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知识-->戏剧音乐
零陵花鼓戏音乐



概 述

  零陵花鼓戏是湖南的民间小戏剧种,是由祁阳花鼓灯和道州调子戏台流而成。祁阳花鼓戏主要流行于祁阳、祁东、零陵(今永州市的一个区)、东安、双牌等县,道州调子戏主要流行于道县(古称道州)、宁远、江永、江华、蓝山、新田等县。1951年10月,祁阳艺人进入零陵,在县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成立了大众楚剧团。1952年道县艺人接踵而至,两路艺人合流。1956年冬改名为零陵县花鼓戏剧团,剧种则统称零陵花鼓戏。

  一、剧种沿革

  祁阳花鼓灯源于祁阳一带流行的茶灯、车马灯、六合灯等民间歌舞,俗称“对子花灯”;道州调子戏脱胎于道县一带流行的龙灯大调、狮子大调及采茶、八音等民间艺术,习称“唱调子”或“对子调”。湘南一带历来民间歌舞十分盛行。清嘉庆二年(1797)《祁阳县志》卷五《风俗》载:“城市自初十至十五日,每夜张灯大门,有鱼龙、采茶诸戏,金鼓爆竹喧阗,午夜不禁。”清道光丙午年(1846)《永明县志》记载:“元旦,乡人装狮跳掷为戏,或饰儿童,往来富家巨室,击花篮,唱十二月采茶歌,音节绵丽,颇有古竹枝遗调。”史籍所述的金鼓喧阗的采茶诸戏,或饰儿童击花篮,唱十二月[采茶歌]等民间艺术形式,便是零陵花鼓戏形成的雏型。

  零陵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和湖南省其他民间小戏一样,都经历了“两小”、“三小”和“半调半戏”到大本戏三个阶段。早期由一旦一丑,于新春或庙会之时,夹在舞龙耍狮中进行歌舞表演,唱的是恭贺年节美好及爱情、劳动的歌词,曲调主要取之于本地流行的民歌小调。后来搬上了草台,演出中增添了简单的情节,唱腔亦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经过提炼、规范、衍化出[走场牌子],并以丝弦小调相补充。这种男女二人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群众习惯称为“对子调”或“对子花鼓”。三小戏是对子戏的发展,增加了小生行,戏剧结构发生变化,剧情中已有矛盾冲突,表现内容有所扩大,以民间故事、生活故事为主。为适应人物的叙事与抒情,唱腔中发展了[川调]和[数板]。零陵花鼓戏的“半调半戏”是与祁剧间演的。在频繁的艺术交流中吸取许多有益的东西,发展成生、旦、丑、净行当俱全,并能搬演历史故事的较为成熟的民间小戏剧种,“川调”声腔亦逐渐形成,并发展了简单的板式。

  零陵花鼓戏与邵阳南路花鼓戏有着较为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祁阳、祁东、东安、零陵与邵阳南部相邻,两地花鼓戏有很多剧目是相同的,唱腔(特别是[走场牌子])与丝弦小调也基本一样,可以同台演出。

  道县与广西桂林地区毗邻,语言也较接近,曾有长期艺术交流的历史。因此,调子戏音乐与彩调音乐有着亲缘关系。道县的“走场调”与广西彩调的“路腔”中各曲调的结构、调式、旋法特点,以及连接方法等,都是很相似的,但曲调名称不一样。

  零陵花鼓戏与粤北采茶戏,赣南采茶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彼此的艺术交流,它们在剧目、表演以及音乐上,有很多相同之处。

  二、声腔的艺术特征

  零陵花鼓戏音乐由祁阳、道州两大戏路融合而成。祁、道两路唱腔曲调大体相同,由于两地语言声调有差异,唱腔旋律进行也有不同,在音乐风格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祁阳花鼓灯的唱腔开朗跳跃、轻松活泼,道州调子戏的唱腔秀丽婉转、优美抒情。声腔的发展与运用,祁、道两路各有侧重。祁阳路多用数板和地方小调,道县路多用走场调和丝弦小调。在乐器使用上祁阳路以“皮琴”为主弦,道州路以“碗胡”和大唢呐为主。祁阳路多用[花鼓锣]起唱和串联唱腔曲调,道州路大多用锣鼓配合丝弦乐演奏的[一条龙]或由[一条龙]发展而成的[大过门]起唱或串联唱腔。尽管祁、道两路音乐各有个性,但在声腔结构、调式、旋法及润腔等方面又有着鲜明的共性,无论是走场调,还是川调,本身就是相同民歌或小调的不同变体,它们均保留着湘南的调子色彩。祁、道两路花鼓合流后,统一使用零陵官话结合祁剧永河路的韵白为舞台语言。又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相互渗透、融合,原在音乐与语言上存在的一些差别逐渐靠拢而成为一个艺术整体。

  零陵花鼓戏传统唱腔曲调结构因声腔而异。川调多为规整句式,走场调及丝弦小调以不规整的句式为主。唱词有整齐的五字、七字、十字句,也有长短不一的混合句。它们均以呼应二句式为结构基础,走场调中常变化为三句式、四句式和多句式等。各种结构形式并不是孤立的,常是不同句式的有机组合。在声腔的发展过程中吸取了地方大戏弹腔板式变化的手法,在曲调的基础上也发展了有“起板”、“正板”、“数板”、“梢腔”等不同节奏类型的板式套路。

    零陵花鼓戏的唱腔音乐以五声商、羽、徵调式为多,宫、角调式兼有之。大部分曲调是单一调式,走场调中也常因出现较多的偏音而产生了调式的交替和转换。如[采莲川]便是一支由G宫商调式转换为D宫徵调式的典型曲调。川调与走场调都为五声音阶级进回旋旋法。如:(见P2403图106)等等。也有四、五度或更大的跳进音程,这些大跳音程的出现与感情及语言字调有关。跳进之后,即反向相邻的音级,这就是零陵花鼓戏唱腔音乐的旋律特点。常用(见P2403图107)

  零陵花鼓戏传统唱腔的另一特点是几乎所有曲调(特别是走场调)都运用虚词、衬句,如“呀”、“哪嗬嗨”、“哟衣哟”、“哪嗬依嗬嗨”、“一蓬松”等等。“衬词穿腔”是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辅助手法,也是可使曲调本身变化的传统技法。腔句中加入衬词、衬腔,可以扩大句幅,引起曲调变革。收腔时运用衬词、衬腔,能使结束乐句适当地扩展,既给前面的唱词作了补充,又加强了曲调的终止感。

  零陵花鼓戏的唱腔布局属于曲调连接体,即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将一些不同个性与形象的曲调联辍使用的一种音乐程式。在这种程式中,[一条龙]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运用。[一条龙]是走场调的通用大过门,也是川调和小调常用的起唱形式,还可用于伴奏。它以(见P2403图108)为特性音调而不断重复,旋律进行环绕着2音上下迂回级进。突出2音色彩的[一条龙]可较为自然地转入羽调式和徵调式的唱腔。因此,零陵花鼓戏中的大多数唱腔曲调都用[一条龙],或者用模仿[一条龙]而成的大过门来起唱或串联不同的唱腔曲调,以使整个唱腔布局与音乐风格协调统一。在唱腔设计中,还有全剧只用一首曲调或主要人物使用一首曲调的情况,艺人们称之为“专用曲”。如:《拷打梁氏》中唱的[梁氏调],《湘子服药》中唱的[服药调],《贤女劝夫》中唱的[劝夫调]等。专用曲大都是以剧目的名称或人物名称命名。这些曲调许多今已通用。

  零陵花鼓戏的发展过程,也是从粗到细,从简到繁。随着剧目内容的扩大和戏剧体裁的多样化,原有的简单的唱腔和发展手法及表现能力都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为此,艺人们即在“对子调”的基础上,引进新的音乐素材和技法,不断创造、丰富和发展唱腔音乐。传统的创腔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以某一唱腔的某一乐汇或腔句为基础,用扩展、紧缩、加花、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来发展新腔。如[八月十五月团圆]、[鼓打太平春]、[晒纱罗]等曲调都是用(见P2404图109)这一乐汇开头的。又如《小下南京》中的[起程]、[送郎送到堂屋中]、[送郎送到李子园]等五首曲调,都是由(见P2404图110)这一基本腔句发展起来的。

  第二,以某一曲调为母曲,改变主奏乐器的定弦(民间叫“换路子”或叫“正夹反”)产生转调和旋律变化成为一首新腔,即传统上所谓的“反调”,如由[南四川皮]变手而成的[北四川皮]等。另外,还有在不改变原曲调旋法、调式的前提下,变换板式,简化或增加旋律装饰音、经过音等,以获得与母曲在节拍、节奏、速度、表现力不同的新曲,如由[南数板]而来的[南鸡啄米],由[北数板]而来的[北鸡啄米]等。

  第三,吸收外来的曲调,加以改造、融化,使之与湘南的调子风格相统一,成为具有特色的唱腔。如原具有湘中特性羽调式旋法特点的[眼药调],移植到零陵花鼓戏中来以后,由于语言的关系,艺人们对旋律进行了必要的修饰,也使之渗透着浓郁的湘南调子色彩。

  第四,艺人在发展新腔时,还善于把几支不同曲调的音乐材料重新加以组织而另成新曲,即所谓“集曲”手法。如[五炷香]一曲,起腔是[调情]的两个腔句,然后吸收祁剧[弋板]的一句,接着又转到弹腔“南路”的一句,最后回到[调情]的下句腔结束。运用这种手法而成的还有《寡妇上坟》剧中的几段唱腔以及[栀子打花]、[打扫街]等曲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业音乐工作者进入剧团,在编演现代戏和整理传统剧目的唱腔中,与艺人相结合,使传统的创腔手法得以充分发挥,同时运用新的创作技法,创作了许多新腔新曲。如现代戏《红娃》、《白莲花》、新编历史剧《奇冤记》等诸剧中的新唱腔,都是较为成功的。

  三、乐队与伴奏

  零陵花鼓戏的传统乐队,习称文武场。文场中的主要弦乐器,祁阳、道州两路分别称皮琴和碗胡,主要管乐器为大唢呐。皮琴与碗胡均为竹制,形制相同。琴高约550毫米,筒长130毫米左右,筒内径约为70毫米。因祁阳称唱腔为唱皮,故名“皮琴”,道县的琴筒口呈碗状,故叫“碗胡”。这两种乐器音色浑厚,旧时定弦无严格规定,近年来专业剧团皆以内弦d1、外弦a1为标准。它们皆用以随腔伴奏,托腔保调。大唢呐与祁剧相同,筒音为f1,音色洪亮浑厚,用于接腔和演奏过门。零陵花鼓戏中,有一批曲调是必须要用大唢呐伴奏的,如川调中的[南、北四川皮]、[戏蟾]、[大盗菜]和《小下南京》中的[起程]、[带货]等一套曲牌,这些曲调,传统概称为“呐子调”。另外,大唢呐还是演奏“公堂曲牌”的主奏乐器。

  文场曲牌分丝弦曲牌和吹打曲牌两部分,除少数来自于民间外,大部分是从祁剧中吸收过来的。丝弦曲牌常用的有[一枝花]、[水落音]、[傍妆台]等,吹打曲牌有[大开门]、[得胜令]、[哭相思]等。来自民间的吹打曲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出台牌子],亦叫[闹台牌子]。它流行于道县、宁远、江永、新田一带,是许多花灯曲调的组合,以[一条龙]为中心进行串联,前面加上一段引曲。常用在开演之前以招徕观众。在民间亦常在婚丧喜庆中吹奏。

  武场中的全套打击乐器与祁剧相同。演奏的锣鼓点来自民间的仅有[一锣]、[两锣]、和[花鼓锣]等,其他进出场、吊场、身法、起唱等锣鼓点全从祁剧中借用。

  零陵花鼓戏早期的乐队仅三个半人,其中皮琴(或碗胡)兼大唢呐一人,大锣、大钹兼月琴一人,司鼓一人(兼小镲),小锣由检场者兼任,算半个人。后来乐队一般增加到四个半人,即皮琴(或碗胡)兼大唢呐一人,月琴兼小镲一人,三弦(或二胡)兼大锣、大钹一人,司鼓一人,小锣仍由检场者兼任,算半个人。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的专业剧团里,乐队成员逐渐扩大到12人左右。主奏乐器被花鼓戏大筒所取代。大筒演奏员一般不再兼任大唢呐。其他伴奏乐器除有高胡、二胡、中胡、月琴、扬琴、竹笛、小唢呐外,西洋管弦乐器也被使用于伴奏中,形成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小型混合乐队。乐手灵活兼任不同乐器。打击乐由专职的四人担任,即司鼓一人,大锣兼小镲一人,大钹一人,小锣一人。乐队设置由台中移到台左侧,有时亦进入台前乐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乐队体制及乐器又有了新的变化,在小型混合乐队的基础上引进了部分电声乐器,如电子琴、电吉他和架子鼓等。

  图  表

  零陵花鼓戏语言声调表

  (见P2407-P2479图111)

来源:《湖南戏曲音乐集成》(四)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