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知识-->戏剧音乐
传统祁剧音乐

欧阳友徽 编撰

  音乐是一个剧种的灵魂。

  祁剧音乐包括声腔、曲牌、锣鼓经、器乐、演奏等。旧时,祁剧艺人通过不断摸索、借鉴,逐渐创造出一套具有祁剧特征的音乐体系;它既有与其他剧种音乐的共同之处,又有本剧种的特色部分。这种特色是以地方语系的韵律、“五音”(宫、商、角、征、羽)调式的乐句旋律为体裁建制。具体表现在唱腔设计、曲牌组合运用、锣鼓的节奏(板眼)、乐器的分工等方面,以此形成声乐流派与器乐风格的互动共鸣。

  一、声 腔

  祁剧的声腔由“高腔”、“昆腔”、“弹腔”三大部分和部分小调构成。这些声腔在调门、调式、旋律、时值(速度)板式结构上,虽然不尽相同,但具体运用到演出中,却能同样收到很好的效果,有“异曲同工”之美。

  高腔 祁剧高腔源于江西“弋阳腔”。它形成的年代在元末明初,明?魏良辅《南词引正》载:“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阳腔。永乐间云、贵二省皆作之。”湖南在云、贵之东,弋阳腔的流入应该较云、贵更早。明?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请源祖师庙记》中载:“江西以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到嘉靖而弋阳之调绝。”汤显祖是说当时风行南北的弋阳腔在明?嘉靖年间已“绝”,流传至湖南来的时间年代,最迟不晚于永乐年间。

  旧时,祁剧高腔沿用弋阳腔演唱方式,无管弦伴奏;是以“徒歌”形式来表现的。徒歌又属“谣”。在演唱中以一人领唱,众人帮腔于连头、尾句,有如掺合于打击乐中的混声合唱效果。有点像在空谷中叫喊时的回声。

  高腔的分类 传统祁剧高腔分“正高”、“副高”(俗称“杂高”)正高主要用于故事情节连贯、有头有尾的正本戏,如《岳飞》、《目连》、《观音》、《三国》四大本及《西游记》、《封神榜》等神魔戏;杂高用于唱调结构比较灵活的折子戏,如《抢伞》、《拜月》、《赶潘》、《骂相》、《跪灯》、《贺府斩曹》等。祁剧高腔曲牌有南、北、正、副、“大”、杂、汉(含北汉)之分;其中又有“南文”、“北武”之别。正为“三眼一板”体(4/4),“副”为“一眼一板”体(2/4);“大”为连台本曲牌;“杂”为杂剧曲牌,“汉”(含北汉)以六声征调式,六声商调式为主。祁剧高腔曲牌有很多独立的“正高”曲牌,如“懒画眉”、“浪淘沙”、“香罗带”、“山坡羊”、“红绫袄”、“黄莺儿”、“驻云飞”、“北驻马厅”、“八声甘州歌”等。“正高”曲牌及“杂高”曲牌(即属“带”、“犯”的副曲牌,如“尾犯序”等。带,是指用某一曲牌的先部旋律带进另一曲牌的后部旋律;而用兼并触及某种曲牌的旋律,来完善主旋律的曲牌就是“犯”)。共祁剧高腔曲牌有200余首,相当丰富。传统祁剧高腔曲牌的旋律比较单纯,相似之处甚多,然而仍不失为具有浓厚地方语言色彩的优秀腔系。

  高腔曲牌的基本结构 祁剧高腔的基本结构如“水底鱼儿”、“泣颜回”、“望桩台”、“尾犯序”等就是属于上述四种结构体曲牌。

  一段体结构。由上、下两个相呼应的腔系构成的乐段,视唱词的长短而定;上腔、下腔不一定是对称的;属非方整性结构。

  多段体结构。由两个以上的上腔、下腔构成,为呼应关系。这种结构在祁剧高腔中运用广,曲牌多。

  散段体结构。其特征是无“板”无“眼”,行腔自由,原则上按演员自行发挥,如“吊句子”,并且唱词的句板不受限制,多为六个乐句形成;再加快板曲牌合为一体。  

  联曲体结构。常称一堂牌子,即套曲,由高腔曲牌连缀一起,统一在一折戏中,其红线是文学脚本的联关唱词。

  高腔曲牌的板式变化和调式 祁剧高腔的板式由“单板”构成。单板指“三眼一板”;速度慢或稍慢,适于表现抒情、歌唱性较强的情绪,同时也可表示严肃、庄重、痛苦等情绪,起腔于“板”上、“眼”上均可。也可以起句(散体)转单板。“双板”为“一板一眼”;中速或较快,多表现于激情、叙事等。“陕板”则有“板”无“眼”(记谱为1/4节奏),以连续倾吐、数历所用的便利板式。“回龙”与祁剧南路“回龙”的功能、形式相似,先由“起句”、“垛句”转入正曲,对比鲜明、气势磅礴。“散板”又称“吊句子”,无板眼节奏。现代记谱符号为“廾”。在行腔中较自由,其风格有如“由头引子”,由引子转到有“板、眼”节奏的祁剧高腔唱段。

  祁剧高腔的调式区分按照中国古曲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征”、“羽”为调号排列的,它类似现代音乐中“大调”式,“小调”式:

  调式  主音  调式音列    曲牌举例

  宫调   1   123561   “出队子”等

  商调   2   235612   “香柳娘”等

  角调   3   356123   “五更转”等

  征调   5   561235   “滚绣球”等

  羽调   6   612356   “得胜令”等

  上面没有现代音乐中的“4”和“7”两个半音阶;即便在某些曲牌中偶尔出现,也只不过是装饰音而已。以五声音阶来固定调式的祁剧高腔曲牌,均有“叫边静”类、“四朝元”类、“孝顺歌”类、“山坡羊”类、“汉腔”类等等。

  高腔曲牌的演唱与伴奏 祁剧高腔的演唱在发音原理方面较为讲究,吐字(词韵)必须是本剧种语言,唱词与旋律协调,行腔(迈腔)要求与尾字音韵不变,一气呵成,并且特别注重节拍(板眼)强弱。旧时,祁剧高腔在演出中并无“文场”伴奏,“武场”则以锣钹、小锣、小钞、云板、战鼓、燥鼓“配器”形式,在行腔中揉合。锣、鼓伴奏,众人帮腔,就是祁剧高腔的原始演唱与伴奏。

  昆腔 明·万历年间,昆山腔流行全国,祁剧也接受了。昆山腔以“南曲、北曲”为基础,经过整理、发展而成。它进入祁剧之后,又结合祁阳本地语言、文化沿习,并吸收祁阳其他民间音乐素材,如山歌、小调等为营养,不断充实丰富而成为“祁昆”。

  祁剧昆腔以严谨的词格、儒雅的旋律著称,要求发音、吐字以“五音”、“四呼”为基本要领。五音即唇、牙、齿、舌、喉五个发音部位;四呼为齐、开、撮、合四种发音口形。不带“搭头”。“行当”固定的曲牌较为明显,如《岳飞》戏中旦角比生角的唱腔要多,而且大多数是难度较大的正昆曲牌:生角的曲子虽多,但大多数属“副昆”,板式比较灵活;小生、净行,正、副曲牌均有:丑行的昆腔曲牌非常少。乐队学习昆腔曲牌要特别用功,鼓师必须全部掌握各种曲牌、唱腔。

  昆腔的分类板眼与伴奏 祁剧昆腔分正昆、杂昆。正昆多为正本剧目,如连台本戏《岳飞》是高、昆合用,演出时,唱一天高腔,唱一天昆腔。杂昆则以折子戏为主,如《鹿台饮宴》、《劝农赏花》、《乱箭别母》、《卸甲封王》、《堆八仙》等。传统祁剧昆腔的正、杂曲牌,现有200多支;祁剧昆腔的“一堂牌子”是一种系列组合,如文九腔、武九腔等。文九腔是由“粉彩蝶儿”、“泣颜回”、“青板”、“上小楼”、“下小楼”、“黄龙滚”“叠子犯”、“小楼犯”,附加“红绣鞋”等九个曲牌组成;武九腔则为“清水令”、“步步姣”、“折桂令”、“江流水、“雁儿落”、“烧香令”、“收江南”、“园林好”、“沽美酒”九个曲牌组成。附加“清江引”等。单个曲牌有“端正好”、“细辛草”、“水仙子”、“喜迁莺”、“北尾声”等。正昆有曲牌名,副昆大多数没有曲牌名,通称“青板”。前者以“三眼一板”(4/4)为节拍,后者则为“一板一眼”(2/4)。祁剧昆腔演唱有胡琴、竹笛、月琴、三弦为演员独唱伴奏,也有加入大唢呐的全台演员“合唱”,如《鹿台饮宴》、《大闹天宫》等。

  祁剧昆腔是本剧种声腔内词格规整,有相当的文学性,旋律优雅,以古朴见精美,平和藏深奥。是颇难掌握的腔系。

  昆腔的伴奏 祁剧昆腔的伴奏有两个基因:一是借鉴“南昆”(江、淅丝竹曲调)的风格;二是根据旧体制的祁剧场面乐手的演奏沿习与乐器的建制,比如没有琵琶、洞箫等,于是以曲笛、月琴、三弦、大筒等为伴奏乐器,主奏是曲笛。同时一曲贯通,即齐奏为主,其中引子则由曲笛单独伴奏。在行腔中,只有云板等为节奏乐器,无其他打击乐器掺人。

  弹腔 祁剧弹腔又叫南、北路,属“皮黄”腔系统,清代传人湖南。南路为二黄,北路为西皮。“南路”,含“阴皮”、弋板;“北路”,含“反北路”。“南路”出自“徽调”的“吹腔”、“四平调”;“北路”则来源于陕西“秦腔”。祁剧弹腔属于板腔体系,其曲调以速度、节奏、旋律的伸缩以及不同板式组合而成。唱腔是以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板式构成,其腔系具体运用时比较灵活,故有“乱弹”之说。其实弹腔也是有规格约束的,如上、下句子要分明,不能上、下倒置;板式结构不能乱。弹腔和高腔、昆腔一样,最忌讳“黄腔”(走调),“夹板”(节奏凌乱)。这些要求都很严格。

  南路 祁剧南路,多用于表现言情、叙事,它的音域宽、底音厚、能丰富感情。其板式结构有三眼一板的“慢皮”、“阴皮”,一板一眼的“二六”、“数板”、“连弹”,还有板无眼的“二流”、“摇板”等。适合于祁剧文戏场面,如连台本《二度梅》、《赠塔荣归》、《看相斩龙》、《硃砂印》等。在有些剧目中,则和北路分段落进行。南路“四门腔”的尾句迈腔(南转北)很有特色,它能揭示剧中人回肠九转、缠绵悠长的内心情绪,回味无穷。在特定的唱段内还采用大唢呐为主伴唱,如《薛刚哭城》、《看相斩龙》等。南路的主胡定弦为(5——2),属“征”、“商”调式。

  北路 祁剧北路素以高亢、激越著称,节奏分明,多表现为昂扬向上、果敢坚毅的武戏场面。以北路为主的祁剧剧目有《闹淮安》、《春秋配》、《双拜寿》等。其板式结构有三眼一板的“慢皮”、“丢句子”,有一板一眼的“二六”等和有板无眼的“慢二流”、“二流丢句子”、“快二流”、“赶板”,还有无板无眼的“散板”等。北路“四门腔”的每句落尾由众人帮腔、结尾是“北转南”。有特殊风味的“慢皮、“丢句子”和“二流”丢句子即在每句腔尾(不管上、下腔)均以伴奏乐器重复一次其旋律,给演唱者酝酿情绪,便于“做戏”;另外,北路还有“八板头”、“倒三秋”,如《打金枝》唐君瑞和《叫街生祭》中王金爱所唱。北路定弦为(6—3),属“羽”、“角”调式。

  弋板 弋板类似京剧中的“四平调”,曲调优美、委婉、轻快,具有“舞曲”性。用较快的节奏演唱,活泼欢愉;用较慢的节奏演唱则抒情优美。弋板的唱词不像其他腔系那么严格,可以运用同规整性和不同规整性的句式来演唱。其分类有正弋板、花腔弋板、数板等。弋板的基本结构是由上、下句组成;由于唱词要求不那么严格,常出现三个字、四个字的重复,使乐句延伸扩充,成了别有风味的特别形式。花腔弋板是在弋板曲调的基础上加以装饰压缩而成。所谓“花”就是旋律上的跳跃、灵活。数板则经常穿插在正弋板、花腔弋板当中。弋板除了独立使用外,还可以前面加“起板”。在弋板中加过场曲牌也为常见。

  七句半、安春等 祁剧“七句半”包括五句半、反七句半,都属吹腔,原因是它们以吹奏乐器,如大呐、小呐、小笛等为主伴奏的唱腔、曲牌。两支大唢呐粗犷、热闹,小呐、小笛、弦乐,悠扬动听,可以将其配合成“绘声绘色”的色彩音乐唱腔。其调式为“宫调”式。安春分男、女腔,种类颇多。由主腔派生的有“南安春”、“北安春”、“反安春”、“闹安春”、“垛板安春”等。安春调的节奏鲜明,用竹笛为主,丝弦乐器伴奏,效果颇佳。

  祁剧中还有小调唱腔,如“银丝调”、“进城调”和以大呐伴奏的“补缸凋”等,具体运用在《打面缸》、《小放牛》、《兰季子打砖》、《卖麻疯》等剧目中。祁剧小调吸取了祁阳本地花鼓中的某些部分,律合本剧种的类高腔调式角、羽。其骨干音基本是一致的。

  二、祁剧曲牌与锣鼓经

  曲牌 祁剧曲牌分为大笛(呐子牌子)、丝竹(过场牌子)。其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来自本地道教音乐;另一说法是源于本剧种昆腔。前者本地老民间艺人所说甚多;后者以祁剧大呐牌子曲牌与祁剧昆腔曲牌名、旋律进程、大抵相似为据。究竟为何?此处不作详论。旧时祁剧演出中大呐曲牌多数都是有唱词的;发兵、饮宴等场合中,整台演员配合相应的牌子边动作边唱,煞是热闹。这些曲牌在具体运用时非常规矩,与剧情、人物结合得很好:皇帝上朝、出巡,用“正朝天子”和“快朝天子”;发兵用“普天乐”等,番邦皇帝上朝则用“反朝天子”,发兵用“反竹麻”、“梅花酒”等;“草头王”发兵用“二犯”;皇后与大丞相(如曹操)发兵用“甘州歌”;一般大将发兵、会阵用“正风入松”;新科状元与巡按出行,用“朝元令”;正戏结束时(大团圆),用“一江风”(又名“老年高”)、  “皂罗袍”;久别相逢,生死离别用“哭相思”等等。除此以外,更有成套曲牌,如战场迂趔、爬山涉水用“武九腔”;“文九腔”用得较少,相比较在弹腔剧目中。如《游凤凰山》,就只用其中几个牌子。大呐曲牌中的“点绛唇”则有“颁师无点绛”、九腔无“点绛”之说,除此多种场合均可用。丝竹曲牌是指以民族弓弦、竹笛、弹拨等一类乐器的演奏,原则上不用大呐、锣钹的间奏,俗称“小过场”。小过场曲目有“一枝花”、“梅谱”、“风流子”、“春紫花”、“押字”、“水落音”、“麻婆子”、“小桃红”(坐帐点将时,用于大呐吹奏)、“三句半”、“洞房春”等。还有一类就是“夜落金钱”,属轮奏曲牌,在演奏中为“领奏”、“和奏”。在演出实践中,以上小曲牌均可根据需要任意反复演奏,最明显的就是“扯不断”,在乐句旋律上确实扯不断。祁剧的大小曲牌是一个相当丰富的“工具箱”,应用很广。

  锣鼓经 所谓“锣鼓经”就是祁剧打击乐使用的“谱子”。旧时祁剧乐师们摸索总结一整套以汉字记录、有地方言语特色的“牌子”(谱),就是“锣鼓经”。祁剧“场面行”(乐队)分“文武左右场”,打击乐属于“右场”(武场),对舞台上演出剧目的约束性很强,因为演员的唱、做、念、打,必须依赖武场的配合。“锣鼓经”是具有时值节奏的,它分4/4、2/4、1/4节拍,记录音响的汉字为:

  “把打”——双鼓棰分击(重)  “嘟”——双鼓棰滚击(轻)

  “龙”——单鼓棰击       “崩冬”——双鼓棰分击

  “打”——单鼓棰击鼓边     “那”——双鼓棰滚击的落声

  “把”——双鼓棰同击      “昌”——大锣

  “且”——钹子         “七”——小钞轻击

  “凑”——小钞较重击      “斗”——小锣的单音

  “不”——鼓棰按击(哑音)   “多罗”——双鼓棰轻击双音

  “可”——击板(梆音)     “衣”——击板弱音

  锣鼓牌子名称有50多种。如带“头”字的就有“大吉头”、“小吉头”、“三吉头”、“四吉头”、“挑头”、“撇头”、“送头”、“连头”、“收头”等27种。常用的锣鼓经直接与剧目中情节挂勾,不但要规范整个舞台的节奏,而且要在唱腔“起、刹”和念白的语言段落上,起到汉语标点符号作用。

  祁剧乐队任务是演奏各类曲牌以配合演员、剧情、渲染特定气氛,把演员的身段、动作规范在一定的程式中,为演唱者托腔保调,拾遗补缺。

  主奏乐器

  ①文场乐器

  a、祁胡 用上好毛竹(楠竹)制作琴筒,精好的蛇皮蒙内端,形状呈喇叭口,细竹(紫竹)制作琴杆(担子),黄洋木制作轴子,蕙竹和马尾制作琴弓,配以竹雕琴码与丝质弦线而成。其音色嘹亮高亢。

  b、大筒 与祁胡形状相似,制作材料除弓以外,均以木质,琴筒呈六角型,内端蒙蟒皮、蛇皮施以丝质琴弦木码子,制作而成。其音浑厚圆润。

  c、月琴 由少数民族乐器改良而来,全国所有皮黄剧种几乎都离不开它。状如满月。整件由木质构成,音阶“朝子”起定格指法作用。弦为牛筋制成。音色清脆明亮,素有“月琴闹台”之效果。

  d、三弦 系红木等名贵木材制成,共鸣箱呈鼓型两端蒙蟒皮。祁剧使用的是小三弦,以广东产为上乘,俗称广弦。其音色沉稳,富有张力。

  e、笛 系黄竹或紫竹制作,以苏州制作为佳品,其音色优美,感染力极强。大呐子、小呐系梨木制作,发音用哨片(俗称叫子),属民族双簧管乐器。大呐与小呐音阶相差基本上是四度音阶,大呐音色热闹辽阔,小呐高亢明快。

  ②武场乐器

  a、高音战鼓 原产于道县寿佛圩(今道县寿雁镇),鼓身(桶子)高11厘米左右,直径24厘米左右;杉木、杂木制作。两面用牛皮蒙制,以水牛肚皮为佳,俗称雪皮,发音高亢,穿透力极强,近听有“炸耳”的震撼,远听(几公里外)“崩崩”有音,清亮刚劲有力,富有战斗性。一个好鼓师能演奏出多种音色来。   

  b、燥鼓呈帽形,产于广东佛山,发音高尖,清脆与京剧中班鼓相近。

  c、大锣 用“响铜”制作,产于衡阳(亦有产于南京的)直径63厘米左右,锣边3厘米,音圈7厘米,音圈深度1厘米,厚0.2厘米,重约4,5公斤,能奏出“刚”、“狂”、“强”三种音色。高手能奏5种音色。

  d、大钹 也用响铜制作,以两片“叶子”为一副,直径36厘米,重量1,8公斤左右。

  e、钞子 外型与“大钹”相似(小一倍)。  

  f、小锣 俗称鼎锣,响铜制作,直径20,8厘米左右,重量约1公斤。发音尖锐,穿透极强,在“武场”中位置极重要,起到祁剧锣鼓经中的舌头作用,如将战鼓比作元帅,小锣无愧于先行。

  祁剧乐队建制

  祁剧乐队旧时分工十分明确,一人司鼓(总指挥),锣、钹、小锣各一人,如若锣钹由一人演奏则称为“打两场”,否则大锣带钞子;主胡手演奏祁胡带大唢呐、笛子等:月琴带大唢呐,三弦带钹子,小锣带检半边场(道具桌、椅等),“大筒”带小呐、竹笛等。

来源:《祁阳祁剧》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