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艺坛轶事
又是一台好花鼓

陈薇

  11月29日晚8时,由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以下简称“省花”)创排的大型现代新戏《我叫马翠花》首次登台试演,前来看戏的观众将剧场坐得满满当当。

  《我叫马翠花》编剧、“曹禺剧本文学奖”获得者彭铁森,导演、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熊源伟,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罗维及受邀专家一行也早早坐在观众席等候。除了看戏,他们更想了解现场观众的反响及建议。

  做“傻事”,赢得掌声与尊重

  2个小时的演出,始终伴随着观众的笑声和掌声。随着剧情的峰回路转,小人物“马翠花”原本有些尴尬、狼狈的形象也在人们心中悄然发生着变化。

  这个从“仁义村”出来的农民工,为路人到下水道里捡车钥匙,为小区居民爬上树端抓猫,收留病倒街头的流浪孤儿,跳进洪水营救落水孩童……尽管生活艰难,备受误解,马翠花依旧“我行我素”,做着别人眼中的“傻事”。他以一系列善良仁义的举动,最终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演出结束,观众却不愿意离去。他们留在原地,为台上谢幕的演员一遍又一遍地鼓掌。充满喜剧感的“马翠花”,带给了他们欢乐,也传递了正能量。

  一台“不按套路来”的戏

  许多观众反映,这台戏很有意思,演员们在台上又说又演,又唱又跳,看得过瘾,听得也过瘾。

  的确,这是一台“不按套路来”的戏。前一秒,演员们还说着地道的长沙方言;下一秒,他们就唱起了明快欢乐的花鼓腔;这一幕,演员们还扮演着剧中的角色;下一幕,他们就化身为动感十足的舞者……

  “该唱时不唱,不该唱时偏唱,怎么好看怎么来。好看,好玩,有个性。”导演熊源伟如此评价这个剧本。同时,他认为这是一个有温度、有锐度、有广度的剧本,展现了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底线。

  “我对剧本是比较挑剔的。但看到这个剧本,我很喜欢。这是我第一次指导湖南花鼓戏。我很喜欢这个戏种,它接地气,充满喜剧色彩,欢乐幽默。”熊源伟说。

  创演现代戏的“生力军”

  《我叫马翠花》是继《走进阳光》、《城市山歌》之后,编剧彭铁森创作的又一部反映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现代都市剧,也是他继《老表轶事》、《走进阳光》之后与省花的第三次合作。

  特地从北京飞到长沙观看《我叫马翠花》的首场试演,彭铁森坦言:“比想象的更好,有很多惊喜。从演员表演形式到服饰、灯光、音乐,都很棒。导演抓住了剧本的精髓,演员也演出了剧中人物的个性。”他透露,这个剧本他酝酿了5年,完成它却只花了4天。是家乡安化给了彭铁森创作的灵感,剧中的“仁义村”、“马翠花”的原型都来自安化山区。

  彭铁森说:“在我看来,仁义是引导道德的坐标。马翠花自然地流淌着质朴的美德。从乡村到城市,他以这种美德征服了偏见与傲慢,赢得了爱情与友情,获得了尊重与爱戴。美德的力量,震撼了他身边的人。我相信,一定会震撼观众。”

  首场试演的成功,最高兴的莫过于省花的演员们。90余天的辛苦排练,洒下的汗水换来了掌声。省花成为了创演现代戏的“生力军”。据了解,省花的现代题材剧目占该剧院60年200台剧目创作的60%,涌现了《补锅》、《打铜锣》、《老表轶事》、《走进阳光》等多部现代题材代表作。

  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罗维认为,《我叫马翠花》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现社会正能量,表现普通人的中国梦,与时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其喜剧风格的定位,更是省花所擅长的艺术类型。该剧已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罗维表示,作为今年省花精心打造的重点剧目,《我叫马翠花》将继续进行打磨,以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来源:《湖南日报》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