|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戏剧人物】
【剧目荟萃】
【戏剧图片】
【研究评论】
【戏剧机构】
【戏剧音频】
【戏剧视频】
【戏剧表演】
【舞台美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剧种大观
花灯戏

民间小戏剧种。湖南花灯戏是由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和“调子”发展而成的民间戏曲剧种。

花灯、茶灯、地花鼓等民间歌舞演出盛况,明、清两代地方志书颇多记载。如:清《嘉禾县志》收有咸丰元年嘉禾贡生李钵《竹枝词》:“元宵节近鼓鼟鼟,歌舞台前兴欲腾;正月新春无个事,大家同去看花灯。”清道光三年(1893)《衡山县志·风俗》载:“新年民间无事,五、六人扮为采茶,男女一唱一酬,互相赠答,以长笛倚之,月琴应之,觉悠扬动听,不厌其聒耳也。”演出形式大体为两种:一是有人物故事的“丑、旦剧唱”,被称为地花鼓、竹马灯、打对子和对子花灯等;二是“联臂踏歌”的集体歌舞,习惯叫做“摆灯”和“跳灯”。花灯、地花鼓,经过长期衍变,有的吸收戏曲的程式规律,逐渐发展成花鼓戏;有的则较多地保持着花灯的歌舞特点,搬演戏曲故事,被称为“灯戏”或“花灯戏”。

湖南花灯发展成为灯戏的,以湘西花灯戏、平江花灯戏和嘉禾花灯戏为代表。它们也因流行地域的方言、音乐素材和风格的差异,以及受相邻姊妹艺术影响的不同,在剧目题材、声腔结构、表演特点上,各具特色,自成一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也不一致。

湘西花灯戏,流行于凤凰、麻阳、泸溪、辰溪、沅陵、吉首、古丈、桑植、大庸、保靖等县市,民间习惯称为麻阳花灯、桑植花灯,保靖花灯等等,它们都是同阳戏、傩戏相结合而发展的花灯小戏。清代,多以“半台班”(半阳半花)的形式出现。咸丰、同治年间,凤凰的靖疆营(今长平),大庸的教子垭,曾有“半阳半花”的班社,光绪、宣统年间,凤凰县城还有阳戏、花灯、傩戏同台演出的“三合班”。其他各县也有花灯班,少者几个,多到几十个,其中又以麻阳石羊哨的滕家班、大庸的覃家班最负盛名。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中,湘西各县的花灯小戏已经基本形成,但大多数戏班仍兼演阳戏或傩戏。季节性班社及“四季班”已常在城镇演出。艺人自诩为:“一套人马三样戏,什么场合都能去。”

湘西花灯戏,是在载歌载舞的“跳灯”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开始也为一丑、一旦的“对子花灯”,搬演《捡菌子》、《牧童盘花》、《扯笋》等歌舞两小戏;稍后又出现二旦、一丑,两旦、 两丑,或多旦多丑的演出形式,剧目有《双盗花》、《姐妹观花》、《双采茶》和《大采茶》等,边唱边舞,活泼清新,基本上还保持歌舞花灯的特点。另外,还有不少剧目是吸收阳戏和傩戏的。如《童子扯香》、《琴童说书》,《王二卖货》、《王木匠打嫁妆》、《紫金杯》、《搬师娘》、《搬先锋》等等。大部分是表演民间生活与男女爱情的小戏。湘西花灯戏以花灯歌舞的“圈子”(舞台地位变换)和“套子”(身段组合)为主,吸收生活中的典型动作和民间武术,发展成文花灯和武花灯,生活气息浓厚。

湘西花灯戏的唱腔曲调,多源于民歌、小调。对于花灯和花灯小戏的唱腔多半套用灯调,曲调保持民歌的结构特点,戏曲化程度不高。由于题材的不断扩大。行当增多,唱腔曲调则广采博纳,集阳戏、傩戏、曲艺、高腔以及其他戏曲剧种曲牌于一炉而综合发展。至今,虽然还没有形成能代表一个剧种的主要唱调,但不少曲调已经向多节奏的板式过渡;或者经过集中提炼,发展成可塑性较强、可以表现多种情绪变化的基本曲调。

平江花灯,流行于平江县境及浏阳东乡一带。以歌舞形式演出叫地花鼓;以戏剧形式演出则称灯戏,即平江花灯戏。无论地花鼓还是灯戏,至今都保持着载歌载舞的特点。

平江花灯戏,初期也是一旦一丑或两旦两丑的对子花灯,以手巾、扇子为主要道具,边唱边舞。唱灯调,演出一些故事情节简单的小戏,如《张三守花》等。在发展过程中,受岳阳花鼓与长沙花鼓的影响,也经历了“二小戏”、“三小戏”阶段,并形成了自己的正调——川调与打锣腔。川调也分单句式和夹句式两种结构,有简单板式,属宫调式,旋律及曲体与花鼓戏相通,打锣腔分七字句与十字墩,颇似岳阳之北路锣腔和长沙之四六调。平江花灯戏 既用长沙官话,也用平江方言。其正调虽与花鼓戏基本一样,依字行腔仍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平江花灯戏的剧目有一百多个。大多与花鼓戏相同,如《梁祝姻缘》、《贫富拜寿》、《三赶春桃》(唱川调)、《蓝桥挑水》、《蔡坤山犁田》、《断机教子》(唱打锣腔),以及小调戏《四郎反情》、《洒金扇》、《张三守花》等等。班社多属业余性质,季节性活动较多。

嘉禾花灯戏,也就是湘南花灯戏。流行于舂陵河两岸的嘉禾,桂阳、宁远、蓝山、新田、临武、郴州等地。桂阳叫“对子调”,郴县称“地花鼓”,嘉禾叫“花灯”。

嘉禾花灯现有两种形式:春节期间随舞龙灯、舞狮而演唱的歌舞形式,叫做“耍灯”或“对子调”;已在舞台上演出的有人物、情节的生活故事戏叫做“灯戏”。花灯戏是在“耍灯” 的基础上发展成长的,经历了耍灯——唱调子的“二小戏”、“三小戏”的阶段,逐步形成多行当,能演大型剧目。

嘉禾灯戏过去也称“调子班”。戏班分业余性质的季节班:“龙灯班”、“新年班”,后来发展成专业的“四季班”。常遭到旧时官府严禁:“龙灯花鼓,禁止上台”。

嘉禾灯戏的剧目有一百多个,有轻松活泼的农村生活小戏,如《看花》、《打鸟》等,更多则是反映家庭生活和民间故事的整本戏,如《苦茶记》、《金钏会》、《打铁》、《刘海戏蟾》等等。此外,酬神还愿,也演岳爷、观音等连台本戏,袍带行头及唱调均借助祁剧。唱腔曲调已收集的有一百四十多首,基本上分正调和小调两类。正调为川调结构,小调有本地调子(民歌)及丝弦小调。

来源:《中国戏曲志·湖南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