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知识-->戏剧音乐
衡州花鼓戏音乐



概 述

  衡州花鼓戏是以歌舞百戏为基础形成的地方小戏剧种。它的前身在衡阳、常宁一带被称为马灯,衡东一带被称为花鼓灯,攸县、茶陵一带被称为地花鼓,安仁、耒阳一带被称为花灯。虽然各地冠以不同名称,但它们的剧目、声腔基本相通,舞台语言及艺术风格极为近似,艺人们经常同台演出,艺术上互相渗透,早已成为一个风格统一,又保持各自特色的戏曲剧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衡阳马灯曾被命名为衡剧。其他各地名称随俗。20世纪50年代中期则统称为花鼓戏,各地剧团均冠以县名,如衡阳花鼓戏、衡山花鼓戏等。1982年在撰修《中国戏曲志·湖南卷》时,衡阳市文化局(当时为衡阳地区文化局)与有关单位经过论证协商后,决定将流行于衡阳市辖区(古衡州府)的花鼓戏统称为“衡州花鼓戏”。

  衡州花鼓戏以衡阳市为中心发展,主要流行于衡阳、衡山、衡南、衡东、茶陵、攸县、安仁、永兴、耒阳、常宁等县,株洲、炎陵、资兴、宜章、郴州、汝城、桂东、邵阳、邵东等县市亦有流布。在省外也曾流传到赣西、粤北等地部分县市。

  一、剧种沿革

  衡州(现衡阳市)地扼两广咽喉,向来为我国南北水陆交通要道。仕宦商贾,北往南来,经济繁荣,文化生活发达。况境内名山古刹甚多,更有南岳衡出,自古即为我国佛教圣地,香人墨客,朝圣拜佛者络绎不绝,亦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兴旺。车马灯、采茶舞、玩狮耍蚌、迎神还愿等活动十分盛行。这些民间艺术活动,古籍文献中记载甚多。宋有文天祥《衡州上元记》,清初有王夫之《南岳摘茶词》,清道光三年(1823)《衡山县志》记载更为具体:“新年民间无事,五六人扮为采茶,男女一唱一酬,互相赠答。以长笛倚之,以胡琴、月琴应之。觉悠扬动听,不厌其聒耳也。”①(①清道光三年《衡山县志》卷十八《风俗》第十八页。)民间艺术兴旺发达,孕育了衡州花鼓戏的诞生。

  衡州花鼓戏的形成,同样经历了由民间歌舞到两小戏、三小戏,再进入到多行当多人物的大本戏等几个阶段。两小戏俗称打对子或对子戏,一旦一丑,情节简单,演唱的多是灯调茶歌,用唢呐锣鼓伴奏,载歌载舞,气氛欢快活泼。经过提炼、规范后,形成了“锣鼓牌子”。三小戏阶段的唱腔除沿用了灯调茶歌和锣鼓牌子外,逐步发展了川子调。多行当多人物的大本戏的出现在后期,是伴随着“半灯半戏”的演出形式而完成的。衡州花鼓的“半灯半戏”,是指艺人演出时兼唱衡阳湘剧(或祁剧)。这时的唱腔,逢三小角色用花鼓调演唱,俗称“大筒子”;逢生、净两行人物则唱衡阳湘剧(或祁剧)的弹腔,俗称“小筒子”。经较长时期的衍变转化,逐渐去掉“小筒子”,发展“大筒子”,形成小调、锣鼓牌子、川子调混用的局面。但在剧目中又常各有所侧重,故艺人们根据这一点而分别习惯称为川调剧目、锣鼓牌子剧目和小调剧目。因行当增加,内容复杂,剧目扩大,加之又受到大戏(衡阳湘剧或祁剧)音乐的影响,川子调有较大的发展。为了适应复杂的表演程式需要,又大量吸收了大戏的伴奏曲牌(包括丝弦曲牌和吹打曲牌)和锣鼓经。经过长期的融汇、衍变、转化,衡州花鼓戏便逐渐发展为一个行当齐全、声腔成熟、表演丰富的地方戏曲剧种了。

  二、唱腔的艺术特征

  衡州花鼓戏早期的舞台语言很自由,各地皆用本乡土语,后来逐渐融合衡州府官话和衡阳湘剧韵白相结合的腔调进行规范。属湘语系,五声。音调起伏较大(音调见图表)。因衡州地处丘陵,各地方言略有差异,致使各地的唱腔风格也有所不同。流行于衡阳、衡南、常宁一带的唱腔善用假嗓,声调朴实粗犷;流行于衡山、衡东一带的唱腔悠扬婉转,抒情性较强;流行于耒水流域的耒阳、永兴、安仁一带的唱腔常上下滑音连续出现,流畅优美。

  衡州花鼓戏的唱腔,沿用了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叫法,分成“锣鼓牌子”(也叫“呐子牌子”)、“川调”(也叫“川子调”)和“小调”(含“杂曲”)三大类。它们各有自己的腔源、结构形态、表现特征和主要剧目。男女不分腔,均演唱相同的曲调,但各行当均注重发挥自己的演唱特色,或作旋律上的装饰变化。对这三类唱腔的表现特征,艺人们概括成四句俗语:锣鼓牌子有气氛,川子叙事又抒情,小调穿插添色彩,杂腔点缀显奇功。

  锣鼓牌子 锣鼓牌子直接源于灯调、茶歌,也吸收本地的师道腔曲调,是早期对子戏(两小戏)阶段的主要声腔。每首曲调的词和腔皆有固定的格式。在剧目中以曲调为单位连接。演唱时必须要用唢呐、锣鼓伴奏,故被称为锣鼓牌子,亦称呐子牌子。

  锣鼓牌子用锣鼓起腔和收腔。专门起腔的锣鼓程式叫[倒脱靴],它是[夹长槌]和[挑五槌]两个锣鼓点子的组合(有时只用[挑五槌]锣鼓起唱)。演奏[倒脱靴]时,唢呐自由演奏一个简练悠长的旋律,用以制造热烈气氛和为演唱者发调,艺人们将此叫做“唤皮”。锣鼓牌子的锣鼓伴奏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锣鼓从头到尾随腔自由演奏;另一种是在每一乐句后面插入[一槌]、[两槌]或[挑五槌],作为断句接腔的间奏。曲牌各腔句的结尾都要变成切分音型,以便自然流畅地引入锣鼓。伴奏锣鼓牌子的唢呐用三呐子和大呐子两支搭配,三呐为主,大呐和之,高低相间,音色丰富饱满,兼有支声复调效果。

  锣鼓牌子的曲调结构大多保留灯调、茶歌的原始风貌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剧目中常用一支曲调反复或数支曲调连接,以表达剧情,刻画人物。曲调的唱词也保持着民歌的体裁和格式。多用衬词,如“嗨呀罗嗬嗨”、“快乐衣儿哟”、“丁丁当当海棠花”、“瓜子落花生”、“八字眉毛”、“溜达子溜”等。有个别曲调几乎全是衬词组合,实词非常之少,如[烂布子调],“打咕噜子”(花舌)的演唱技巧也经常使用。曲牌调式丰富,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皆有,以羽、徵、商三种调式居多。它们可以独唱,也可以多人齐唱。还可以作为器乐曲牌使用。早期的衡州花鼓戏演唱锣鼓牌子时,必须由打鼓佬帮腔,后来渐渐废除。

  锣鼓牌子在衡阳、衡山某些剧目中,流行着一种类似“套曲”的形式,演员必须按顺序演唱,不能插入其他曲调。如《大下南京》中有[起程]、[饯行]、[带货]、[甜送]、[苦送]、[约日子]等六首一套。《打对子》中有[满江红]、[啷当切]、[黄瓜调]、[烂布子调]、[龙灯调]、[哪么调]、[采花调]、[采茶歌]、[送花调]等九首一套。后一套为艺人入门必学曲目。套曲的整体结构并不严谨,但在曲词之间或调式旋法上却存在着某些内在联系。有时亦单支曲调使用。

  锣鼓牌子发展、变化的办法,是在曲调中插入数板或垛句,曲多、曲尾发展起板和梢腔,情绪激动时又将某些乐句变成散板。由于增加了弦乐伴奏,过门也随之增多。突破了原来民歌小调的结构形式,以适应戏剧表现的需要。发展较大的如[劝夫调]、[复情调]等。

  衡州花鼓戏使用的锣鼓牌子传统剧目约有三十出左右,保存的曲调较多。许多曲牌还在川调剧目及小调剧目中穿插使用。

  锣鼓牌子中有一个较为特殊的曲调[洞腔],早年就流入邵阳、湘潭、醴陵、长沙一带。长沙、宁乡、醴陵等地称[过江调],湘潭叫[游傩腔]、邵阳叫[衡山牌子]。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长沙花鼓戏的曲调已有较大的发展,而且派生出[南洞腔]、[反洞腔]等许多新曲,成为一个有着多种节奏层次的曲调群体。

  [洞腔]源于[四门腔]。原系巫师“酬菩萨”、“谢土”、“和神”、“冲傩”等法事的专用腔。因用于师道戏《大盘洞》一剧中,又经巫师、艺人们不断美化,便形成了后来的[洞腔],其名称也由此而来。

  [洞腔]的曲体结构与从花灯调衍变而来的锣鼓牌子不同  为适应长篇的叙述性唱词,它已形成有“起腔、数板、梢腔”的结构形式,唢呐、锣鼓演奏的长过门穿插其中,并用人声帮腔。旋律进行常出现连续的四度上、下行跳进,如(见P2188图90)等。由于曲调中3音(角音)的出现只作经过音使用,五声音阶确立调性的大三度音程极不稳固,而且常有以4代3的现象,故调式常于四、五度之间游移。

  川调 又叫“川子调”,是衡州花鼓戏的主要声腔。根据伴奏的传统习惯又分“呐子川调”和“弦子川调”。前者是唢呐锣鼓和弦子伴奏的川调。起腔前唢呐奏“唤皮”,唢呐接腔并配合锣鼓演奏过门。“弦子川调”则仅用弦乐伴奏。

  川调名称的来源,衡州花鼓戏老艺人中流传有三种说法:(1)艺人习惯把过门叫“圈子”,凡有过门的曲调就叫“圈子调”;(2)演员可踩着过门在台上兜圈子;(3)曲调由四句组成,两句过门两句唱腔相间出现,不断反复,头尾衔接,就像是一个个连续不断的圈子。因衡州话“圈”与“川”同音,都读“圈(quān)”,艺人们为求方便,习惯将“圈”字写成“川”字,故名“川子调”。因基本曲调由四个乐句组成,故亦称“四川调”。

  衡州花鼓戏唱腔中“呐子川调”最具有特色。其中又以[衡阳四川凋]、[衡山川调]、[安仁川调]为代表。它们同出一源,旋律大同小异,实为一支曲调因地而异罢了。剧目中使用最多,有许多曲调就是以它为母调,通过移调、变手(改变定弦,如2 6弦变为5 2弦)、变奏等手法派生出来的。

  川调的特征,艺人中流行着“有唱腔,有过门,一人唱,弦子伴,唢呐锣鼓造气氛”的说法,概括地说明了川调的结构形态和表现形式。在剧目中它以曲调为单位进行连接。经过长期的演出实践,早已发展了各种板式:有三眼板、一眼板、数板和快板,还有散节奏的[哀子]、[导板]和[散板]等;唱段结束时又有长短不同、适应各种情绪的[梢腔],已具板式变化雏型。因它的戏剧变化程度比其他声腔要高,适应范围更广,所以剧目也较多,据统计约有一百二十出左右。

  川调有羽调式、角调式、宫调式、徵调式数种。其中羽调式、角调式曲调较多,绝大多数为呐子川调,如[四川调]、[衡山川调]、[安仁四板腔]、[药调]、[阴川调]、[磨豆腐]等。旋律进行为(见P2189图91)三度音程上、下跳进。2音少用或只作经过音出现。宫调式川调的旋律进行和羽调式基本相同,也为(见P2189图92)三度相间旋法,6音具有强烈的支撑调式的作用,如[诗行调]、[安川调]、[张三调]等。徵调式的川调旋律进行多为五声级进,调式音阶为(见P2189图93)2音支撑调式。曲调来源比较复杂:有的是羽调式川调的派生,如[梁山调];有的则是锣鼓牌子和其他民间小调的发展,它们在向川调靠拢,但又保留着原有的痕迹,如[怀胎调]、[比古调]等等。因语言的字调影响或表现需要,六度、七度大跳音程在川调旋律中经常可见,有的甚至可宽达八度以上。曲调高亢激越,山野风格浓厚。

  另外,1952年,演员张庭玉、谢昭儒,乐师梁承芝等,从长沙花鼓戏中引进了[西湖调],以后又发展了[西湖调]的导板、散板、慢板、快板、垛板、火里烟(特别快而急的散板)等成套板式。[西湖调]的引进,彻底改变了旧时衡州花鼓戏中生、净行演唱“南北路”的传统,今已成为川调中主要曲调之一。

  川调的主奏乐器是大筒。大筒的定弦指位在民间是很有讲究的。它直接影响到每支曲调的调式色彩。传统定弦分东、南、西、北、反,东路手为2 6弦(又叫“背工调”),南路手为5 2弦(又叫“正宫调”),西路手为4 1弦,北路手为6 3弦,反手为1 5弦。羽调式和角调式的曲调多用2 6弦演奏,徵调式和商调式曲调多用5 2弦演奏。

  小调 因来源不一,习惯性分成地方小调和丝弦小调,并包括少量的杂曲。地方小调多为土生土长,乡土气息浓厚,活泼轻快、通俗易懂。在剧目中多用于劳动人民演唱,如,[四季采茶]、[十只角子]、[十打]、[十转]等。丝弦小调来源于本地流行的明清小曲,腔多字少,文词典雅,节奏徐缓舒展,委婉缠绵。剧目中多见于公子小姐演唱,经常使用的有[叠断桥]、[西宫词]、[一疋绸]、[银纽丝]等。

  杂曲 包括从其他剧种、曲艺说唱、傩腔、佛曲等民间艺术形式中直接吸收进来的曲调,如[渔鼓腔]、[莲花落腔]、[八音联弹]、[补缸调]、[安庆调]、[四门腔]、[皮影腔]等。这些曲调多用于戏剧的特殊场合,表演形式也都保留着故有风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编演现代戏时,也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整理。一批专业音乐工作者加入剧团,促进了衡州花鼓戏唱腔音乐的较大变革,发展了传统唱腔,创编了许多新曲调。唱腔设计亦改变了演员自编自唱的做法,逐步过渡到由专业编曲人员(或由乐师、演员兼职的编曲人员)来担任。

  三、乐队与伴奏

  衡州花鼓戏的乐队旧称场面,分为文场与武场。音乐分文场曲牌和武场锣鼓。

  曲牌 有唢呐曲牌和丝竹曲牌。唢呐曲牌又分为呐子牌子和公堂牌子两部分。呐子牌子是没有人声演唱的锣鼓牌子。这类曲牌地方风格浓郁,气氛热烈欢快,加之三呐子音色高亢嘹亮,数里之外可闻,常在演出之前和演出之中演奏,以招徕观众。公堂牌子又名工尺牌子、大过场和堂牌,用唢呐、锣鼓演奏。这一类曲牌多用在起点、坐帐、发兵、交战、迎宾、摆宴等场面,常用曲牌有[将军令]、[汉东山]、[急三枪]、[点绛唇]、[大开门]、[得胜令]等数十支。公堂牌子是衡州花鼓戏于“半灯半戏”时期从衡阳湘剧中吸收进来的。

  丝竹曲牌又叫小过场,以胡琴(竹筒子)主奏,伴以二胡、竹笛、竹音子、笙、琵琶、扬琴等,用堂鼓,云板和碰铃点眼压板。经常使用的曲牌有[小开门]、[傍妆台]、[水落音]、[南进宫]、[九板子]、[小桃红]、[上天梯]、[一蓬松]等数十支。多用于配合表演,衬托情绪和烘托场景气氛。它与公堂牌子一样,来源于衡阳湘剧。

  衡州花鼓戏的全套打击乐的形制与衡阳湘剧基本相同。早期锣鼓点子只有从灯调、地花鼓等民间艺术形式中吸收而来的[长槌]、[溜子]、[挑五槌]等,其他锣鼓点子和组合程式大都由衡阳湘剧中移植而来。

  文场的主要乐器有竹筒子和大、小唢呐。竹筒子亦称胡琴或二琴。楠竹筒,蒙蛇皮。内弦定e1,外弦定b1,现降低一音为d1、a1。音质比二胡明亮。20世纪50年代以后,专业剧团都使用大筒。其形制与今长沙花鼓戏大筒相同。民间有大、小唢呐五种,以衡山产品著名,俗称“衡山杆子”。衡州花鼓戏中仅使用大呐子、三呐子和满呐子三种。大呐子筒音为f1,音色洪亮浑厚,用于吹奏川调、锣鼓牌子和公堂牌子。三呐子筒音为a1,音色高亢、山野味浓,常与大呐子套吹,伴奏锣鼓牌子和川调。满呐子俗称“竹音子”、“马蹄子”,筒音为c2,音尖脆,专用于演奏过场音乐和制造欢乐热烈的气氛。

  衡州花鼓戏早期的舞台演出,在台上正中后方设一方桌,场面人员围桌而坐。因班社人员极少,最多不过七、八人,常不设专职乐手,上台当演员,下台做场面。文武场开始只有三个半人:胡琴兼吹唢呐一人,坐桌左,称文场或左场;司鼓兼头镲一人,坐桌右,称武场或右场;大锣兼二镲一人,坐桌中,称中场;打小锣者无坐位,兼任检场和扮伢子戏,算半个。耍长班(四季班)时另加一人做副场,演奏副弦及大呐子。这种建制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衡州花鼓戏乐队建制也随着艺术事业的发展而扩充为十多人,有的多达二十人以上。乐器增加了高胡、二胡、板胡、低胡、扬琴、琵琶、三弦、大阮、中阮、笛子、喉管、笙等民族乐器。有条件的剧团还用上了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小号、圆号等西洋乐器。乐队位置已不再设台中,而改至台左(下场门)侧,有时亦在台前乐池中伴奏。乐队人员较多时,亦使用指挥。20世纪80年代后,部分剧团还使用了电声乐器。

  图  表

  衡州花鼓戏语言声调表

  (见P2192-P2266图94)

 

来源:《湖南戏曲音乐集成》(四)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