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知识-->舞台美术
古戏台的演出活动

谢惠钧;谢雨著

  建戏楼必演戏。建戏楼是为了演戏有台可演,乡人喜欢看戏,一遇祭祖、修谱、祝寿、办喜事、节庆都不会忘记请戏班来祠堂演出,尤其是开堂祭祖和修谱,各支房都会捐款献戏,少则十天,多则上月。至今仍将祠堂戏台作为他们的主要演出场所,此习俗在湘南和湘中一带也一直延绵下来。

  湖南地方戏曲在清康熙末叶至乾隆中叶兴起,咸同年间大盛,民间戏剧活动日渐兴旺,演戏之风,遍及城乡。《桂阳县志》载:“农务既毕,秋乃赛神,各乡村皆醵金立会作平安,演大戏,或浃旬,约是几年一举,动费百金至数百金。”桂阳号称八宝之地,“有色金属之乡”。城郭附近之大凑山、芙蓉峰、黄沙坪等处,金、银、铜、铁、铅、锡、水晶、石英等矿藏丰富。据《桂阳直隶州志》记载:“矿出益众,数年中至数十万,号为大州。”因此,开矿建厂,祈神演戏也很盛行,甚至地方官员也参加祭扫祈祷。《桂阳直隶州志》又载有清代州中文士邵圮《开垄行》的诗:“吾闻盛衰本难料,厂边特建宝王庙,优伶跳舞沸笙歌,官长伛偻虔祭祷。”宝王庙后称财神庙,内建有戏台(1950年拆毁)。州辖各县,为繁荣集市,演戏也很频繁。不仅如此,喜庆节日莫不演戏以娱。杨恩寿在《坦园日记》中记述他看过昆曲《蝴蝶梦》、《活捉》以及闻演《党人碑》,并赞《活捉》演得“声容凉楚,曲尽其妙”。

桂阳隔水村李氏宗祠戏台

  祠堂戏台一般都是面向享堂,背靠大门。这种布局昭示演剧首先是尊祖娱祖,与祖同乐,“妥先灵以宗孝”。每年春秋两大祭、三大节、修谱都要演剧。此外,贤人达士荣归、科甲高中以及驱瘟疫、还愿、天旱求雨、开镰之前丰收之后也要演戏。

  桂阳隔水村《李氏宗祠碑记》载:“……台之下复构一演戏台,□然若元云舒霓,□然若崇山倔起。燎复结栾栌迭施。斯岂徒为荆艳楚舞,吴觎越吟,翕习容裔,靡靡惜情计哉?溯自梨园传奇后,登东歌,操南音,允阳阿,咏□任,率皆别自为台,以娱视听。兹即筑于雍肃之地,昭格列祖是听,固其和平启佑,听人相观,尤凛提命,是何不可作千秋金鉴,历代青史,……”

  塘边村欧阳氏宗祠碑文载:“高台邃宇,则徘优之有地,犹其小焉者,而谓妥先灵以宗孝教。”

  桂阳下双林村祠堂始建碑文记载:“……且其下有台,时而徘优其上,则善恶于以别,即法戒于以昭,妇孺辈皆得借佐以醒今,返观而内邱焉,一举也而诸美。”

  十字乡歧石村《重建公祠戏台碑文》载:“公所创建于清乾隆念三年,方复修于嘉庆二年,相沿至今百余年矣,栋折粳崩瓦坠砖倾,凋敝之形,几有黍离之叹,每值龙灯花鼓登台,殊赧颜颊。”

  桂阳古楼乡何氏宗祠乾隆三十二年《重修公庭》碑记:“……全族人文协力重修之,盖为计而春诵夏绂,其中亦所以启人文计也。时而敬宗睦族,则称觥便鸣豫导;和则演剧,便一举而众美□也。是为记。”

  古楼墟戏台的新建戏台碑记序:“戏以台名,原以别薰,莸寓褒贬,以为后人之炯戎也。我圩自前清乾隆年间建台于兹,距今百有余年,迨光绪己卯年重修又数十年矣。代远年湮,不无倾垲之虞,诸首士概然发新建之,于是不惮勤劳,沿门劝募,仁人善士,不谋而合,乐解金囊集成,裘窄者宽之,旧者新之,数阅月而工告竣。行见乐施者,自必获报于无穷,继继绳绳,人文由此而蔚起;绵绵螫螫,地运由此而隆兴。即今后之观剧者,亦将许为同心也,岂不懿欤。”

  桂阳县敖泉乡冷水村村台碑记:“台以戏名,志无益,也非无益也,宣德积仁,台为之灵,时行歌舞,倾置财力动,无益於民者,虽乐亦弗为也,然而处立民间,足以关罗口,四砥柱中流,则无益也。而获益□多焉,予族下关旧立学校资讲习,固已培植孔厚矣。兹复於学校后,并建戏台以为一方之锁钥,将承天以□阜成,颂维辟於万方,歌大罗於天上,民物之繁盛,科日之递兴胥维,系乎是台孰,谓戏而无益哉!”

  这些祠堂碑记中直接提到“复构戏台”、“荆艳楚舞,吴觎越吟”、“梨园传奇”、“操南音”、“高台邃宇,则徘优之有地”、“时而徘优其上”、“龙灯花鼓登台”,都是戏曲演出活动的历史记载。

宁远东安头村李氏宗祠,自中厅看祠堂戏台

桂阳冷水村的凉亭与戏台

  古戏台题壁 在湘南和湘西南的乡村古戏台后台的板壁上,常常还残存着许多民间戏班的题壁,这些毛笔书写的题壁记载了演出的年代时间,戏班名称,分行当的艺人名单,每天演出的戏码等内容。从而见证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当地演出剧种的形成、流布和更迭、班社形成、变迁、兴衰以及演出剧目的流行与发展。这些宝贵的文字资料,为我们研究地方戏曲提供了直接可靠的依据。

  下面列举湘南、湘西南一带现存的古戏台题壁,并结合昆曲、辰河戏、祁剧等地方剧种科班的演出活动,对这一带的演剧史,就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昆曲在明万历年间从苏州传入湖南,相继流传至桂阳。最早记载的是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广州《梨园会馆上会碑记》,载有湖南集秀班演出。清嘉庆三年,清和乡隔水村修建李氏宗祠碑记载“岂徒为荆艳楚舞,吴觎越吟,……,”,“吴觎越吟”即指昆曲。

  昆文秀班,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桂阳成立,是历时久而广负盛名的昆班,本家萧杰,桂阳绅士,至光绪二十七年才易主。

  福昆文秀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桂阳江里郑家起班,班主郑光福,是昆曲名净,因此班名冠以“福”字。

  老昆文秀班,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在桂阳成立,本家萧老四,是桂阳豪绅。

  合昆文秀班,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桂阳起班,班主为名丑侯文保。

  正昆文秀班,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办于桂阳,班主萧晓秋、萧仁秋,为桂阳巨富。

  新昆文秀班,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创办于桂阳,班主雷仁宽,桂阳巨富。

  胜昆文秀班,宣统二年(1910年)于桂阳成立,班主侯文保。

  盖昆文秀班,宣统三年(1911年)。班主张宏开。

  吉昆文秀班,民国元年(1912年)。成立于嘉禾定里,本家雷飞汉。

  昆美园,民国四年(1915年)。成立于桂阳,本家张美佐、张明新,桂阳豪绅。

  昆文明,民国十二年(1923年)。本家李高立。

  昆世园,民国十六年(1927年)。成立于桂阳,本家李高立、萧剑昆。

  新昆世园,民国十七年(1928年)。

  昆舞台,民国十八年(1929年)。在桂阳成立,由萧剑昆组班。

  桂阳四里长冲村萧家祠堂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在祠庙两侧绘有昆曲《单刀会》、《荆钗记·舟会》、《渔家乐·藏舟》等壁画。

  樟市竹里成氏宗祠戏台题壁:

  头天  五代荣  六天  瑞□□

  二天  一捧雪  七天  春□□

  三天  仁圣会  八天  □□□

  四天  建皇图  九天  卧龙□

  五天  双□□  十天  □□

  同治五年(1866年)文秀班

  板桥乡下桥村戏台后壁:

  昆文秀班同治十一年(1872年)到此亦乐头天彩台,二天□□,三天瞎子闹店。

  桥市天堂村戏台题壁:

  文秀班到此亦乐,光绪拾□年正月,

  打柴看妹、发卖纱、下南京。

  恭贺丁粮增盛

  民国十四年  竹元下到此亦乐

  二十一日  下洛阳  二十二日上午男素纱

  下午卖襟货

桂阳竹里成氏宗祠

  桂阳樟市太平村成氏宗祠戏台题壁:

  皇上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润伍月初十日

  昆文秀到此踩台大吉亦乐也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老昆文秀

  演古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二十八日演古文十

  老昆文秀丙午年

  连演半个月

  成□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和二十三(1934年)在此坐位

  昆文秀丙午春月下浣

  老昆文秀班至此

  桂阳寨下泊山戏台题壁: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中新绫班到此亦乐也

  头天  珍珠塔

  二天  双进□  夜  庆阳

  三天  双合印  夜  月庭剑

  光绪二十年(1894年)大屋下叔侄到此亦乐也

  头天上午  小调  下午

  坐南朝北

  光绪十八年(1892年)老天元班

  01 全家福

  02 双□会

  03 柴桑关 蜈蚣岭  □□□  夺五关  耍杂夜

  04

  五、

  六、

  七、

  八、

  九、包龙图

  十、祭凤台  长亭斩勉  对刀步战  一捧雪

  十一、双奇配  杂  孔明盗麦  辰州打擂 反洛阳

  十二、彩楼配  夜  回龙阁

  十三、探五阳  夜  曲  二进宫 伍代荣

  老昆文秀班宣统元年(1909年)三月四日

桂阳樟市太平村成氏宗祠戏台后台墙壁上清光绪年间昆文秀班题壁

  桂阳东山村廖氏宗祠戏台题壁:

  板壁有毛笔红字书写:“文秀班”

  桂阳樟市桐木村赵氏宗祠戏台

  “弦歌雅化”台匾下的板壁上绘有八幅彩画,每幅绘有一个正在演奏的乐手,手持胡琴、三弦、月琴、大锣、小锣、钹、笛、琵琶等传统乐器,其服饰有明显的清代特征。

  后台板壁有墨笔书写:文武升 夜 双尽忠 黄 阵 壁城珠 锁阳城 仁圣会 逼都城 双槐衣 闯幽州 小本 大金 松蓬会 忠孝全 荣庆班丁酉年

  (注:荣庆班为东安清湘军将领席宝田于光绪十八年创办的家班,民国初年解散。丁酉年即光绪二十三年,公历1897年)

  桂阳板桥乡泮塘村李氏宗祠:

  享堂三面粉墙上绘有大幅彩绘人物壁画,造型服饰装扮均与传统戏曲演出服饰相同。因壁画损坏严重,一时难以分辨判断壁画内容。戏台后壁均有光绪年间戏班演出戏目题壁,也多不清晰。

  桂阳浩塘乡鲤鱼村村台题壁:

  光绪十八年正月 二十四  到□□□

  枫头天 加官 封相 献图 摆渡 夜 北门楼 木重台 别窑

  二天 彩楼记 夜 八义图 退婚 一棒雪 颁(搬)兵

  光绪□年  头天三出□ 献图  夜 □  北门楼 □摆渡

  二天江赐旗 □□ □□ 夜彩楼记 别窑

  三天 □□ 五台会兄 夜长板坡

  光绪已未年十一月初八日到此

  光绪十九年头天三出

桂阳浩塘乡鲤鱼村戏台

  桂阳敖泉乡茶园村村台题壁:

  道光二十九年二月十六日

  天官封相加官进福  夜双尽忠

  道光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九日

  光绪十七年文秀班

  光绪二十年清年班

  桂阳县桥市天堂村戏台题壁:

  光绪元年文秀班上春五天

  文秀班到此,乐也。

  桂阳县和平乡戏台后板壁墨笔题字:

  光绪十七年□(文)秀班,夜,《断桥》。

桂阳敖泉茶园村戏台清道光和光绪年间的戏班题壁

  桂阳欧阳海乡大窝村李氏宗祠戏台题壁:

  同治辛未年(1871年)十月吉日,上大桥到此一乐。“同治十三年(1874年)四月二十日,文秀班到此演出五天。”

  王昆仑

  二十一年正月十四日新天元班到此亦乐也

  头天正本药茶计  夜  火烧绵山

  二天正本锁五龙  杂  □□骂相

  四月初九日  夜  雷峰塔

  头天正本长生乐

  四天正本阴阳报 夜 日□□□杂 扫雪 打砣 夜 宝莲灯

  光绪三十年正月十六日到此亦乐也

  义□班

  光绪十一年八月中日开台

  头天龙凤配 探五阳

  二 取异城 松并会

  三 仁圣庙 传官册

  四 一棒雪 三□□

  五 □□□□□□

  六 四□□□□□

  七 双包□□□□

  八 □□□□□□

  九 文武升

  十

  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初九日

  □□渭水河

  □□□□

  头天 正本临童山 夜 正本四盟山 义写状

  02) 鸟兽图 夜 正本保国图

  03)□□□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叔侄

  头天王氏□□ 对子吊(调) 夜正德观□ 对子吊(调)

  光绪甲辰年十月□□栗山张姓□□

  头天 苦□计 二天 戏蝉

  □□二年四月老天元班到此一乐也

  大五代 杂戏

  □天 反昭关 杂 战武昌 夜 双祥寿 杂

  斩五妖 夜 聚子会

  光绪未已 二天双看相 大打才(柴)送花

  荣华班

  民国辛未年本族叔侄学彩调

  十八 卖纱 夜 晒绣□ 又讨烟禾

  十九下午 子渡妻 下午罗瞎子讨亲 缝衣

  二十日毛子(国)真打铁下午白狗逼妻

  □□河摆渡夜淮安  三台(堂)会审

桂阳大窝村李氏宗祠戏台至今完整地保留着清同治以来的大量艺人题壁

  文秀班演出精湛,观众贴出藏头赠联盛赞:“文雅衣冠,当场出色;秀灵子弟,按节传神。”

  桂阳樟市乡陈氏宗祠戏台题壁:

  宝钧班到此 祁邑宝钧园到此一乐也 宝钧园倒板

  戏目题壁有六十余出,清楚可辨的有五十余出:

  □□攀良 连夺三关 大闹严府 子牙斩妖 打燕(雁)回窑 大战锁阳城 建皇图 五岳图 大卖麻粉 打三叉 林冲夜奔 三讨三气 马武夺魁 小放牛 四九问路 会审探监 借兵破曹 赠塔荣归子戏疯 饼杀鸡 秦英钓鱼 吊打 打采石矶 张松献图 连台□□ 鸿门大宴 打渔杀家 大审探监 打挑赴会 失亭斩稷 献帝 位 回窑 大战长沙 斩信未央 白娘盗草 蠢子问卜 女盗洞房 荆轲赠金 大战黄□ 无面见弟 燕青算账 三搅□府  辕门斩子 取虹霓关 黄鹤饮宴 小儿过年 尼姑下山 □府祭殿 替娃进府 间□吃茶 杨滚菽疮 屈地见母 曹□走雪 拷火落店  斩子哭尸 斩信哭头

  桂阳县塘边村欧阳宗祠题壁:

  光绪二年到□□□

  东庄吴姓初学班 头天 三元加官 封相 渭水河 夜 斩子起□

  初六日正本 □□

  桂阳县板桥乡下板桥村戏台题壁:

  绣班同治十一年(1872年)到此一乐,头天彩台,二天、三天《瞎子闹店》

  “上大桥到此一乐”、这里的上大桥即指今敖泉乡上大桥,“上大桥调班”、“锦绣班”、“彩调”均为湘南花灯戏班。湖南花灯戏是民间小戏剧种,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分湘西花灯戏、湘北花灯戏和湘南花灯戏,湘南花灯戏盛行于湘南的嘉禾、桂阳、临武、蓝山等县。桂阳一带多称调班。

  临武县香花岭甘溪坪戏台题壁:

  开台大吉。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十一日,胜昆文秀班到此亦乐也,上年下年连演十六天,乐也。(现为省昆剧团李楚池收藏)

上坊村陈氏宗祠及后台题壁

  辰河高腔源于自明朝初期弋阳腔的传入,经与当地语言、民歌、巫傩及宗教音乐等的长期融合,逐渐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方戏曲艺术。辰河高腔有矮台班(即木偶演出)、围鼓堂(即邀请至家坐唱)和高台班(即舞台演出)三种。其剧目、音乐都是一致的。有“先有矮台,后有高台”之说。著名文学家沈从文曾这样描述过辰河高腔的矮台班:“傀儡戏大多数唱的是高腔,用唢呐伴和,在田野中唱来,情调相当悲壮。每到菜花黄庄稼熟时节,这些人便带了戏箱各处走去,在田野中小小土地庙前举行时,远近十里的妇女老幼,多换上新衣,年青女子戴上粗重银器,有些还自己扛上板凳,携带饭盒,跑来看戏,一面看戏一面吃点东西。戏子中嗓子好,善于用手法使傀儡表情生动的,常得当地年青女子垂青。到冬十腊月,这些唱戏的又带上另一份家业,赶到凤凰县城唱酬傩神的戏。”《湖南地方剧种志》载:道光初年“矮台班与高台班同时盛行,在民间‘秋成岁稔,民醵钱建醮,或演傀儡,或集优人作剧以酬神。’(见道光元年《辰溪县志》)两种形式并举。同时,围堂鼓的活动更是普及,……”早期的辰河高腔多演连台本《目连》。一些古戏台的题壁多处记载,在清代的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演出“古文”、“古文全本”、“目连一部”。“古文”即演辰河目连戏。足以见证《目连》是常演的剧目。

桂阳塘边村欧阳宗祠戏台题壁

  叙浦溪口贺氏宗祠,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清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多次维修。据《贺氏族谱》记载,明初,贺氏族人为始祖贺贵箴建祭祠,后屡经修葺,最后一次修葺为道光十二年(1832年)。相传其始祖贺贵箴生前喜辰河高腔戏,故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贺贵箴冥诞时,必请戏班到祠堂唱高腔戏,成为贺姓族人的习俗相沿至今。2007年我到溆浦,正逢农历四月初八,在贺氏宗祠亲身感受到该祠自清道光二十五年以来(仅以戏台题壁为据),每年四月初七日起,连日合族举行冥寿祭祀和演戏,是每年合族在祠堂最热闹的场面。在台口右下方挂的戏牌上告之:明天演出“张三姐下凡”,由大房后裔奉献,农历四月初九。据说这种演出,少则十天,多则半月。可惜的是当我来到在古戏台的后台,在墙壁上寻找印证沧桑岁月的题壁时,已因修缮粉刷而荡然无存了,所幸的是戏剧家李怀荪先生认真地作了笔录,并记载于志书。现将主要部分转载于下:

  大兴班道光十五年(1835年)新正月二十一日开台,二十二《打金镯》,二十三《杂锦》,二十四《白虎关》,二十五《白虎山》。

  大洪班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四月初七日

  溆浦大庆班同治十三年(1874年)四月初八日(后22人姓名略)。

溆浦县溪口贺氏宗祠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始祖庆冥寿,必请辰河高腔戏班唱戏

溆清贺氏宗祠的享堂内族人在吃过冥寿宴后等待开锣看戏

  龙飞光绪八年(1882年)四月初七日开台。生:武先春、舒祚美、孙兴普、武治臣、武兆元、曾献廷;旦:张林王、武正鱼、刘敬元、武先亨;净:谭仁白、莫春林;丑:黄□富(以下字迹不清)一团和气。

  大寿班十七年四月初七日开台大吉。生:贺连恒、贺成□、贺成竹、张□治;旦:贺永□、贺才重;小旦:贺才华、贺才照;净:贺柏泉、贺才充、张白水;丑:贺成先;老旦:张恒庄;长(场)面:贺成本(大锣师甫[傅])、成燮(打鼓□)、向□廷(□琴)、贺才号(即打钹子)、贺山高(即打小锣)、张□□;火夫:□先友、张老□;本家:周玉□。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全洪班四月初八日到。(人名略)

  荆坪潘氏宗祠戏台至今仍保存的题壁有:

  “光绪八年(1882年)葭月初二日开台大吉,太华班本家邓贵凤。”

  场面:龙作庭、李光明、唐占魁、段上文、杨秋秋、何长林;生:向 胜、罗占魁、印大斌、潘寿山、刘福隆、曾永福、曾元贵;旦:李县城、邓启茂、汤白元、潘玉贵;净:舒连连、周洪斌、周龙贵、周登科、潘玉亭、唐鹧程、曾高魁、老龙、后来朱□宏。

中方县荆坪潘氏宗祠戏台后台题壁

中方县荆坪潘氏宗祠戏台

  演戏三十部

  金牌一连目连一部

  杂锦不录

  光绪八年(1882年)冬月,□香□开台大吉,泰华班到此,后来先发财。

  长(场)面:龙佐庭、唐老贵、唐再魁、何习毛;生:何 盛、印大斌、曾永福、罗再魁、曾连贵、舒连人;旦:李献呈、邓起芳、周永风、老立、元意。

  此外还有光绪十六年、民国二年等到题壁十多处。

  芷江莲浮塘唐氏宗祠戏楼,后台粉墙上仍保存有嘉庆十八年、大清光绪二十□年、大清同治九年的大量题壁。

芷江唐氏宗祠戏台后台粉墙题壁

芷江唐氏宗祠戏台

  “嘉庆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大洪班开台,阖台大吉”。

  “道光八年大顺班,五月十九日到此”

  “添福班告白:班内死管班彭□□□生,若在此演唱,望□□烧纸,念到孤人。咸丰六年十月初二开台。后来先生宏发。”

  同治元年十月吉日到此开台。太庆班大吉立此。

  同治七年五月初一日瑞华班到此一乐也。位位宏发。

  大清同治九年冬月初一日,荣华班到此演唱前朝古文,大吉大利。本家仇荣柱老爷,颜太□□发,名利双全。长(场)面:杨老柒发才、陈来封发王瑞明发才、黄喜林发才、杨千岁发才;生:曹天长发才、胡仁白发才、沈玉发发才;旦:罗白云发才、杨秤秤、孙家寿发才、颜爱凤发才、唐三凤发才;净:郑金发发才、□□□发才、申贵保发才、杨善寿发才;管班:何麻子发才、□□□秀绿;火厉:□昌□。初一《红梅阁》,初二《百花亭》,初三《花目连》,初四《玉麒麟》,初五《玉连环》,初六《□□山》,初七《三天香》,初八《风波亭》,初九《全十义》,初十《一品忠》,十一《二度梅》。

  丙子荷□会四日到此一乐。湖南沅州府连升班,本家:唐子仁。长(场)面:祝老喜、田□祥、田开宽……初二《芦花河》,初三《拜月亭》。

  一团和气。大清光绪三年冬月十五日泰庆班到此。本家:丁大老爷。后来先生宏发。长面:陈邦林、杨仕芹、唐科记、董深胜、丁承芳、杨光洪;生:邓喜福、杜凤林、梁喜洪、杨老三、胡三林、邓开学;旦:杨福保、李现成、唐启成、刘吹嘉、曹三风、廖荣宣;净:张正祥、任天才、周喜才、张光前;学徒:唐得知、王寿林;大衣箱:丁春芳;二衣箱:唐再哥。

  中坊祥胜班到此(以下字迹不清),光绪八年三月吉日立。

  麻邑时□□□此一乐也,后来先生鸿发。光绪十年十一月初□。

  中坊玉胜班到此一乐也。光绪十年十一月。

  长面:邱昌丈、林宣、黄龙青、郑子美、黄龙富。双合班到此亦乐也。双木岱。生:萧心周;小生:李六六;正旦:李华贵;小旦:□文玉、唐思生、邱永现;净:杨光求、唐思乙;丑:萧金生、张正友;大箱:孙惠富。光绪十四年五月十四日到此一乐也。(注:以上长面即场面)

  大清光绪十六年□月初三日双洪班到此一乐也。场面:梁正德、曾治发、贺楚山、彭必□、彭□□、汪海峰;生脚:周喜福、周主贵、曾贵;旦脚:潘玉贵、谢光佑、彭春生;净脚:(以下字迹不详)

  大清光绪二十□年十□□廿四日□泰班到此,演唱古文全部,大吉大利。本家:黄老太爷甫臣。场面:曾彩林、龙义亭、黄老毛、曾三毛;生:龙祖杰、彭贵海、周喜福、施天海、张玉书、杨宗七、高文魁;旦:曾玉□、汪金□、曹金凤;净:向连臣、蒋贵友;丑:汪玉林、曾广泰。大衣箱:曾隆盛;二衣箱:田天禄;学徒:龙家修、杨平平、罗毛□、黄玉林、张□□;火老爷吴□□

  宣统元年 □□□□□□□,《九更天》一本,外送一本《黄□□》。

  大清宣统二年马公坪天庆班到此一乐也。合班□□□□大吉大利也。箱子本家:唐文瑞,管班本家:唐子述,当事本家:唐采臣,外管事:刘贵哇,(以下演职员31人名略)

  添庆班大汉民国元年冬月十四日开台大吉。

  黔阳县祥胜班到此亦乐也。后来先生宏发。场面:董得胜、何华林、□尚文、龙□□、张元喜、伍贵三;生:曾元贵、周喜福、宋大元、罗老三、邱□□、(以下字迹不清)初二日《杂锦》,初三《□□岗》,初四《风火关》,□□《首阳山》,初六《□泥城》,初七《杂锦》,初八《双发科》,初九《杂锦》,初十《红梅阁》,十一《三天香》,十二《一品忠》,十三《龙凤剑》。

  (注:这是一个分帐戏班的记录,人名后面符号记载着每人的工资——分帐份数。“是一股帐”、“是九分”、“是八分”、“是七分”、“是六分”、“是五分”。)

  按上述记载自嘉庆十八年至民国二年约一百年间,总共有大洪班、大顺班、添福班、太庆班、瑞华班、荣华班、连升班、泰庆班、祥胜班、玉胜班、双合班、双洪班、天庆班、添庆班、祥胜班等二十二个辰河戏班二十六次演出记载,五十余个演出剧目以及艺人题写的告白、诗词,艺人画的戏曲脸谱,艺人姓名、名目等。如果加上没有留下题壁的班社演出活动,其演出活动之频繁,就可想而知了。

中方县杨氏宗祠戏台

中方县荆坪潘氏宗祠戏台

  古老剧种祁剧,自明永乐年间弋阳诸腔流传到祁阳,清康熙后,又融汇微调、汉调和秦腔形成弹腔,在五百余年间的岁月中,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地方化,成为一个多声腔剧种。祁剧流行地域很广,逐渐形成永河、宝河两大流派。永河派主要流行于以永州府治为中心的湘南一带,宝河派主要流行于以宝庆府治(今邵阳市)为中心的湘中和湘西南一带的地方,是湖南省流行最广的地方剧种。据《湖南地方戏曲剧种志》记载的祁剧戏社,有清乾隆中叶的郴州三大名班祥泰、吉祥和清华,乾隆后期的瑞华班,咸同年间永州三大名班老天元、老四喜和福禄祥,同光年间的宝庆天庆班,光绪初年四大名班的四喜、荣庆、老永和和天仙园等等。据广州清乾隆四十五年《外江梨园会馆碑记》载“祥泰班”演出,清乾隆五十六年《梨园会馆上会碑记》记载“瑞麟班”、“凝福班”“瑞华班”“天庆班”“庆芳班”等。其后延绵百余年在广东各地演出的班社就更多了。洞口县地处湘中,盛演祁剧,至今仍沿袭旧习,一遇年节、宗祠活动或请神还愿,都会捐款请祁剧班唱戏,少则一月,多则三月,下面是考察时的三则记载:

  溆浦合田夏氏宗祠,始建于乾隆年间,民国二十七年扩建,前两年全面维修,舞台也原样修复,便演了十天的日夜场,在祠内墙上贴的戏目就有:狄表搬兵、刘金定招亲、三休樊梨花、三请樊梨花、狸猫换太子、斩三妖、双龙驹、满门贤、穆桂英挂帅、二郎神、张大姐下凡、窦娥冤、金玉满堂、寒江关等剧目。可见演出之盛况。

溆浦溪口贺春公祠戏台

  2005年冬季,正值农闲季节,在洞口江潭王元帅宫(王氏宗祠),见到邵阳兴旺祁剧团(一个民间班社)在演还愿戏。与剧团人交谈时,知道他们在这里预期演出三个月,每天两场,每天都要换戏目,演出剧目十分丰富,主要有:一捧雪、二度梅、三天香、四进士、六月雪、八义图、白蛇传、双界牌、单界牌、访贤记、忠孝堂、下南塘、春秋配、带箭破蛮、活捉子都、天水关、当金锣、秦香莲、壁尘珠、瑞罗帐、双贵图、六部大审、珍珠塔、盘河桥、彩楼配、回太原、双槐树、下河东、虹霓关、青石岭、三娘教子、下江南、赵氏孤儿、王宝钏、破金光阵、程咬金上阵、王化买文、杀蔡鸣凤、血手印、田化劈棺。三国戏如:黄鹤楼、三讨荆州、白门楼、古城会、三气周瑜;唐代的戏如:薛家将;宋代的如:杨家将、赵匡胤下药,水浒传中的杀惜活捉;明代的如:洪武登基、闹产府等众多的剧目。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该戏楼在1988年废于火灾后,会有着“四方群众莫无痛心,纷纷捐款捐物,恳请上级批准复修”的迫切愿望。

  洞口曲塘杨氏宗祠碑记载:杨氏宗祠壬午年正月初五至二月初九日(公元二○○二年二月十六日至三月二十二日)唱戏捐款名单如下:二房青毛春光公后裔献戏二本……刘府汉成筹贺戏一本,剧团送戏一本,宗祠献戏一本。仅凭此唱戏捐款名单,也得连演一月以上。

  民俗的范围不外乎语言、行动、心意传承三个方面,而民俗文化包括民间的宗教信仰、年节风俗、仪式赛会、文艺活动等。古戏台的民俗文化还表现在演出习俗方面。

  新建的戏台十分重视第一次演出的开台戏。开台戏是有一套程序的,有开天窗,调灵官,起五猖,调财神,驱五瘟等项目。在《湖南地方剧种志》巴陵戏志中还记载着一段新建戏台开台前繁杂冗长的祭台仪式。首先“请名班择日开锣。演出前,举行建台仪式,在举行仪式的前晚,演老生者上台钉‘定台符’,焚香念咒,将雄鸡冠血涂擦于纸符上,鸡头压在符一砍三下(劈纸符两边,不能劈断鸡头),然后烧纸钱,将祭茶、祭酒洒向舞台四方,将符封‘白虎门’(即舞台上场门和庙里左侧门)之后,开铺夜宿科楼(舞台左右两侧之楼房)。翌日清晨摆大场,先请木匠‘打马’(即将木工用的三脚木马踢下舞台),次由司鼓者用一尺三寸长的桃木棒击庙中大鼓。起一通鼓,老生掌祭,手执银朱碗,等候于庙门,艺人依次进庙入戏房,老生在每人额上画一笔,谓之‘关点制煞’。扮王天官者至为首(订戏一方的负责人)家。起二通鼓化妆。三通鼓毕,起闹台,老生祭神画符放朱笔于神案。闹台完,扮城隍与四功曹者至为首家请王天官,同饮酒宴后,将王天官抬入庙内(有的骑马),先拜正殿菩萨,四功曹与城隍沿台口之楼梯上台归坐台中,扮张天师者砍篾舞蹈,砍‘五方’(即前后左右中方),画‘井’字,揭‘瓦’(原放在舞台中的两片瓦中夹鞭炮),王天官点火燃炮,张天师砍一方瓦(原放在舞台四方的瓦),王天官便用桃木弓射一箭(四方射于四根台柱上,中央射天花板,箭须射稳)。张天师砍完五方瓦,王天官鞭打白虎门(即上场门),全体艺人冲入上场门,将门踩烂(纸糊的假门),四龙套‘穿阵’,王天官‘撒米’,三花开祭,礼毕跳‘女加官’,追拿刘氏四娘,最后由三生演一出关公戏‘压台’(即压住一切邪鬼,以防台上发生意外)。”这种祭台仪式虽然现在不会再有了,但对新建戏台的开锣演出还是相当重视的,我在洞口县作田野考察时,正逢江口谭氏宗祠的新建戏台落成典礼,也是一次大型的祭祖活动,舍族大摆宴席,鞭炮不断,人来人往,显得热闹非凡,当然也请戏班开会演出。

溆浦合田夏氏宗祠戏台边的廊道墙上贴着每天演出的戏目

  民间祠堂之间邀请班社常相互攀比。看谁能请到名班名角,看谁演得好演出时间长戏文多。除这种娱乐攀比心理的欲望外,还有炫宗耀祖的心理的表现,如演出戏目免不了总要点本姓的历史名人戏文,李姓多点唐朝李家王朝或李白的剧目,据说桂阳李氏家族点李白醉写的戏文,竟扛着“人物朝中第一;英才盖世无双”的对联,打着黄盖伞,游乡串村以光宗耀祖,同时检查本族人丁对宗法的执行情况,如有违者,必当后罚。杨姓宗族则多点杨家将戏曲故事。刘姓家族就多点三国刘备的戏文。清同治年间,衡阳县西乡方氏宗祠因有族人会试高中荣归,即迎戏演唱祁剧《珍珠塔》。《珍珠塔》演的是书生方卿家贫,遭姑母冷遇,方卿愤而离去,表妹陈翠娥赠家宝珍珠塔送别。后方卿高中,省亲完婚。当演至方卿高中荣归,族长竟率领阖族老少高擎香烛,跪迎巡按大人出场。先祖崇拜之心可见一斑。如果把民间宗祠称之为血缘崇拜的圣殿,那么这种宗族心理的外化,便是血缘崇拜。

正在修复中的桂阳城郊周氏宗祠戏台

  《湖南地方剧种志》湘剧志记载:“在浏阳、万载交界处的铁树关,过去山上有座小庙(包公庙),庙内有个两面戏台,向湖南的一面为红色,向江西的一面为黑色。如果湖南地方禁戏,就在黑的一面演唱;江西地方禁戏,就在红的一面演唱。”

洞口江口谭氏宗祠新修复的戏台

  侗族把生、嫁、婚、丧都看作“喜庆”之事。侗戏班子演出,多是为了娱乐和寨与寨之间的相互交往,巡回演出就是集体做客。一旦剧团来村演出,各家就急着“抢客”,也就是将剧团的人抢到家里作客,抢到客为荣,没有抢到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因此第二天一定要抢到;或是唱着“拦路歌”,将剧团迎进寨门,摆上“合拢饭”(即将许多矮桌拼成长龙的长宴),各家送来酸鱼、酸肉、米酒,在席上唱着酒歌,热情面隆重。演出时,演得好一定会受到赞誉,会突然放炮,丢红包,红包内1-10元不等,剧团离开村寨前会公布一张红榜,明示各人各户红包金额,并至感谢。剧团在村寨演出一般为三天或五天或七天,不演双数。演出的最后一天会杀猪宰羊,离去时,寨中人会给剧团送布、送衣服、送侗锦和篾制工艺品等,敲锣打鼓送行,在猪头中插上一支猪尾给剧团,意为留有尾巴。剧团回到村寨会邀集老人商议,来年请对方村寨剧团来演出的事宜,这是礼尚往来的事,不可疏忽怠慢。侗家人热情好客、相互帮衬、热心公益、谦逊待人,形成了村寨之间的和睦风尚,因而对侗戏中《芒岁刘美》、《乃桃补桃》等颂扬公理公德的好戏深为喜爱,百看不厌,百演不衰。

  2004年到洞口县考察时,农村民间祠堂的演剧活动有着明显的复苏现象,给人的印象是农村在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下,找回或恢复了祖先代代沿袭的宗族象征。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年代,他们又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或重复,当民间祠堂列入政府的保护措施之时,他们得到的不仅是行为和物质的保护,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支持。他们以一种难能可贵的热情进行自发性的保护和修复,并且以新的眼光新的观念去拓展民间祠堂的文化内涵,使民间祠堂文化在去尘灰、扬精华、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溶入文物保护、地域文化的收藏与陈列,旅游观光、教育与文艺娱乐等诸多内容。让后人饱荫福祉,为民间文化增添一片瑰丽。这应该是一件大好事,又是一件值得借鉴的经验。

来源:湖湘古戏台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