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知识-->戏剧音乐
湘剧的声腔——昆腔

陈飞虹

  一般都认为昆腔(也作昆山腔)形成于明代嘉靖40年(公元1561年),即魏良辅的水磨腔、冷板曲运用于《浣纱记》一戏始,其实,早在魏之前,昆山腔便已存在了一个很长的时期。而昆腔之传入湘剧,据现有资料表明,是在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即在昆腔盛行一百多年以后才流入湖南。

  清乾隆年间,除已在长沙成立的高、昆兼唱的老仁和班外,长沙还有一个专唱昆腔的大普庆班,常演剧目有《游园惊梦》、《藏舟刺梁》、《剑阁闻铃》、《宫娥刺虎》等。昆曲传入湖南时,不仅湘剧,其他如衡阳、常德、郴州、岳阳等地,都有昆曲的演出活动。在湘剧高、低、昆三种声腔同台演出期间,它们彼此交流,在音乐和表演上互相吸收,特别是由于长沙语言和湘剧打击乐的影响,昆腔逐渐湘化,变成了具有长沙特色的湘剧昆腔。

  弹腔的兴起,对昆腔冲击很大,湘昆也与全国各地的昆曲一样,逐渐衰落。明末清初,湘剧已只有极个别的昆腔折子戏了。当时能演出的如《思凡》一戏,还被人认为是“时调”。

                                   

 

来源:《长沙晚报》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