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知识-->戏剧音乐
《紫苏传》音乐的地方特色

李少先;莫一鸣

  2002年,常德汉剧院以高腔艺术形式,精心创作排演了常德汉剧高腔《紫苏传》。2003年11月参加了湖南艺术节,一举夺得演出金奖,并同时囊括十五项单项奖,荣获了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12月又在海口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深受海南省及海口市领导、艺术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一致反映说《紫》剧“好看、好听”,是难得的一部好戏。

  这些成果的取得,好剧本是前提,好演员是基础,好导演是关键,而就突出地方剧种特色而言,好的音乐则是重点。常德汉剧高腔《紫苏传》的音乐设计,是本着认真继承传统,努力刻意求新,力求达到“好听、入情、有特色”的原则进行创作的

  一 对传统唱腔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高腔曲牌,多是以上下句为基本句,并在一段唱腔中反复运用,即使是散板起头,也是下句放腔,加以小打击乐套尾腔奏(可大才0)后起唱,然后又回到上下句的格式。根据表现唱词内容的需要,有的曲牌在上半句进行小的旋律变化,构成四方块的格式,但不管变化多少,还是上下句反复交替。

  《紫苏传》第一场,紫苏为夫君熬药时所唱的“汤药儿,罐里煎”唱段,内容表现是:怪病流行,肆虐城乡,无药可治,百姓死亡无数,身为医生的白术,也身染怪病,命在旦夕。紫苏将赔嫁来的千年古参,熬汤煎药,给夫君服用,以求夫君的病情缓解,再去寻求验方,拯救百姓,较集中地体现了紫苏的善良、贤惠。我们设计这一具有咏叹调风格的大段唱腔时,以传统曲牌[青衲袄]为基本调,借鉴皮黄腔板式的变化,加用过门引进铺垫,减少上下句的重复,减少打击乐过多的演奏形式,并进行旋律上的装饰,在传统曲牌的基础上出新;另外借用歌剧“啊”音的音型,运用木管、弦乐一起伴奏过门,尾句利用人声帮腔,结束音没有按照传统曲牌规律落音到“徵”音上,而是用“宫”音作为收句这样的改革既适应剧本内容的表现需要,又从音乐情绪上突出了人物个性,旋律上听起来也十分优美流畅。

  其次是继承套用原高腔曲牌的上下句,头一二句照样起唱与放腔,同样使用打击乐和过板后弱拍起唱的规律,只是在大段唱腔中的下句放腔。这种放腔还采用皮黄腔下句的润腔手法,增强旋律的韵味,再加上奏长过门音乐的烘托,突出唱腔情绪的跌宕起伏。到唱词的后半段再回到原曲牌上下句放流中,只是不再重复使用打击乐。这种做法,也收到了较好的演出效果。如第三场“牢房”,紫苏听到亡夫验方有效,治好了县官大人、枸杞儿、众乡亲等人的怪病,激动得热泪盈眶,悲喜交加并大声叫喊亡夫:“白郎,你听见了吗?你看见了吗?”此时有一段感人肺腑的唱段。运用的是传统曲牌[红绣鞋]头一二句,“你孤零零含恨舍命在病榻,我忙忙碌碌治病救人在牢房”。基本上是采用原传统曲牌上下句放腔、行腔和加奏小打击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设计的。第六句“一掬长揖焚心香”的下半句尾音上,则采用富有怀念、悲痛情绪的音调加用长过门演奏,音高从低往高的推进式手法,配合人物三敬香、三叩头、遥望苍天祭奠的形式。这样,不仅能激发演员和观众的内心情感,也必然使音乐效果更加强烈。后两句“但只愿祛除怪病夫愿偿、也不枉夫妻俩生生死死,辛辛苦苦这一场”,设计时把“但只愿祛除怪病,祛除怪病夫愿偿”给以重复、将“也不枉,夫妻俩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辛辛苦苦、苦苦辛辛”给以文字上交替使用,然后收句到“这一场”三个字的乐句上来。在收句过门音乐中,用两句[哭皇天]传统曲调的旋律、把演员和观众都带入了遥望亡灵的情景之中,在音乐中完成结束句。

  二 对传统曲牌的贯串应用

  [山坡羊]这种名称,昆腔、高腔、弹腔、吹腔以及堂吹过场曲牌都有叫[山坡羊]的。常德高腔[山坡羊]有三种形式:一种叫[草平山坡羊],节奏平缓、宜于舒述;二是[苦平山坡羊],旋律低沉,宜于抒情;三是[山坡羊],节奏明快,高亢激越,宜于烘托火爆气氛。前辈艺人将一种[三坡羊]根据剧中人物需要变化为几种演唱形式,在旋律上又各自形成独特的音乐元素,旋律优美,音域宽阔,宜于抒发多种情感。但是如果照搬某一种[山坡羊]显然不行,必需认真仔细研究。

  《紫》剧第二场,紫苏有一段五十多句的唱段,内容是紫苏的丈夫病死后,紫苏悲痛欲绝,万念俱灰,决心上吊时突然想起亡夫遗言,为了完成亡夫重托,决心剖尸探病。这段唱腔表现了人物极复杂强烈的内心矛盾。我们设计这段唱腔时,强调突出人物复杂强烈的内心矛盾。如紫苏出场时唱“灵堂上走来我盛妆新娘”一句内倒板,运用[草平山坡羊]唱上半句,唱到“灵堂上走来我”半句时,过门套打击乐演员上场亮相接唱“走来我盛妆新娘”。按高腔的传统程式是上仄下平,上句应落仄韵,而这一句落的是平韵,下句是“生嫁郎来、死也嫁郎”两句唱词都是平韵。但在唱腔创作上如何处理两个下韵作上下句呢?我们的作法是将“灵堂上”音落在“角”音上,作为上一分节腔,“走来我”音落在“徵”音上,作为第二分节腔;“盛妆新娘”音落到“羽”音上,作为第三分节腔,重复“盛妆新娘”一句大行腔,再回到“羽”音上,使上四句四小分节腔,构成了一句上句。尔后将“生嫁郎来”落音到“徵”音上,构成下句的上分节腔,“死也嫁郎”为下句尾腔。按曲牌格式是要落音到“羽”音上,如果这样就上下句不分了,我们有意运用皮黄腔“南路”散板,往低音迂回到落音在“宫”音上,这样较为明显的区别形成了四方块上下句格式,较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心矛盾。

  又如:紫苏从情绪发展,由回忆结婚,到拜师学医,一下又回到“往事如隔世,满目皆悲凉”的情景时,引起欲死欲生,徘徊孤独时所唱“阴阳相隔两茫茫”六句感人肺腑的唱段。设计时则以[苦平山坡羊]为基础,句中融合[草平山坡羊]的旋律,借用类似川剧高腔[无限板]慢速的唱法,将人物凄凉、孤独、悲哀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耳边厢声声呼唤震天响”这段十六句的唱腔,描述紫苏欲死不能剧情达到高潮境界。唱腔设计则采用高亢激越节奏的[山坡羊],运用大锣大鼓伴奏过门和入声帮腔,配合人物舞动白凌,渲染了舞台气氛。接着紫苏又清唱十句式的唱段,则以24节奏将腔句放长,舒展紫苏此时“行医人见死不求反求死,我有何面目见白郎”谴责自己的悲痛心情,当见到“药凝天地之灵气,医承圣道之善缘”后,这才结束[山坡羊]基本调,转调[风入松]的“宫”调式上来。这种调式有气势高亢之特点,是传统戏“关羽”的特殊唱腔,因篇幅有限,此曲就不作介绍。

  三 把不同调式的曲牌融为一体

  《紫苏传》第五场“刑场”,展现紫苏是被封建旧礼教葬送的牺牲品,也是紫苏弘医行善、走完人生路的壮烈场面。剧本写了一段慷慨激昂的唱段,唱词非常简练,深刻地刻划了这位古代善良妇女的艺术形象。我们设计时考虑用一个曲牌来唱,显然它表现不了剧中情绪、达不到音乐效果。于是将常德高腔太平铺木偶戏(即观音送子)中曲牌[香罗带]的基本句式,与常德高腔《秦雪梅教子》中唱段融合一体来进行创作。其作法是将“走长街、过闹市、放眼天外”一句作[内倒板]处理,放腔落音到“商”调式上,“不流泪,不喊冤……豪气满怀”采用弹腔[回龙]形式、将[香罗带]尾腔的旋律,通过旋律的发展,形成一句具有激昂、波浪式的花腔,音落到“徵”音上。后面八句中的前两句“走完了探病寻药人生路,交过了弘医行善济世差”,则采用皮黄腔[慢三眼]的形式,运用高腔过板开唱和[香罗带]尾腔旋律的特征,使唱腔既符合剧情需要又优美动听,充分表达了剧中人物临死不惧的英雄气概。后六句则用《雪梅教子》的慢板形式,让紫苏如歌如泣的歌唱。最后收句“千秋功罪后人裁”,按高腔唱腔规律应落到“商或徵”调式上,我们将“后人裁”一句往上拔高,行腔旋律则是由低渐高落到“徵”音,然后落到主音“宫”音调式上,为整个剧情划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四 吸收民间音乐,丰富高腔旋律

  为了发展常德汉剧高腔,丰富高腔音乐,我们在《紫》剧音乐设计中做了大胆尝试。如第二场紫苏幻影,回到三年前拜堂成亲、拜师学医的喜庆场面。舞台上喜气洋洋、节奏明快,紫苏与白术二人洞房花烛,载歌载舞。俩人对唱,一是要拜师学医,二是应考药名,唱腔以[青衲袄]音调为基本调式,吸收了民间傩愿腔与师道音乐的[对花调]作为音乐素材,在行腔、帮腔上又把常德丝弦的[淮调]和常德花鼓戏的[正宫调],融合到高腔[青衲袄]的尾腔上,形成了一种新创的又具有本地风格特色的高腔音乐。

  五 帮腔、伴唱、合唱,贯穿全剧

  “高腔、高腔,有腔必帮。”“帮腔”在高腔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紫》剧音乐设计中,我们非常注重“帮腔”,但不是有腔必帮,而是当帮则帮,有时用乐队伴奏也能达到帮腔效果。《紫》剧的帮腔我们采用了男、女声独唱,男、女声齐唱等多种形式,根据剧情需要有时运用本地方特色的戏曲高腔声调,有时也用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来塑造音乐形象。如第一场紫苏唱到“哎呀我的夫呀!成病人”一句,在“人”字后,本是音乐过门,但我们则用歌剧唱法、用合唱的形式来抒发剧中人的心情;又如第二场紫苏唱到“我有何面目见白郎”一句,唱到“我有何面目”变成散板后,“见白郎”三个字采用本地沅水号子和山歌风味的唱法,由一女高音帮腔接唱,紧接着男女声用低音重复演唱“见白郎”。这样尾音紧接、唱腔重复,增强了紫苏祛除病魔的信心。

  《紫》剧伴唱与合唱的有机结合,也是一种成功尝试。如“序幕”运用传统吹腔[醉花荫]改编,先由一男声领唱“南朝刘宋间,大祸从天降”之后,男女声呐喊式的叫喊“大祸”,再齐唱“从天降”。“瘴气满山野,怪病虐城乡”由女声齐唱,“路有病死骨,医无救命方”用男低音演唱,最后由男女声合唱“医无救命方”。人物出场,乐队重复演奏合唱音乐,男女声以“嗯”的声音反复前四句合唱的旋律,这样用人声与音乐的对比,表现出了荒山野岭,路有病死骨的凄凉情景。又如:第五场“刑场”开幕,用男女声齐唱“啊……嗯……”并套用打击乐[吊金钟]一起伴奏伴唱,舞台上表现出了众乡亲头带白孝,手捧香盘蜡烛,依依不舍,含泪缓步而上,沉痛为紫苏大夫送行的悲壮场面,悲与恨交织在一起气氛非常吻合。“凝天地之灵气,驱魍魉。承圣道之善缘救危亡,医书药理血写成,善德仁心永留芳”这段类似古词曲体的唱词,我们则用吹腔[刮地风]曲牌改编,运用民族唱法和流行音乐的伴奏手法,演唱时分独唱、轮唱以及多声部演唱等形式,使舞台气氛沉重悲壮,并在全剧中多次出现,使之成为该剧的主题音乐。

  六 打击乐的改革与运用

  “锣鼓半台戏”。从某种意义上说打击乐的特色能体现舞台演出的风格与特点,也是区别于其它剧种的重要标志之一。《紫》剧打击乐的设计也作了大量的改革与尝试,这就要求演奏员具有更高的艺术素质。首先鼓师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对剧本有深刻的认识,体会剧本的内涵。二,要有较高的音乐修养,新编历史剧、现代戏的音乐唱腔都是通过精心设计而创作的,有了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才能理解唱腔、掌握节奏、把握演员演唱的情绪。三,要有指挥知识,新排演的戏曲剧目都采用混合大乐队伴奏,那么鼓师要懂得配器,了解各种乐器的性能,熟记全剧音乐旋律,才能根据演员演唱的激情来指挥整个乐队。四,要有扎实的打击乐演奏基本功,一方面要了解全剧,理解导演意图,配合演员指挥好打击乐演奏,更重要是要把整个乐队、合唱队都带动起来,使之成为整个剧组的指挥核心,这才是优秀的鼓师。

  在《紫》剧中,我们采用具有汉剧打击乐特色的双钹来演奏,改掉过去传统戏锣鼓换场的形式。如“序幕”结束,只用木管演奏了两句散板、随着灯光的变换,瞬间转为下一场。第一场白术之死,灯暗幕间时空,只由唢呐独奏二小节[哭相思]后灯光转变到第二场“灵堂”,最后一个落音接[内倒板]起唱。第二场戏到“剖腹”后,何首乌喊叫“我怎么办?我要为死鬼伸冤”一句拖腔,舞台一下变化为第三场“公堂”。一场一场地紧接,紧扣剧情,故事连贯,减少传统高腔打击乐起唱和唱上下句反复击奏打击乐的程式。这样处理比采用锣鼓转场更加艺术性。

  其次是根据剧情的需要,运用打击乐。第一场白术对紫苏说:“我死之后,你要将我的脏肺剖开”一段对白,我们没有用[单锤]锣鼓加重语气,而是采用定音鼓的单击和滚奏,根据人物的情绪变化加以演奏,给人以低沉、紧张的感觉。又如白术说:“我要告慰亡灵”,这时紫苏一声叫喊“夫呀”,按传统程式只是由打击乐演奏[叫头],而我们《紫》剧中处理这里的[叫头]时,则加以音乐与打击乐同步伴奏,既渲染了气氛,又非常独特,震撼力强。打击乐的运用为《紫》剧增添了色彩,增加了气氛,体现了常德汉剧的地方特色。

来源:艺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