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知识-->戏剧音乐
傩堂戏声腔的流布与特点

胡健国;曾祥嗣

  桃源师道腔  主要曲调有[姜女调]、[范郎调]、[许公调]、[梅香调],还有部分特定情节的曲调,如[晒衣调]、[对花调]、[差官调]等。常见五声商、羽调式和商徵交替、含羽调色彩的宫调式,多“清角为宫”和“以商为徵”、“以宫为徵”的转调。板式较多变化。较早受到武陵戏、花鼓戏的影响,艺人亦与与武陵戏、花鼓戏常合流,唱腔颇为讲究。男旦亦用本嗓加以“阳打仄”唱法。无管弦,仅以锣鼓分段击节。常用锣鼓有[九槌锣]、[八槌锣]、[花镣子]、[报子]、[两头忙]等。

  澧县师道腔  曲调有[下池调]、[拜寿调]、[梅香调]、[货郎调]等;调式单一,属五声徵调式,有时亦出现徵、商交替调式和“以宫为徵”、“以商为徵”的转调。板式变化小。艺人多与荆河戏、花鼓戏合流,唱腔亦较规范。曲调情绪沉郁、平和。早期无管弦。近代,在《孟姜女》中吸收了其他剧种的音乐程式,如在“拜寿”时用了大吹打,“跳城”中唱花鼓戏[阴调]、[潼关调],用大筒伴奏。常用锣鼓有[五槌锣]、[凤点头]、[长槌]等。

  衡州师道腔  曲调有[怀南腔]、[阳言腔]、[四门腔]、[洞腔]、[脸子腔]等。其中[洞腔]因其结构、节奏和旋律变化较大,已渐形成腔调系统,如衡山[元黄腔](俗称“咧调”)即由[洞腔]派生而成。调式以六声徵调式为主,宫、羽调式为辅。曲调结构一般均呈散板“起腔”接“正板”、“梢腔”等规整的模式。多为锣鼓分段击节。旋律性强,情绪高亢,节奏变化大。因与道教关系密切,常出现笛子伴奏,如“奏章”,“拜寿”法事曲。近期吸收了民间吹打的唢呐锣鼓,[洞腔]还发展了供唢呐、丝弦伴奏的大、小过门。《大盘洞》中还借用了少量湘剧“北路”唱腔,伴奏亦用京胡。

  邵阳师道腔 曲调的结构及风格与衡州师道腔相近。据艺人谈系衡州师傅所传。二者均有师道戏《桃源洞》(《大盘洞》),可知二者有一定渊源关系。曲调、伴奏,亦多相似。

  沅陵傩堂戏腔  常用曲调有[姜女调]、[范郎调]、[下池调],特殊情节中亦有[差兵调]、[过关调]。多五声徵、角调式。亦有羽调式和角商交替调式。板式较单一,但主腔[姜女调]属二拍子、三拍子的混合节奏。情调古朴,旋法具山歌特色。在《孟姜女》中借用过辰河高腔[尾犯序]等曲牌。唢呐伴奏历史已逾百年,并对辰河高腔伴奏产生过影响。

  大庸傩堂戏腔  曲调丰富,常用的有[开山调]、[土地腔]、[童男腔]、[先锋腔]、[观花调]、[姜女调]、[梅香调]、[丑角腔]、[判官调]、[晒衣调]、[训女调]、[盘花调]等,其他还有[倒牵牛]、[六四调]、[燕子花]等。多五声宫、徵、羽三种调式。板式变化小,但旋律性较强,结构较严谨。傩堂正戏《走猖》中所唱曲调,已有两个明确的声部,颇具特色。无管弦,锣鼓分段击节。

  凤凰傩堂戏腔  曲调较多。各行当均以一个“母曲”加以演化,各具个性。常用“母曲”有[先锋调]、[送子腔]、[土地腔]、[开山调]、[师娘腔]、[童儿调]、[春花腔]、[仙娘腔]、[琴童调]、[干龙船]等,并由上述曲调派生成小旦、小生、老生、奶生、老旦、正旦、花脸等专用曲调。调式繁多,宫、商、角、徵、羽皆有,亦常见徵角交替、羽角交替等调式。节奏变化大,板式多样,旋律色彩丰富。早期无管弦,后期在某些大本戏如《龙王女》中的《水漫金家》等折中,借用了辰河戏的部分音乐程式,加入了唢呐锣鼓吹打。但一直不用丝弦,仅锣鼓分段击节。常用锣鼓有[十字锣]、[五子跳架]、[八字点]以及阳戏常用锣鼓经。

  零陵傩堂戏腔  常用的曲调有[土地腔]、[上粮调]、[封洞腔]等。用于各行当角色。调式有六声宫、徵调式,节奏变化小,曲调情绪较活泼。在某些场合亦夹唱花鼓川子皮等。伴奏有笛、唢呐和锣鼓。常用锣鼓有[七星锣]、[长槌]。

  石门师道腔  常用曲调有[白旗调]、[柳金娘]、[平调]、[悲调]等。五声、六声徵调式,节奏平和,旋律柔婉,情调哀怨。无管弦,仅锣鼓分段击节,锣鼓经同澧县师道戏。

  芷江傩堂戏腔  常用曲调有[师娘调]、[土地腔]、[送寿曲]、[倒茶曲]以及小旦、正旦、摇旦、生角等专用曲调和[悲板]。调式有五声宫、商、徵、羽四种。板式仅正板、散板两种,旋律口语化强,有浓厚的湘西南风味。无管弦,锣鼓分段击节。唱腔锣鼓仅“起腔”与“收腔”两种。身法锣鼓同阳戏。

  侗傩音乐  侗族傩戏腔总称“嘎傩”,具有强烈的侗族民歌粗野、古朴的风味,唱词用侗语,节奏自由,多五声、六声徵、商、宫、羽调式,旋律口语化强。此外还有一部分汉化的侗傩,唱汉语,常用曲调有[嗬嗬腔]、[化财宝]、[悲腔]、[土地腔]等。其旋律亦较多保留了侗歌色彩,节奏自由。旧时侗傩仅由嘎艾(钹)、靓(鼓)和蜡(锣)三件打击乐器伴奏。现已增加了汉族锣鼓以及管弦乐器。

来源:《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二)·傩堂戏志》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