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河戏脚色行当旧称生、旦、净、丑四大行,细分为十五小行:即老生、杂生、正生、红生、小生、正旦、闺门旦、花旦、武旦、摇旦、老旦、大花脸、毛头花脸、霸霸花脸和丑行。
生行:分老生、杂生、正生和红生、小生。老生,指挂白须的老者,有文、武、贫、富之分。武的有《两狼山》的杨继业,《凤鸣山》的赵云等;文的有《八义图》的公孙杵臼,《打皮鞭》的李志等;富的有《三打平贵》的王允,《回荆州》的乔阁老等;贫的有《扫松》的张广才,《广华山》的曹福,《打跛骡》的路遥等。表演注重表现人物的凝重,动作缓慢朴实,讲究“抖功”,以突出人物苍老之态。唱念常用“本带边”嗓,但视剧情需要也有全用本嗓演唱的,如《打跛骡》一剧的呔腔呔白就用本嗓唱念。呔腔接近小丑的唱腔,呔白带山西口音,幽默而风趣,把路遥穷愁潦倒的处境和憨厚、倔犟、急躁的个性表现得很鲜明,具有较浓的喜剧色彩。杂生,挂灰白髯口,如《法场换子》的徐策,《磐河桥》的公孙瓒,《粉妆楼》的柏文连等。正生,指挂青须的各类中年男子,如《八义图》的程婴,《八阵图》的刘备,《杀惜》的宋江等。衷演重“三宫”(眼、眉、脸)与各种表演技巧的配合,讲究做工细腻。如《八义图》“打鞭”一场,程婴被屠岸贾所逼,鞭打好友公孙杵臼时,二人紧密配合,用传统的“拗马军”技巧配合痛苦的面部表情,细腻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感情和相互关系。生行中开红脸的角色叫红生,多穿蟒扎靠,也有穿褶子、打褂的,要唱高调,做功讲究炽烈火爆,威武雄健,动作幅度大。如《三红图》和《杀四门》的赵匡胤,《挑袍》和《水擒庞德》的关羽,《天水关》的姜维。小生,指不蓄须的青年男子。其戏路一般按人物穿戴分为六类,即紫金冠戏、二龙叉戏、包巾戏、纱帽戏、公子巾戏和罗帽戏。紫金冠戏多表现年轻英俊的武将,如《反武科》的柴桂,《芦花荡》的周瑜。赵云的戏都戴二龙叉,《挑滑车》的高宠,《三打平贵》的薛平贵也属二龙叉戏。包巾戏表现年轻的武将,如《清河桥》的养由基。纱帽戏多表现年轻的文官,讲究帽翅功,如《写状三拉》的赵宠,《白罗衫》的徐继祖等。公子巾戏分贫、富两类,前者戴额前镶有一块小白玉的软方巾,如《乞儿骂相》的吕蒙正;后者戴公子巾,如《桃花装疯》的杨天禄等。罗帽戏多为年轻武士侠客、落魄书生以及书童、皂隶等人物,如《调叔》的武松,《金牛山》的张俊等。荆河戏小生唱念均用小嗓,表演既重冲打腾跃,又要潇洒灵活,动作幅度大,特别注重头上和腿上功夫。《反武科》柴桂的表演就运用了多种头、腿功,如“扫台翎”,用翎子在台板上快速地来回扫动;“后踢腿”,踢双蹦子后,一脚后踢到后脑;“跪踢腿”,一腿跪地,一腿踢到前额。运用这些技巧,突出地表现了人物的骄横性格和比武过程中的复杂心理。
花脸:分大花脸、毛头花脸和霸霸花脸。大花,扮演地位显赫、年岁较大的重角,如《打銮铡侄》的包拯,《二逼宫》的曹操,《李逵招亲》的李逵等。毛头花脸,指在戏中居次要地位的花脸,如《反武科》的牛皋,《大回荆州》的张飞等。霸霸花脸,多系年岁较轻、个性刚直、勇猛暴躁一类角色,如《上天台》的姚刚,《龙虎斗》的呼延赞等。荆河戏花脸的发声重虎音和“虎带边”,念白要求刚劲、有力,根据不同的人物还需讲方言,如刘瑾讲京白、郑子明讲山西白、张飞讲涿州白、陶大讲土苏白等。表演上讲究威风杀气和能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脸风”(称动“鬼脸壳子”)。如《二逼宫》曹操令人搜查穆顺时,先搜穆的右袖,曹操两眼向左斜视穆的袖内,动右脸壳子;再搜穆左袖,曹操两眼向右斜视穆的左袖,动左脸壳子。
旦脚:分正旦、闺门旦、花、武旦、摇旦,老旦。正旦又叫“夫人旦”,分贫、富两类:前者多穿青褶子,表演动作沉稳,如《仁贵回窑》的柳迎春等。后者穿帔、蟒或宫装,表演舒展大方,如《女斩子》的樊梨花,《百花亭》(即《贵妃醉酒》)的杨贵妃等。闺门旦,扮未出闺阁的小姐,重文雅娇羞,道白轻言细语,哭笑低声,表演动作圆范秀溜,如《樵子口》的王金爱,《丛台别》的陈杏元等。花旦,扮年轻活泼的丫环或花俏、风流人物,如《失钗见钗》的春香,《耍凤冠》的荷珠等。武旦,又叫刀马旦,扮女将、女妖、女寨主等,大都具有豪放刚健、英俊威武的特点,讲究用眼、翎子、腰腿、把子等功,过去多踩蹻子,故又称蹻旦,如《斩三妖》的三妖,《采桑逼封》的钟离春等。摇旦,又叫丑旦,表演动作夸张,泼辣粗野,如《闹酒馆》的酒娘子,《赶春桃》的大娘等。旦行还有个独特的戏:《端午门》的武则天,包头,刷片子,但又要挂须,当众走男摆罡,背场走女摆罡。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分贫、富两类。贫者拄竹棍,走“鸡啄米”摆罡,动发抓子,体现人物凄苍、颤抖之态,如《牧羊山》的朱母。富者拄龙头拐杖,摆罡大方似生脚,讲究人物的气度和苍劲的风姿,如《辞朝》的佘太君。
丑脚:即小花脸,戏路很宽,扮演的人物包括帝王将相、公子少爷、流氓匪盗、家院公丁、武夫侠士、店家小子、樵夫牧童、神仙土地、化子媒婆等。其戏路有:老脸戏扮演老者,如《龙风旗》的汉宣帝,《九锡宫》的程咬金。公爷戏,扮演好色贪财的纨袴子弟,如《鸡爪山》的候登,《打皮鞭》的文岳。娃娃戏,扮演少年娃娃、书童、牧童之类,如《钓金龟》的张义,《小放牛》的牧童,《打桃赴会》的邱瑞。和尚戏,扮演大、小、文、武和尚,如《双下山》的本悟,《祥梅寺》的了空,《岳传》中的疯僧。土地戏,演土地神,吊白须,执拐杖,步法飘忽,如《青狮岭》、《双拿虎》等剧中的土地神。驼子戏,扮、驼等有生理缺陷的人物,如《三搜索府》的施仕伦,《毛把总上任》的毛把总。瞎子戏,扮演盲人,如《王瞎子闹店》的王瞎子。矮子戏,短打扮,系腰裙,下矮裆,走端步、拐步、汰步或矮桩步,如《卖饼》的武大郎,《双报恩》的衙役。痞子戏,扮演流氓地痞、恶棍赌徒,如《推通》、《宋士杰打痞》的痞子。化子戏,扮家院、公丁、禁子、衙役等角色,如《摩天岭》的毛子贞,《耍凤冠》的赵旺。樵子戏,扮演农民、樵夫、货郎等,如《八百八年》的武吉,《八阵图》的樵子。武打戏,扮演武士、教头、马童、匪盗等,如《拦马》的焦光普。猴子戏,穿打衣打裤,开猴子脸,表演重毯子、把子功,如《琵琶洞》、《子母河》、《万寿山》等戏中的孙悟空。杂脸戏,以丑脚应工的花脸戏,如《审陶大》的陶大,《两张飞》的徐大汉(假张飞)。丑旦戏,表演夸张,穿彩衣套背褡,语言鄙俗,弹跳无常,如《马踏翼州》的老鼠精,《三怕婆》的老太太,《老少配》的老妈。无论哪类丑脚,表演都重念功,讲究吐字准确、清楚;需能讲多种方言,如京白、苏白、川白、陕西白、山东白、江西白、淮白等。唱腔方法灵活,常用真嗓以低八度唱小生、旦脚腔,间或插入假嗓,呔腔更具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