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知识-->舞台美术
常德花鼓戏舞台陈设及砌末

胡健国

  在清代末期,本剧种即开始与大戏剧种同台。它一方面拥有在庙台、戏台等简陋舞台演出的半台班,另一方面又有时聚时散的、在几张门板或扮桶拼凑而成的草台上演出的小型戏班。演出时,常将两把农用耙子合架成“台脚”,再用出殡抬棺的木杠作枕木,借数块房门板复盖子上作“台板”。用晒谷的篾席分成前台和后台,台中亦放一方桌。既使在小戏台演出时,也只有“出将入相”的左右两块布帘,台中有一戏桌,桌前方系一绣花桌围,桌前为表演区,桌后为场面的位置。直到本世纪四十年代,艺人亦只认行箱不管舞台装饰,但大多都已具有几块“直栏”布条和一块不大的“底幕”。

  五十年代初,常德、津市、澧县、桃源的专业花鼓戏班都有了较固定的演出场所(剧院)。其初具规模的舞台陈设,多与大戏剧种相同。随同现代戏的上演,有了简单的布景和灯光设计。五十年代末,常德花鼓戏的专业剧团便开始进入了条件较完备的剧院、舞台,同时开始使用软、硬布景。

  常德花鼓戏的武戏,袍靠戏很少,一般只有刀枪把子捆,没有把子箱;舞台常用的水桶、扁担、柴刀、扇子等用具多向农家临时借用。但“半台班”的戏班则有把子箱。兵器、用具等道具基本上与大戏戏班相同。

来源:《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四)·常德花鼓戏志》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