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知识-->戏剧表演
荆河戏丑行分类及其讲唱

江沅球

  荆河戏丑角和兄弟剧种一样,戏路很宽,扮演的人物包括帝王将相、公爷小姐、流氓匪盗、家院公丁、店家小子、樵哥牧童、神仙土地、化子媒婆等。做派按服饰穿着分有蟒靠戏、官衣戏、褶子戏、袍子戏、打衣戏、打褂戏、彩旦戏;按人物类型分有老脸戏、公爷戏、娃娃戏、和尚戏、土地戏、驼子戏、瞎子戏、痞子戏、化子戏、家院戏、樵子戏、武打戏、猴子戏、杂脸戏、丑旦戏。为避免重复,权从后者分类介绍如下:

  1.老脸戏:扮演各种不同身份、性格的老年人,穿戴各异,按挂白须和杂须分老嫩。表演或老态龙钟,步履踉跄,倚杖而行;或鹤发童颜,身姿稳健,风趣精明。其中穿蟒靠、官衣、褶子的人物,既诙谐而又讲究位份。重角有《龙凤旗》的汉宣帝(七十六岁)、《祭头巾》的石灏(八十三岁)、《九锡宫》的程咬金(一百岁)、《麦里藏金》的员外(一百○八岁)、《端午门》的程咬金(一百一十多岁)等。剧目还有《龙门阵》、  《斩信哭头》、《黑白斗》、《寒江关》、《过府取印》、《湘江会》、《降香》等。荆河戏中,丑行这类戏较多,旦颇具特色。比如同是扮演年高百岁的程咬金,但在同剧目中表演各异,或风趣诙谐,机智过人;或刁钻取闹,倚老卖老,风格迥然不同,言语妙趣落生。

  2.公爷戏:一般扮演好色贪财、纸醉金迷的纨绔子弟、酒色之徒。穿五花褶子,戴耍生巾,玩折扇,言语不逊,举止轻佻;表演走提筋步,配合动肩峰、颈脖,风流飘逸。如《粉妆楼》之沈廷芳、《鸡爪山》之侯登、《仁贵扫雪》之柳大洪、《打皮鞭》之文豹、《金牛山》之黎春、《活捉》之张文远等。

  3.娃娃戏:扮演少年娃娃、书童、牧童之类人物。穿打褂,系围脖,头扎冲天把子或戴抓子,伶牙利齿,机敏聪慧,奶气十足;表演天真活泼,蹦蹦跳跳,逗人喜爱。如《钓金龟》的张义、《小放牛》的牧童、《打桃赴会》的丘瑞、《三官堂》的春哥等。

  4.和尚戏:扮演各种大小文武和尚。穿紫布托或素褶,头戴和尚帽,足裹白布袜,履云头靴,颈带佛珠,手执云帚。表演文者步缓神凝。小和尚机灵多诡,如《双山下》的本悟和尚、《藏眉寺》的了空和尚、《岳传》中的疯僧、《西游》中的大小和尚。武和尚加戴勒子,执禅仗,如《金光寺》的飞钵和尚。济公和尚又武打扮皆可。

  5.土地戏:扮演土地公公,为人指点迷津,撮合姻缘。穿帔或紫布托,吊白须,执拐杖;表演步态蹒跚,行踪飘忽。如《黄丝洞》、《青狮岭》、《双拿虎》及《西游》、《东游》中的许多土地。另外,诸如扮演太白金星、东方朔、铁拐李、张果老、八洞神仙等,也归于此类。

    6.驼子戏:一般把扮演驼子、跛子、瘸子、麻子、歪咀、结巴等残疾人物都归入此类。残疾程度不同,轻者残其手足,重者十不全。年龄、身份、性格、穿戴不同,表演各异。官衣、褶子戏则要注意位份。一般多操京、苏、川、山西等白。如《三搜索府》的施仕纶、《洛阳失印》的曾祥瑞、《桃花装疯》的张宽、《韩驼子抢亲》的韩驼子、《毛把总上任》的毛把总以及《水淹金山》、《安福寺》、《五台山》里的小和尚等。

  7.瞎子戏:扮演盲人,穿戴不一。表演或翻白眼,或用抖眼(眼球突出眶外)。行动迟凝,以手探物;听觉灵敏,以耳代目。如《王瞎子闹店》、《紫金鱼》等戏。

  8.矮子戏:扮演矮子,一般短打扮,穿打褂、打衣,贴鸾带,系腰裙,某些剧目中的矮公差还需打肚子(系大肚)。角色有《卖饼》中的武大郎、《夫妻花鼓》中的丈夫、《双报恩》中的衙役、《八戒闹庄》中的猪八戒。表演必须下矮裆、走踹步、拐步、汰步或矮子路。

  9.痞子戏:扮演流氓地痞、恶棍赌徒。多数穿打褂或马蹄袖青袍子,头戴翻边哨帽或西瓜皮,贴鸾带,摇折扇,赌棍在后腰上还吊一块二槽(赌具)。凶悍者,输打赢要,耀武扬威;无赖者,身形萎缩,脚趿鞋履。重头戏有《推通》、《宋士杰》中的痞子、《双卖武》中的二把手、《打瓜精》中的海老三、《三打华府》中的光咬金、《卖棉纱》中的张古董。

  10.化子戏:扮演衣服褴褛、行乞卖艺的底层人物。穿褶子、紫布托或打褂,戴矮子巾,系鸾带。表演按人物性格或正或邪;卖艺者能说会道,善讲各地方言、演唱小调。有《三打平贵》、《化子拾金》、《化子骂相》中的化子、《耍凤冠》中的赵旺等角色。

  11家院戏:扮演家院、公丁、禁子、太监、衙役、伕差等角色。穿戴不一,文武皆有。表演或凶或善,或机智聪明,或痴呆愚蠢,多为插科打诨、风趣逗笑的人物。如《摩天岭》中的毛子真、《飞熊山》中的盘城人、《扫松》中的下书人等。

  12.樵子戏:扮演樵子或农夫。穿大袖子开胸打褂,贴鸾带,系腰裙(多将裙边兜上一截扎入鸾带),头戴紫布巾或麦草帽、哨帽;表演矫健敏捷,载歌载舞。如《八百八年》中的武吉、《九子鞭》中的海周、《首阳山》、《八阵图》中的樵子以及一些短打扮的山人、货郎。

  13.武打戏:扮演武士、教头、探子、马童、江湖好汉、匪盗流寇等有武艺的人物。穿打衣打裤,系打带,戴尖尖帽或毡帽、哨帽,或扎头帕,头插英雄结,贴耳球。其武打不似生角,骄勇刚健,但能弹跳闪腾,变化多端,风趣诙谐,常于紧张的搏斗场面穿插,调节节奏气氛。重头戏有《拦马》中的焦光普、《三岔口》中的刘义华、《九龙杯》中的杨香武、《捉撮狗》中的郑三、《黄丝洞》中的杨志、《时迁盗甲》中的时迁、《黄通盗宝》中的黄通及《打渔杀家》、《摸黑打店》等等。

  14.猴子戏:扮演猴子,生、净、丑均演,但以丑行为主。穿打衣打裤,勾猴脸。表演重毯子功、把子功,摹仿猴子动作,要求轻身矫健、机灵乖巧、惹人发笑。剧目有《琵琶洞》、《朱紫国》、《子母河》、《通天河》、《蟠桃会》、《万寿山》等。

  15.杂脸戏:以丑行应工的花脸戏,扮演某些武将、匪盗、和尚之类人物。讲唱似花脸,表演动作系小丑。如《马嵬驿》中的老大、《两张飞》中的徐大汉、《审陶大》中的陶大、《收痨虫》中的济公和尚、《杀弹子和尚》中的弹子和尚、《火烧藤甲兵》中的乌姑国王、《李母骂金》中的金兀术以及《杨家将》、《薛家将》中的许多番将。

  16.丑旦戏:即彩旦戏,扮演媒婆、鸨妈、店婆子、丑小姐。按不同身份穿帔、褶子或大红彩衣套背褡,耳上吊耳环或大红辣椒,手拿镯子,拿手帕或旱烟斗,画粗眉大眼红鼻子;表演走四方步,叉腰跺脚,言语风趣泼辣,动作夸张,弹跳无常,令人捧腹。如《马踏冀州》里的高光金、《三怕婆》里的老太太、《老配少》里的老妈、《十美图》里的春燕、《夫妻花鼓》里的表小姐。

  以上各类,除丑旦戏以外,均勾脸谱,画法大致有:①豆腐干,鼻梁上沿、两眼之间画一白色方块或桃子块、三角块等不同形状,咀唇边沿勾白圈。②老脸,按年岁大小在脸上或粗或细用白线条勾出皱纹。③蝴蝶脸,专用于百岁开外的程咬金,用白线条将脸上皱纹画成蝴蝶状,特显苍老。④二饼脸,齐眉以下至鼻梁正中、两边颧骨之间画一白色大烧饼图形。⑤偷脸,或叫盗脸,沿鼻梁而下一道白线直画至上咀唇。⑥猴脸、八戒脸,按猴、猪形象勾画。⑦杂脸即花脸。

  荆河戏语言,是以荆州官话为基础、按中州韵规范化了的戏曲语言。由于荆州话入声少,而津市、澧县一带口音相同,四声分明,故尔学戏必到津市“洗口”。但津、澧一带口音,又二、儿不分,人、嗯及还、鞋混淆,故又必须按照中州音韵规范。不论唇、舌、齿、喉诸音,吐字都要准确,发音讲究提气,提起丹田气,扩大共呜腔。字头、字身、字尾都要正音归韵,强调喷口和逻辑重音及音调高低变化。它在咬字发音上不同于生活语言,但在辞汇的运用上又吸收了许多生动、形象、生活化的方言。比如,《审陶大》的陶大台词中有“你还嫩却得紧啰”、“树从根起,莲从藕生”、“杀得干净,杀得灵醒”等语;《活捉》的张文远说“打你娘的摆子,也不跟你开门”等话,大大丰富了丑角的语言表演艺术。荆河戏丑角有一批专以语言取胜的口纲戏,如《推通》、《审陶大》、《黄通盗宝》、《化子骂相》等,常出现大段道白,感情、节奏变化多端。慢者道来如潺潺流水,或一字千钧;快者像放编爆,一气呵成,字字清晰入耳,风趣幽默。另外,丑行还有如下几种讲白:

  ①京白:北京话,扮演宫廷太监、倒旨官及北方人多用之,如《三搜索府》中施仕纶用。

    ②苏白:分老苏白和新苏白两种。老苏白是纯粹的苏州话,如《审陶大》的陶大即用之。新苏白则是荆州话中夹杂着苏州话,本地观众易懂。如《活捉》中张文远隔门问阎惜姣:“你是上街头的女家,还是下街头的女家”,苏白则念成:“你是杭嘎头的罗嘎,还是哈嘎头的罗嘎”;又如“人吃五谷生百病”,苏白则念成“伶呷欧狗生摆兵”等等。

  ③川白:荆州话中夹带四川话。如《背娃进府》里的表哥称妻子为“老婆儿”、“儿妈”、“当家的”,道白中并插入“郎格儿”,“龟儿的”、“啥子哟”等口头语。

  除此以外,还有陕西白、山东白、江西白、淮白等,也常夹带在荆州话中。

  荆河戏丑角唱腔有南北路、高腔和小调。其中的呔腔颇有剧种特色。这是带有梆子腔味道的一种唱腔,其演唱不似生角那样铿锵有力,也不如旦角那样华丽婉转,亦不像净角那样粗犷豪放,但却音调多变,诙谐多趣。唱法是用真嗓以低八度唱小生旦角腔,间或插入假嗓。板式变化多端,演唱起来,妙趣横生。比如《卖皮弦》中马文静的一段唱:  “咱昨晚,三更时,得了一个格达子、一个梦,此梦与往日、与往日大不相同,梦见那个床上的臭虫、疙蚤、疙蚤、臭虫、叽哩呱啦、叽哩呱啦会说话,乓乓乒乒、乒乒乓乓会打架,会打架,话,架,啊,啊,啊——”。演唱时,在“格达子一个梦”、“臭虫、疙蚤、疙蚤、臭虫”以及“乒乒乓乓”之间都配上一些轻快跳跃的小间奏,重句子则加过门,在唱最后一个“啊——”字拖腔时用本嗓,由原板走下行,然后又翻高八度,用假嗓回原板结束。这样长短句、吊句子、重句的组合,板式变化多,唱来悦耳动听,加上演员的表演,增强了戏剧性,又丰富了音乐的形象性,色彩鲜明,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这都是历代丑角艺人,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渐丰富创造出来的艺术遗产。

  (采访屈天庸、陈新桃综合整理)

来源:《常德汉剧荆河戏教学演出纪念册》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