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戏主奏乐器有战鼓、帽形噪鼓、祁胡、瓜琴等独特乐器以及其他乐器。现将其制作规格分述于后:
战鼓:武场主奏乐器。音高而厚实,清脆明亮。鼓面上用上等牛皮(称“雪皮”)蒙扎,周围用小竹钉钉牢。鼓面上直径为23厘米,桶高10厘米,鼓身圆形,用数块3厘米宽的杂木板相拼而成。鼓楗长23厘米,尖端直径1厘米,末端直径1.7厘米,以羊刺木制做最佳,坚硬而富有弹性,不伤鼓面。
帽形噪鼓:外形好似一顶帽子,桶高10厘米,内空见底,外形呈圆锥形,鼓面用牛皮蒙扎到底,用铁帽钉钉牢。现已很少使用,大多改用班鼓。
鱼口:祁阳戏控制节拍的打击乐之一,常与云板配用。以黄杨木制作为佳,梨木次之。一般长为17厘米,宽3厘米,高4厘米,在上方五分之一处锉口,口长11厘米,口高1厘米,用铁丝或牛筋条穿过口部打套,挂在鼓架右柱上,即可使用。
大锣:重5至6公斤,直径70厘米,中心奶凹下较大。锣边约3厘米宽。锣槌柄短,约17厘米长,槌端用白纱带缠绕圆形铁环而成。靠手腕功夫击出不同音高和音色的声音。
小锣:传统叫“碗锣”。碗形,直径约20厘米,奶部直径为3厘米。声音特别高,与大锣高音约成两个八度,发音清脆明亮。
祁胡:传统叫“二弦”、“二胡子”。琴杆长约47厘米,两个轸子各长1.7厘米,车有葫芦圈,下下两个轸子相距10厘米,两轸子之间用铜皮包着,杆顶装有一个白色牛骨帽。筒长12.2厘米,空心4厘米,筒口成喇叭形,筒面用“乌沙公”蛇皮蒙扎而成。内弦用两根老线扭成,外弦一根子线,音高,安双码,杆下端通过琴筒部分用铁心。琴弓质硬,弓长65厘米,马尾足有一手指粗,弓的两端都上有木垫,使弓力强硬又富弹性,在弓内还常灌入细铁沙,或插入铁签,增强运弓力度。
瓜琴:近似现今的板胡,但琴筒为楠竹,筒长10.7厘米,筒心空9厘米左右,琴杆50厘米为宜,琴筒末端正在竹节处,雕成古铜钱状以作装饰,琴筒两端打成圆形,外形象瓜,故名瓜琴。蒙面用一块薄梧桐木板嵌上,是伴奏“阴皮”唱腔的主胡。原定弦“2——6”,后改为“5——2”。宝河派唱小调时也用瓜琴,现多改用板胡。
皮琴:永河派唱小调时之主琴乐器。筒长13厘米,直径7厘米,蟒皮蒙扎,琴杆47厘米左右。演奏时,湖南民歌风味浓烈。
祁胡、瓜琴、小三弦、月琴构成祁阳戏弹腔主奏乐器四大件。除上述外,祁阳戏主奏乐器还有云板、大钹、小镲、云锣、唢呐、横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