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花鼓、花灯舞蹈动作的分类
地花鼓、花灯中的舞蹈动作极为丰富,在艺人中流传有这么一句话:“世上有”。即是说,凡是世界上有的东西,在地花鼓、花灯中都能表现出来,从“花灯形象三百六,禽兽妖魔龙鱼猴,日月雷雨山草木,打好花灯不用愁”这几句口诀中也可说明花灯、地花鼓舞蹈语汇的丰富多采。
地花鼓、花灯的舞蹈动作分单个动作和组合两个部分。单个动作通常称为“套子”,但它并不是指身体某一个部位的活动而言,而是指手眼身法,步法相连系的动作,比如拿手的动作来说,要形容日、月、风、云,就不只是单独地用手来表现一下,而是演员结合身段并通过手来表现。“套子”实际上是指地花鼓、花灯中此较完整的单个舞蹈动作。组合动作也称为“圈子”(湘中流行的地花鼓中则称为“窝子”)。圈子和套子不同,圈子是由很多动作组成起来的一种表演程式,它所包含的动作可以包含套子,也可以把套子拆散填进去。它是作为一个节目的开头或是过门中所用的,它活动必须是两人、三人或五人,一人活动本不可能成为圈子,因为圈子它有一定的路线,一定的位置,而且比较严谨对称。这些圈子多用于节目开始或段与段中间的街接或结尾。
套子类动作很多,如“八大块”,它是花灯中最基本的套子。有开山、尖子、匹马、画手,海底摸沙、金盆泼水,关公挑袍、抱石开弓等100多个,还有是由套子组合起来的,如“嫦娥奔月”、“鳊鱼上滩”、“昭君出塞”等耝合。由两人一起活动的动作名为双套子,有“凤穿牡丹”、“美女梳头”、“雪花盖顶”、“单闪翅”等,还有一种技巧动作,如反跌子、野猫上树、地蹦子,抱前容、就地滚龙等,这些武功动作,多用在武花灯中,而且比较难做,故现在能做的人很少了。在步法上丑和旦有云步、碎步、便步、跳步、跑步、骑步、三步半、摇步、丁字步、矮子步、弓箭步、斑鸠啄豆步、鳊鱼上滩步等。结合表演,身段,通过手能表现的有日、月、风、云、夜、雨、雷、雪、山、水、渔、花、你、我、远、近等等,通过袖子也能作出掸、挡、抖、举、甩、拂等动作。现在据收集到的套子就有几百种之多,至于根据剧目需要而作出来的套子。更是变化多端。
圈子类的动作,也很丰富,一般常用的有三翻身、三转、三摸、一把弓、半边月、址四门、剪刀夹、双边出场、游扇、滚筒篙子、荷花出水窝子等等。
地花鼓、花灯,常用扇子为道具,其动作也是极为丰富多采,有收扇、引扇、望扇、合扇、砍扇、夺扇、寻扇等百多个,这些动作都已形成为程式,它可作为单独的动作基础,也可用于各节目中去。除这些以外,那些没有被发现,没有收集到的套子、圈子、就无法统计了。
(2)地花鼓、花灯舞蹈动作特征
由于地花鼓、花灯的舞蹈动作产生于劳动,产生于人民的现实生活,并成长发展于民间,因此就显得特别朴实、优美,富有表现力。其特点非常强,一般比较粗犷、健朗、节奏鲜明,能表现多方面的事物,动作形象,富于变化。它除了表现人们生活的这部分外,还能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的姿态。真是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走的应有尽有,不可胜数。
地花鼓、花灯中男的(丑)一般常用矮子步走路,这和其它形式就大有不同之处。一个演员在舞台上表演,通过化装(三花睑)、服装、唱词,加上矮子步的配合;就显得活泼风趣。矮子步是用双膝弯曲,上身保持正直,从始至终保持原始姿态的一种身段。它的弯膝也分两种,一种是两膝朝前不开跨,一种是开跨,双膝向旁边行动起来灵活自如。丑的表演除这种矮桩动作外,还有高桩、中桩之分。
地花鼓、花灯中手指的损法也和其它形式不同。在古典舞中,一般女演员要用兰花手。而在地花鼓、花灯中除了用兰花手以外,还有一种名为“鸦鹊口”的手势。它的指法是大指、二指伸直,其它手指捏紧。这种手势一般用于儿童表演。还有一种名“柳叶掌”的,是五指伸直,中指稍高,大指和中指靠拢。这种手势一般用于表现没有结婚的姑娘时表演。
地花鼓、花灯动作中肩的运用较多,如在整装、亮相、二人相互传情及其它个别动作结束时都要运用它。一般动的很脆,并且和演员情绪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地花鼓、花灯动作中较突出的特点。
在花扇动作上其特点也极为鲜明。花扇不但能在演员的表演上作为感情交流的媒介,而且还可用扇子来表达多种事物和人物的性格,它可以配合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进行表演,而且这种表演不是单纯的动作,而是表现了各种人物各种情绪。如唱到打仗时就可将扇子收拢作刀枪使用,唱到表达爱情时便可将它作为礼物赠送情人。它不但能代替戏曲中表演的刀、枪、剑、戟等武器,而且还可帮助演员的动作更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如“蝴蝶采花”这个动作就是用扇子来代表蝴蝶,在另一人手上(双手合拢作花)上下闪动,使现众对这一动作更易领会接受。其它如“燕子放游”、“燕儿拂水”等动作,都是运用花扇的舞姿非常形象的展现在观众面 由于各地区的生活习惯及人们的喜爱不同,地花鼓、花灯的舞蹈动作也有不同的地区特点。如湘西一带的花灯、茶灯中的动作,则多带有一种猴子形象的特点(当地人民称它为猴相),手部动作——“鸡爪手”,就是根据猴子的特点创造的(五个手指紧紧合拢成鸡爪形,两手自手腕关节下垂,很象猴子平时生活中的动作),这些动作对花灯也增加了不少风趣。人们之模仿猴子形象,实际上并不是去表现猴子,而主要是通过猴子形象来表现人的那种机智、灵活的性格。
在湘中一带的地花鼓中,其动作就非常讲究眼睛的传情,当地艺人称它为“眉目传情”。即是一个动作作完之后,都要用眼睛互相交流一下感情,如“丁字对眉目”,就是男女站成一个丁字形用眼睛对看一下马上又分开。这种动作在湘中一带地花鼓中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一般说来,湘西地区的动作较为朴实机灵风趣,而湘中地区的动作则较大方,但也有它含蓄的一面。
总之,地花鼓、花灯舞蹈动作能多方面的反映人民生活内容及各种事物,它的内容的丰富多采,并具有独特的风格,是和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及历代艺人们的精心创造分不开的。
(3)地花鼓、花灯舞蹈动作的产生基础
地花鼓、花灯舞蹈动作的丰富多采,是由于它紧密的与生产劳动及现实生活相结合,多方面的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它们有的是劳动动作的发展,如美女纺纱、划船步等;有的是生活动作的提炼,如美女梳头、仙人脱鞋等。这些优美的动作,虽然各自表达的目的不同,并发展成了各种不同的表演艺术,但它们仍然产生于劳动,植根于人民的现实生活,都是从劳动和真实的生活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既来自于生活,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却又不是生活动作的翻板。拿“单关门”这一动作来说,是表现平时人们关门时的生活,其动作是用一手弯曲上举胸前,五指伸直,作推门状,整个身子半蹿,脚用碎步轻快地向侧面推进,把关门这一生活动作非常形象的表现出来了。又如湘西凤凰的“织女洗纱”这个动作,它的作法是男演员全蹲,两脚左右交换伸向身旁边作边前进,双手在前作泼水状,女一手挽扇,好象绕纱样,一手做洗纱状,用碎步在男的前面后退。这个动作作法简单,学起来容易,看起来又很象生活,但它不是生活的模拟,而把动作通过舞蹈形象化了,与真实的生活动作是有所区别的,这也是我们民间艺术独到的一面。
地花鼓、花灯舞蹈动作还吸收了一些民间武木动作,通过艺人的溶化,使这些动作成为地花鼓、花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动作在地花鼓、花灯中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技能和特点。如“关公挑袍”、“抱石开弓”等动作都包含有许多武术的动作。武花灯中的“扣手”动作,也是吸收武术的动作而加以溶化到节目中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