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侗戏 |
|
侗族剧种。发源于贵州省。1952年由广西三江县传入湖南通道县侗族聚居区。由于侗戏以侗语侗调演出,通俗易懂,深受侗族群众欢迎。因此,发展很快,据1982年统计,通道县就已有五十余个侗戏业余剧团。
侗戏剧目题材较为广泛,根据本民族传说故事改编的剧目有:《珠郎娘美》、《刘美》、《金汉》、《门龙》、《金俊与娘瑞》、《秀银吉妹》、《卜宽》、《顶郎》等;改编汉族故事的剧目有:《陈世美》、《梁祝姻缘》、《李旦凤姣》、《梅良玉》、《柏玉霜》等;历史故事剧有:《吴勉王》、《李万当》等;移植汉族的剧目有:《生死牌》、《十五贯》、《桃花装疯》、《白毛女》等;创作现代戏剧目有:《团圆》、《二十天》、《一个南瓜》、《杨娃》、《好外孙》等。侗戏剧本词句生动,韵律严格,讲究尾韵、腰韵、连环韵,一出戏,也就是一首叙事长诗,在诸剧种中别具一格。
侗戏的表演,朴实无华。演出的舞台基本调度是:二人对唱时,唱完一句后在音乐过门中走一“∞”字,然后再接下去唱下一句,如此反复至一段唱词结束。若唱时台上有两人以上的演员就分组走“∞”字。表演身段、台步、手式等程式均不同于其他剧种,有着浓厚的本民族特点。侗戏的服饰、道具等,均是本民族的日常用品,有的稍加美化。侗戏主要的曲调有平腔、哭腔、仙腔。另外根据剧情需要,采用山歌、对歌、琵琶歌等曲调。主要伴奏乐器有二胡、侗笛、牛腿琴、侗琵琶;打击乐有鼓、锣、钹、小锣,但鼓和锣与其他剧种亦有区别。
侗戏很注意从兄弟剧种中吸收营养,不断丰富自己。近几年来在原侗戏表演上有所突破,进步较快,正处在发展和提高中。
|
|
来源:《中国戏曲志·湖南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