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知识-->戏剧音乐
花鼓戏大筒的改进和弦乐三大件在实践中的配合妙用

陈耀

  说起湖南花鼓戏,人们就会联想到它的主奏乐器——大筒。

  传统大筒是在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由四川川东灯戏的主奏乐器“胖筒筒”随川东灯戏梁山调渗入湘西北传人的乐器,因它比汉戏的京胡筒大,因此而得名“大筒”,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民间流行的传统大筒有两种:

  一种是“短筒式”的,琴杆、琴筒均为竹制,琴杆多用湘妃竹制,琴筒采用楠竹制作,筒前口蒙以蛇皮,外形和京胡相似,木制弦轴、缠两根丝弦、用细竹控马尾或棕丝制成的琴弓拉奏,发音尖锐,单薄。

  另一种是“长筒式”的,琴筒筒长达25厘米左后,琴杆较短,用榆木制作,琴头是歪脖状,左右各置一轴,无千斤。用同样马尾弓拉奏,发音较沉闷、含糊,但有厚度。

  花鼓戏从“对子戏”、“二三小戏”、“半台班”的时代变革,到现在行当齐全,演绎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并举的戏剧方针的花鼓戏剧种,在音乐上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和探索,将原有的花鼓戏声腔的“曲牌联缀体”,融进了“板式变化体”,丰富了花鼓戏的音乐,使音乐的形式千姿百态。很显然,过去传统的“短筒式”、“长筒式”以及不规则的老式传统大筒,远远达不到现在花鼓戏音乐的需求。因此,我们在花鼓戏传统大筒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

  关于大筒的改进

  花鼓戏的大筒音色,特性突出,也有美中不足。经过我们多年反复摸索与实践,现已将大筒的主要部分竹琴筒进行了一些改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一、改单筒为双筒

  原先的大筒是单筒,筒身通常是不规则的,筒子很大,往往在7.8公分~8公分,发音特点是粗犷、高亢、洪亮,并有在合奏上为其他弦乐器所无法压抑的优点。其不足之处:一是音色粗犷有余而音质纯度不够;二是乐器大多数制件在音色上与二胡区别不大;三是由于形式与制作上缺少规范性,容易增加与其他弦乐器配合协调的难度以及购选乐器的难度。现已增加了一个内筒,成为双音套筒,并将外筒口径规定在7公分~7.5公分之间,内筒口径规定为4.5公分左右。这种改变主要是采取集音的方法,有利于共鸣点集中。通过音颤动循环过滤,达到克服不纯音质,取得音色纯润的效果。其他的不足之处也随之得以弥补。

  二、改筒改皮改材料的尝试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欣赏水平与艺术需求的欲望进一步高质化,视觉与听觉水平随之又有新的提高和认识,社会要求动听的琴声,越来越苛求,因此我们在原已有改进的大筒改革方面,又做了很多的尝试。花鼓戏大筒洪亮、清脆而微带粗涩的音响特点,可以说与蒙扎琴筒所使用的菜花蛇皮(湖南较为常见的一种蛇,其皮色斑纹黄黑相间,类似菜花)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我们试验用了小叶紫檀、紫檀、黑檀、红木、棕树等材料做琴筒,试用乌蛇皮、水蛇皮、蟒蛇皮蒙筒,琴码坚持用高粱杆制作码子,因为高梁码质地轻松,有助于琴筒共鸣,发音清脆、明亮。我们还用芙蓉空心梗杆做码子,效果也不错,的确也取得了很理想的效果。

  这样,在音色上与二胡就有明显的区别。而其他拉弦乐与弹拨乐怎么样也压不过大筒的声音,也更能体现大筒在花鼓戏演奏中的主导地位。

  三、双筒较单筒增加了调节手段

  由于气候的冷热、燥湿种种变化以及琴筒蛇皮本身的若干变异,乃至特殊的剧情、人物表现需要,单筒则缺少保护自身维持最佳状态以及随时适应的能力。如春天潮湿发音较为沉闷,秋天干燥则发音愈燥,单筒琴只能听而任之。双筒则可在必要时卸下内筒,获得较为适当的音色、音量的调节。也可适用于特定剧情、人物表现的需要。可见,双筒的创用,确为花鼓戏主奏乐器一大筒的表现能量拓开了天地。现在规范了的大筒尺寸规格:大筒琴杆长80.5公分,加琴托总高82公分,琴头至上轴10至12公分,上轴至下轴6至8公分,琴内小筒长12公分,琴外大筒长16至17公分,琴底托至大筒高:10.5至11公分,小筒高4公分,大筒高9公分。

  花鼓戏的大筒、反中胡、反高胡俗称为花鼓戏弦乐三大件。下面我谈谈怎样正确演奏花鼓戏的声腔。

  “弦乐三大件”的巧妙配合

  反中胡、反高胡怎样辅助大筒配合好花鼓戏声腔,这是值得广大演奏花鼓戏音乐的演奏员研究与探索的。音乐要革命,声腔要改革,伴奏技巧就必须提高,因此,伴奏乐器在演奏中必须熟悉声腔伴奏技巧与风格,使演员演唱更加完美,伴与唱达到珠联璧合。伴奏乐器要根据演员正确的吟、颤方法(花鼓戏声腔演唱方法略),处理好揉、压、垫、打(颤)、滑,伴奏声腔必须正确模仿演唱。为了反中胡、反高胡能正确运用,保持花鼓戏风格,特举下例为基本格式,以供参考。

  川调类:如【十字调】

  演唱:5、1、2、5为吟,3、6、3为颤。

  演奏:5、1、2、5为揉或压揉,3、6、3为打或垫,2可打可揉。

  “5”在时值短的情况下,最好打与压揉同时,这样风格更为突出。

  洞腔类:如【劝夫调】(南手洞腔类)

  演唱:6、7、1、3、4、6、1为吟,5、2、5为颤,1音可稍下滑。

  演奏:6、7、3、4为揉或上下滑揉(要适中),5、2、5为打(颤),1、7为垫下滑。

  打锣腔类:如【木马调】

  演唱:2、5、2、5为吟,1、5为颤,3、6、3为下滑音。

  演奏:2、5、2为揉或压揉,1、5为打(颤),3、6、3为垫和下滑音,2音可打开揉。

  注:一般【木马调】“2”音不宜打,【神调】、【长沙讨学钱调】的“2”音可打可揉。以上简例,举一反三,均为基本套式。

  花鼓戏融进反中胡、反高胡的音色,使花鼓戏曲调更加丰富,特别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加宽和弥补大筒演奏的音域限制,使在同一调上有了三个八度的音域,反中胡与反高胡对弦通常是同一调运用低五度或高四度对弦,低四度或高五度对弦,这就丰富了弦乐器的音色,以高、中、低三条旋律线出现,产生了柔和的立体效果。

  川调类

  (羽川):大筒2,6弦,中胡低四度6/3弦,高胡高五度6/3弦(“反羽川”见专论文章)。

  (宫川):大筒2/6弦,中胡低五度5/2弦,高胡高四度5,2弦(“反宫川”见专论文章)。

  (徵川):大筒2/6弦,中胡低五度5/2弦,高胡高四度5/2弦(“反徵川”见专论文章)。

  (川北手):大筒6/3弦,中胡低五度2/6弦,高胡高四度2/6弦。

  洞腔类:

  大筒2/6弦,中胡低五度5/2弦,高胡高四度5/2弦。

  大筒6/3弦,中胡低五度2/6弦,高胡高四度2,6弦。(“南手洞腔”、“反手洞腔”见专论文章)。

  打锣腔类:1如【木马调】为例:

  大简1/5弦,中胡低四度5/2弦,高胡高五度5,2弦。(均可用切把)

  中胡、高胡均可用低五度与高四度定弦4/1。(但需要模仿大筒与演唱风格)

  (反手打锣腔类)2【辞店调】、【放羊调】为例:

  大筒4/1弦,中胡低四度1/5弦,高胡高五度1/5弦(与大筒反之)。

  二、帮助大筒作为辅助与陪衬,因大筒是竹子筒,虽有高亢、粗犷之特点,但存在着音色不美,反中胡、反高胡与大筒融合,缓解了音色的粗糙,减少了大筒音色单调之不足,使乐曲富有弹性和柔和性。

  三、反中胡、反高胡加入花鼓戏伴奏,形成了高、中、低的幅度效果。利用“加花”以及“你进我让、你简我繁、轻重强弱、抑扬顿挫”等演奏手法,提供了和声的音素,从而能使乐曲得到充分的发挥与体现,达到丰富完美的境地。现举《沙家浜》“智斗”中阿庆嫂的唱段“方能遇难又呈祥”为例,以资表述。此曲调高1=C,大筒定弦2/6,中胡定弦5/2,高胡定弦6/3。按【宫川调】的揉、压、垫、打、滑等技巧演奏。

  

  

  

  总之,反中胡、反高胡与大筒结合演奏,必须严格按照声腔的风格进行准确及有分寸的揉、压、垫、打(颤)、滑等演奏技巧,根据乐曲情绪变化,牢记演唱“字重腔轻”,演奏“过门重、唱腔轻”的基本模式,把握好抑、扬、顿、挫,与声腔和主奏(大筒)保持一致,臻于妙境。

  本文所谈花鼓戏大筒乐器改进及弦乐三大件正反弦配合妙用,来自舞台实践经验,颇为宝贵。文中的“反中胡”、“反高胡”就是中胡、高胡,由于演奏中与大筒定弦不同(俗说反弦、反手、反调)故有这种习惯性的口头称谓。

来源:《亮相——湖南省花鼓戏剧院60周年纪念》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