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艺坛轶事
“昨夜星辰”依然闪烁

陈芜

  六十年代初我从汨罗调到花鼓戏戏剧工作时就结识了李小嘉。

  那时她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戏剧演员,不苟言笑,静如一口深井,连风儿也吹不起一丝波纹。豆蒄年华的她衣着平易,不贪玩,爱读书。她有一种特别的味。这种味从那长长的睫毛中那双像水洗过的黑玻璃球似的清亮而深邃的眼眸里流溢出来。她对艺术对生活包括交朋友绝不随波逐流。她不嘲弄别人正如不嘲弄自己,热情有度,严肃而又不冷若冰霜。这种年纪、这门职业的女演员有如此个性是很不容易的。由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光荏苒,一晃三十几年过去。三十几年来,李小嘉扮演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开拓了一方独有的梨园风景地。如今,李小嘉已经是著名的花鼓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了。

   珍贵的第一次

  30多年前的羊城之夏,数干名久富盛名的艺术家与崭露头角的艺坛新秀云集于此。由中南局书记陶铸坐镇,举行中南地区戏剧节。当时五十年代的风暴稍稍平静,禁锢的意识形态领域略有宽松。人心向往的“百花齐放”按耐不住地从崖缝里探出头来,艺术家们心情欢畅,人们以喜悦的襟怀欢庆这个节日,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蜚声海内外的香港影星夏梦、朱虹、石慧应邀来穗演出。李小嘉与凌国康、李谷一、张建军、钟宜淳、彭复光等湖南花鼓戏剧院的演员组成代表团到此献艺。

  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三出小喜剧《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安排在首轮、《烘房飘香》的演出正在进行。李小嘉的妆已化好。她一边在侧幕候场,一边向观众席偷望,哟,名家首长来得不少。蓄平头的陶铸正春风满面地注视着台上的表演,看得那样专注,那样投入。她不由心头一势,原来这位湖南出身的革命家怀着浓厚的乡情呢,初次置身于这热烈隆重的气氛中,她有些怯阵,她自我宽心地默默叨念着:“不要怕,我演的是湖南乡里堂客,只怕大明星还演不出呢!”

  “咣!咣!咣!”三声锣响,《打铜锣》的大幕拉开了。出场的便是林十娘李小嘉和蔡九凌国康。

  这台乡土味浓,喜剧性足,语言幽默、音乐优美。生动活泼,气氛热烈的花鼓戏,获得了满场的笑声、掌声。首场演出一炮打响。

  羊城的各家报纸以显著版面报道:“让人耳目一新的花鼓三小戏”,“花鼓戏征服了广州观众”。香港的报纸也登出了剧照和文章,称赞:“剧本好,导演精,音乐美,演员不凡……”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演出拥有的不全是鲜花和掌声,在褒扬之外,一些挥舞着批判“中间人物论”棍子的人指责《打铜锣》是宣扬“中间人物”的典型,《补锅》是“新的才子佳人”、“新鸳鸯蝴蝶派”,这些帽子足够使人失魂落魄,胆颤心惊了。

  这时,陶铸站了出来,又一次表现了他松树般的风格。他鲜明地说:“打一次铜锣,集体少损失那么多谷子,蔡九还是有功劳的。”“什么新才子佳人?”……我是《补锅》派!”一席话说得李小嘉心旷神怡,眉眼舒展。根据陶铸的指示,珠江电影制片厂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把《打铜锣》、《补锅》拍成电影。从而使李小嘉获得更多的观众。

  《打铜锣》是李小嘉第一次在水银灯下亮相。此后,她又参加过《送货路上》、《沙家浜》、《野鸭洲》等电影的拍摄。

  中南汇演的热浪尚未消退,李小嘉又听到一个令人振奋的喜讯,陶铸同志将亲自率领中南五省汇演中10余出小戏赴京参加国庆献演。10月的北京,秋高气爽。在首都剧场演出的壮观场面不亚于广州汇演的情景。令李小嘉难忘的是陶铸同志硬是请来了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彭真等中央首长、三个小时的演出,周总理目光炯炯兴致盎然自始至终地观看着。演出结束,陶铸陪同周总理上台接见演员。李小嘉紧握着周总理的手,幸福感油然而生。

    特别的演出

  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连续几十年,从天之南到地之北方圆千万里,李小嘉到处留有演出的“景点”。她不仅九次晋京参加演出,上海、江苏、广州、武汉等大城市的剧院均留下她的风采。但更多的是面向基层。广西边防,老山前线,老少边穷的山村、厂矿、企业,都留下她的足迹。无法统计的是演出地点、场次和冬天穿绸衣的哆嗦,夏天穿棉衣,袍服的汗水,农村轻骑队大篷车的旅程,装台拆台搬景片付出的力气。这些对她来说是劳累也是欣慰。

  这里要叙述的是她一次“特别的演出”。

  1963年的一天,领导通知李小嘉穿干净一点、有紧急任务,并说这事不许跟其他人包括家里人说,不许打电话。李小嘉与一些得到同样通知的同志登上汽车后,猜着要去执行的任务大概是参加舞会或演出节目。但究竟是为谁演出,是哪一级的首长各人只在心里嘀咕,相互不交谈、不打听。

  他们傍晚进入一个舞厅。8点钟左右,舞场大门口走进来一群人。李小嘉抬头一看,不禁一阵惊讶,啊!是毛主席。李小嘉紧盯着主席,眼也舍不得眨下。舞会开始了,音乐响起来,女演员依事先安排好了的秩序轮着邀请主席跳舞。李小嘉当然不例外。接下来便是表演节目。湘剧清唱、花鼓戏清唱,一曲连着一曲,主席一边听一边在腿上打拍子,他真是地方戏的老行家啊!花鼓戏剧院老演员的拿手戏《讨学钱》很对主席口味,逗得主席哈哈大笑。

  李小嘉演出的故事许许多多,唯有给毛主席演出的每个细节,她刻骨铭心、永志难忘,尤其是为毛主席演出花鼓戏《沙家浜》。

  那时京剧《沙家浜》是江青定下的“革命样板戏”。学唱“样板戏”是不许走样的,把京剧移植花鼓戏,把京剧改成花鼓调,弄不好会惹出大祸的。李小嘉扮演阿庆嫂,三分兴奋七分担心,提心吊胆,捏把汗为主席演。主席看后表示满意,并从艺术的角度作了评价:“这个胡司令缺少点匪气。”“阿庆嫂演得很利索。”还说,“地方戏移植样板戏好。”于是全国各省地方戏纷纷效法花鼓戏的作法,花鼓戏《沙家浜》红极一时。

        在荣誉的背后

  李小嘉绝不是见好就收的“一出戏主义”,除了林十娘、阿庆嫂以外,她还扮演了《野鸭洲》中能干、火辣、尖刻的邱二嫂,《牛多喜坐轿》中攀大款、讲时髦而土气未脱的凤来。《壮元与乞丐》中含辛菇苦与命运抗争、外柔内刚的柳氏,《送货路上》中一代农村新人方秀春,以及命运悲惨、一生坎坷而不能自拔的祥林嫂等等正剧、喜剧、悲剧中反差很大的、正面反面的、性格纷呈的人物。她似乎有一种胜任各种需要的本领。她成功了。她有了光彩。

  然而,这种荣耀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李小嘉选择戏剧舞台作为终生归宿,怀着对艺术的深情、执着、无比眷恋,为之付出过巨大的辛劳,表现了对艺术的献身精神。

  戏曲演员创造角色,有别于话剧,影视艺术,表现人物有她自身的手段,即运用戏曲程式,传统的、发展的、创造性的、丰富多样的程式,来表现生活。林十娘是李小嘉的成名作,也是她跨进花鼓戏艺术殿堂探讨和实践的第一课。为塑造好这一人物,使之戏曲化、性格化、节奏化,她使出了浑身解数。

  首先是台步。林十娘是农村中能干、泼辣、快节奏的劳动妇女。在《打铜锣》全剧中,贯穿一条她偷放鸭子的线索,行动神秘、急切、鬼祟。台步自然还应加上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神情。花鼓戏的二旦有许多程式台步:翘步、风摆柳、十字步、踮步等等,这些富有湖南乡村风味的表现手段,用来刻画林十娘是最好不过的。

  林十娘放鸭,与蔡九“初战告捷”。李小嘉选用了碎步、转身,丢鸭连串动作,快节奏舞蹈化地表现了林十娘开心、得意、手脚麻利、轻松自如的心情。

  继而林十娘佯装要告蔡九的状,并吓唬他,要挟他时,几段风摆柳的步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林十娘装模作样、欲擒故纵的神情。在表现林十娘气急败坏地追赶抓鸭的蔡九时,她左拔鞋、右拔鞋,翘步圆场,到蔡九许诺归还鸭子,她又神气起来了,得意忘形地迈起十字步,巧妙地烘托了喜剧情境。

  李小嘉扮演林十娘不在程式的照搬、台步的选择,她的功力花在创造上。林十娘首次出场亮相,开始设计是左手挎篮,碎步正面出场,摸发亮相,这种姿式是美的,但却没有体现出偷偷放鸭、不敢见人的情绪和气氛,也不能准确地描写人物性格她和导演一起经反复琢磨,终于找到倒退出场,背身偷步,鸭子叫,急转身,遮掩篮子,停步亮相的方案,从而把林十娘此时此刻的神情刻画得维妙维肖,也准确地表达了人物活动的特定情境。

  就这样,李小嘉从一招一式作起,通过细致的探索和艰苦的训练,塑造了林十娘这一生动的艺术形象。李小嘉也因此获得花鼓戏表演艺术的扎实功底。以后又不断根据戏剧角色的需要,开拓创新,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

  花落去 燕归来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涌起,花鼓戏也面临着挑战。一是戏剧的独立品位逐渐丧失,传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戏剧象牙之塔逐渐崩溃,昔日戏剧的繁荣景象“无可奈何花落去”。票房冷清,门可罗雀。如今只有企业开张、建厂几周年纪念、产品销售会,才偶然有演出的机会。叫作“戏剧搭台,经贸唱戏”。看戏的成了唱戏的,唱戏的成了搭台的。二是娱乐形式的日趋丰富引起消费方式的多样化。戏剧面临着竞争,产生一种无形的冲击力。剧院的名家高手大多远走高飞。省花鼓戏剧院的优秀演员李谷一、黄卓、张也北上,童卫、严乐蝉、王奕、甘苹南下,陈士争去美国当了作曲家,周浩成了“澳夫利亚歌王”,任红艳东渡日本。往日人才济济,群英荟萃的地方出现了沙漠景象。留守在花鼓戏剧院的演员也纷纷改行,唱民歌、通俗歌曲和摇滚乐,在歌舞厅搞第二职业,乐队则在舞厅坐场子……

  这就是眼下市场经济带给花鼓戏的现实。

  在现实面前,李小嘉没有丧失自我,而是不断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毕竟,艺术创造是人类高层次的追求,有着物质力量所不能企及的品格,不应该让物质掩盖艺术的光芒,而应该让艺术产生物质的力量。她坚信:真正的艺术、高超的演艺是完全能够获得观众,获得舞台的。李小嘉对现实从未有过“九斤老太”式的抱怨。而是主动走出剧场。在剧场之外寻找观众、寻找舞台。

  李小嘉和许多名演员一样。已经在剧场之外开辟了新的天地,找到了艺术实践和为人民服务的又一村。这不失别有蹊径,也许这是戏剧的出路之一,预示着飞去的燕子迟早会归来。

  演艺圈的明星五光十色,万万千千。一些演员一会在浪尖,一会在波谷,时而璀璨耀眼,时而暗淡无光。有多少“昨夜星辰”早已坠落,而李小嘉这颗“昨天星辰“却光芒不息、风景依然。

来源:湖南党史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