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知识-->戏剧音乐
过场曲牌与锣鼓点子



  “过场曲牌”与“锣鼓点子”均属于伴奏音乐,是没有唱词的器乐曲,用于伴奏舞蹈、配合表演、描写环境、衔接唱念、统一舞台节奏、渲染气氛。

  过场曲牌

  分大吹和小吹。大吹是唢呐曲牌,小吹是丝弦曲牌。曲牌来源有三种情况:一是湖南的民歌、灯调和民间吹打乐曲,如(小花鼓)、(画眉钻山)、(十盏灯)、(烂布子调)、(开台牌子)和(新尾子)、(喜调)、(长哀调)等。原属于地花鼓、花灯曲调,仍沿用锣鼓、唢呐的伴奏形式,活泼、欢快。民间吹打乐曲中也有部分民歌、灯调,它们都具有较浓厚的湖南地方特色。民间小戏剧种多用这一类。二是古曲、时调小曲和弦索调,如(小开门)、(八板子)、(柳青娘)、(倒扳桨)、(傍妆台)、(小桃红)、(柳摇金)等等。三是吸收古典戏曲唱腔(南北曲、昆曲)的曲牌,如(九腔)、(粉蝶)、(倾杯)等“堂吹”(套曲)和(风入松)、(急三枪)、(六幺令)等“散吹”(散曲)曲牌。二、三两种曲牌湖南大、小剧种通用。虽来源一致,但各剧种因地而变,同中有异,所以不同剧种也各有自己的特点。

  唢呐曲牌:结构上分大牌子和小牌子两种形式。大牌子一般分“正板”和“衬板”(青板)。正板多有“合头”,合头锣鼓随曲调的句法演奏(句法即大钞为基本节奏,小锣填旋律,大锣断句),速度稍快,节奏紧凑,曲牌本身有结构对比意义。衬板(青板)已成为一支小牌子,有相对的独立性质,有固定的起、梢程式,锣鼓演奏句法。小牌子一般没有“合头”,也不分正板、青板,但常拆成两节或三节使用,锣鼓演奏曲牌句法,(帽子)起句,(梢槌)结束。

  丝弦曲牌:节奏特点是由板眼的各种起落变化所组成的。计有“板起板落”、“板起眼落”、“眼起眼落”、“眼起板落”、“眼起腰板落”和“散起截板落”六种。

  这些“句法”的句幅可长可短,它们之间有机联接构成曲牌整体结构。句法联接的办法是:板或腰板断句,相联的下句常是中眼或头眼起句;若再接以板上起句,则必须用“过门”性质的旋律片断填充延长音。“眼起板落”的句法联接也是如此。

  结构特点是“落腔见字,随需则止”。句式自由,不讲究句式的对称和呼应,也不运用主、属支撑原则。一般只有调式色彩的倾向性,不注重调式的确定性。一支曲牌由不同节奏特点的句法组成,每一个句法上均可起腔或毕曲,因为丝弦曲牌要转接唱腔和配合表演。

  丝弦曲牌,老艺人习惯按“起字”分类,即:五(6)、上(1)、尺(2)、工(3)、六(5)诸“字”都有一批曲牌。

  过场曲牌(唢呐曲牌、丝弦曲牌)常用“扬调法”(3变4,清角为宫)和“屈调法”(1变7,变宫转角)的方法转调。常德汉剧、荆河戏中称为“内五调”;湘剧叫“舍字犯调”。

  锣鼓点子

  湖南地方戏的打击乐器及锣鼓点子,一般均为大小剧种共用。长沙花鼓戏同湘剧;岳阳花鼓戏同巴陵戏;常德花鼓戏同常德汉剧;衡州花鼓戏同衡阳湘剧;零陵、邵阳花鼓戏同祁剧;阳戏、花灯戏又常用辰河戏和荆河戏的锣鼓点子。乐器型制有异,点子配器与安置也各有特点,而节奏、结构规律相通。

  锣鼓点子以大锣分句(重音位置),它的节奏型可概括为;“一拍一锣”、“二拍一锣”、“三拍一锣”、“四拍一锣”,以及“散槌”等等,实际演奏中又分正格与变格。锣、钞位置的互换,使它产生极丰富的节奏形式。

  锣鼓点子的这些节奏形式有它鲜明的地方特点。如4/4的节奏,有“强弱次强弱”的,也有“强强弱强”的(昌且昌且此且昌),还有“弱弱弱强”的(此且此且此且昌)等。它们中间有的含有民间锣鼓的特点,节奏型为“七、五、三、一”。它们组合的锣鼓点子,对保证地方风格起着重要的作用。锣鼓的“句法”也往往以此为据。

  这些特殊节奏形式来源有二:一是民间锣鼓的提炼加工,分为“固定节奏型”和“七、五、三、一句法”。绝大部分锣鼓点,都是这两种节奏的有机组合。二是来源于曲牌的“句法”,全部“干牌子”均属之。原曲有词可唱,去掉曲谱就成了锣鼓句法的“干牌子”,牌名沿用,如(四边静)、(豹子令)、(醉太平)、(金钱花)、(水底鱼)等。

  锣鼓点子的结构,分为“单点子”和“复点子”。单点子又分“单曲体”、“单句反复体”、“单曲反复体”;复点子则指套曲,属“多曲联缀体”。

  “单曲体”锣鼓的结构特点是有起有梢,多用于起唱的锣鼓有(望家乡)、(凤点头)、(拖四槌)、(挑五槌)、(吐三槌)、(鲤鱼翻边),梢腔锣鼓有(梢四槌)、(梢三槌),配合道白和身法的锣鼓有(大击头)、(中击头)、(单击头)等。

  这些锣鼓点大都用于伴奏身段、转换场次、配合表演。联按“挑皮”接唱腔的点子可起唱腔。它们的特点是结构简单而表现容量大。相同节奏型,变化钞和小锣的演奏,可以产生不同的表现效果。

  “单曲反复体”是指有些锣鼓点子用不同的节奏型(句法)组成单曲,这些单曲要任意反复才具有形象意义。

  “牌子曲体”的结构为:帽子→句法→梢槌。首尾固定而中间变化,“干牌子”、“湿牌子”都是这样。

  “多曲联缀体”指起码由两个以上点子组成的锣鼓曲,并且明显可分,是各种点子的组合。

  另外,大型的锣鼓套曲——开台锣鼓,各剧种都有,套式也有所区别。湘剧有(大鼓开台)(七五三)、(班鼓开台)、(三趟开台)和(十番开台);祁剧有(文开台)、(武开台)等。如湘剧的(班鼓开台)就有这样一些锣鼓点组合:(慢倒板头)、(开台头)、(三二一)、(七槌半)、(金刚令)、(反金刚令)、(大溜子)、(急急风)、(阴阳暴)、(四不碍)、(开台尾)。

  锣鼓点子的乐器配置,一般都有大小之分:大点子全套响器;小点子则去掉大锣、大钞。湘剧中还分干点子,是大钞、小钞与小锣的配器。字谱如:可打打尺空尺此尺此呐尺。“尺”字音cha。

  打击乐谱可分两种:字谱(锣鼓经)和演奏总谱。锣鼓字谱各剧种均有自己的念法,“字”的采用根据乐器的发音及语言音调。

  民族打击乐(民间锣鼓与戏曲锣鼓)的节奏、结构是相通的,故各剧种的锣鼓点子也大同小异。乐器的选择、演奏风格(含相同的点子的变化或变体)则有较强的地方性,故它们也是区别剧种的重要标志之一。

  锣鼓字谱说明:
大 锣 昌(湘剧、巴陵戏)
匡(祁剧)
光(常德汉剧、荆河戏)
钞(钹) 且(湘剧、巴陵戏)
七(祁剧)
册(常德汉剧、荆河戏)
小 锣 退(湘剧、巴陵戏、常德汉剧、荆河戏)
斗(祁剧)
小 钞 册(湘剧、巴陵戏)
凑(抽)(祁剧)

  湖南地方剧种的锣鼓谱用字,因语言及乐器的型制而异。各地花鼓戏锣鼓谱同地方大戏。

来源:中国戏曲志·湖南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