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知识-->戏剧音乐
邵阳花鼓戏乐器与乐队沿革



  邵阳花鼓戏的主奏乐器是竹筒胡琴。因它筒子比祁剧胡琴要大,俗称大筒。在旧时“马咬牛”(即半戏半调)戏班里,唱祁剧称唱小筒子,唱花鼓戏则称唱大筒子。西路花鼓称其为“翁琴”。

  现在用的大筒是名乐师岳近春和新文艺工作者陈磊合作,1958年试制成功的。它比旧时的南路花鼓大筒略小,而比东路花鼓大筒稍大。琴筒长16.5厘米,内空直径6厘米,筒壁厚0.45厘米。琴皮用民间称为“乌沙公”蛇的皮,发音清晰宏亮,音色优美沙甜。传统演奏定弦有六种,即:本手(称南路手,5—2定弦)、小工手(称东路手,2—-6定弦)、正宫手(东路的反手,6—3定弦)、凡字手(南路的反手,1—5定弦),还有尺路手(3—7定弦)和六字手(4—1定弦)。

  主要乐器中,唢呐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色彩乐器。它分为竹音子(也称小呐子,筒音为C3)、三呐子(筒音为g2)、嘡子(筒音为f1)三种。根据曲牌的不同风格,分别组合使用。

  川调中以“川”字命名的曲牌,绝大部分来自东路花鼓,故有“东路川子”之俗称。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大筒、三呐子和嘡子。大筒伴奏全曲,三呐子和瞠子吹奏过门和梢皮。

  大筒2—6定弦,切把演奏。演唱上的各种润腔技巧,都能在大筒上得到相应体现。如演唱中的颤音、吟音、倚音、滑音等技巧,在大筒演奏上则用打音、压弦、垫音、滑音来表现。演奏这类曲牌时在5音和1(·)音上常用压弦,在6 2(·) 3(·)三个音上常加打音,1(·)  6、6 1(·)、3 5、5 3等音连接进行时常伴以滑音技巧,3音出现前,总要先现空弦2音,奏成 3装饰效果。大筒伴奏东路川子一般用的是托腔伴奏,即在包腔伴奏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衬托。唱腔处于较长时值音符时,大筒常演奏些富有本曲特点的音调予以衬托。唱腔、琴谱有分有合,简繁交错,既各有独立意义,又和谐统一丰满联贯。

  “要唱川子,少不了呐子”。从当地的这句口头语中,可以看出唢呐在川子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唢呐不仅能使川子唱腔韵味浓郁,风格独特,而且能诱发演唱激情。因此老艺人常深有感触地说:“唢呐一响,喉咙发痒”。伴奏东路川子,一般用两支唢呐,即三呐子和嘡子。前者高亢明亮,后者浑厚饱满。二者配套,一唱一和,俗称“一公一婆”。唢呐常用演奏技巧有气震音、打音、滑音、垫音,和大筒技巧相近,与演唱技巧相通。

  伴奏走场牌子,大筒用5—2定弦演奏,正好与其调式及旋法特点相适应。所用伴奏方法为包腔伴奏,即琴腔和唱腔基本一致。演奏技巧用得最多的是打音,这和走场牌子欢快活跃的情绪相应。其次是滑音、垫音,压弦则用得较少。走场牌子始用祁剧大唢呐吹奏过门,五十年代初改用“竹音子”。

  打击乐器,旧时的和祁剧的规格一样,即低音大锣、高音小锣、中音大钹加牛皮战鼓。此外还有钞子、云锣、碰铃和打板用的云板、课子等。从五十年代开始,逐渐将大锣改高,小锣改低,大钹改小,并增加了班鼓、堂鼓。

  四十年代以前,邵阳花鼓戏乐队一般只有三人。主琴兼唢呐一人,司鼓兼钞子一人,大锣兼钹子一人。小锣由检场人员兼。乐队设置在舞台中央靠后的地方。

  舞台中央的桌子是给乐手们放乐器用的。因主琴座位在桌子的左边,行话称其为“左场”;司鼓座位在桌子的右边,行话称其为“右场”;大锣在中间,行话则称其为“中场”。稍后,随着戏班的扩大,乐队人员中增加了一个拉配琴的(反弦),行话称二场。二场也兼吹唢呐,中场里增加了一个打钹的。这时打锣的兼弹三弦,打钹的兼弹月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专业剧团,乐队逐步扩大。到,六十年代初期,已形成了十几人的小型民族乐队。所用乐器有大筒、二胡、中胡、扬琴、琵琶、三弦、唢呐、竹笛、大提琴及全套打击乐器。

  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各地向现代京剧学习。邵阳花鼓戏乐队中也增加了铜管、木管及小提琴等乐器。

  八十年代初,流行歌曲流遍全国,其主要伴奏乐器——电声乐器很快被吸收到了戏曲乐队。目前,邵阳花鼓戏各乐队使用的乐器是大筒、二胡、中胡、扬琴、琵琶、唢呐、竹笛(以上为常用乐器),还有长笛、单簧管、大提琴、电子琴、电吉他。个别乐队还用了小提琴、倍大提琴、架子鼓及小号、园号等乐器。

来源:《湖南地方剧种志(一)·邵阳花鼓戏志》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