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知识-->舞台美术
民间庙宇戏台

谢惠钧 谢雨著

  庙宇,供奉神灵的地方。中国子民自远古以来就有自然崇拜之习俗,多神信仰之传统。故尔设坛立庙祭祀天地、山川、五岳、社稷、先农、神祗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民间诸神。至两汉之际,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形成、佛教传入。在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帝王都利用宗教加强统治,加强对子民精神上的奴役。由于复杂的宗教派别始终没有得到稳定和贯穿,致使历代封建王朝一直处于多教并立、延绵和发展的局面。佛教的寺、院、庵,道教的官、观、坛,儒教的文庙,遍及全国城乡,至东晋、南北朝时期已经盛极一时了,可谓“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在楼台烟雨中。”之后的一千余载,佛、道、儒三教并立,延绵至今。

  庙宇大致可划分为寺庙和祠庙两大类。

  寺庙包括佛教、道教和民间的各种宗教建筑。如佛教的寺院、庵堂,道教的观、官,以及传统的和民间的各种坛、庙,再就是儒教的圣殿——文庙,即祭祀孔子的庙宇。经过漫长的历史,逐渐形成为全国普及性的祭祀性建筑,遍布于全国各省、州、府、县,形成了一定的规制与一定程式规格的官式做法的特点。把孔庙归类为寺庙,而没有规类于纪念名人的祠庙建筑,是因为祭孔远远超越了一般纪念祠庙的功能。

永州柳子庙

  祠庙也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地方性的纪念性建筑——名人祠庙。湖南崇奉历史名人素有传统,因此名人祠庙建筑非常普及。如汨罗的屈子祠、岳阳的湘君祠、永州的柳子庙、未阳的蔡侯祠、长沙的屈贾祠等。从地方志的记载来看,古代各州县为名人而立的祠庙比历代所建的佛寺道观总数还要多,只是现存的已为数不多了。另一种是民间的祭祀性建筑,即家庙宗祠,又称祠堂、祠庙、家庙、公堂。是旧时祭祀祖先的所在。祠的本意即是春祭和祭祀。杜甫《登楼》诗:“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宋人司马光《文潞公家庙碑》:“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官师皆有庙……,[秦]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所。”说明唐宋之际,一般庶民是不能建宗庙的。自宋朝以降,允许庶民和各族姓氏建祠庙,以祭祀先祖,从此民间祠堂遍及全省城乡各地。越千年至今,城市建设的发展,今天的都市已难见到宗祠建筑了,但在农村仍有很多保存完好的祠堂,不少地方还有明显的恢复之势。由于宗祠更具民间性和地方性,民间戏曲文化也就更为活跃和丰富,本书将作为一个单独的类别论述。

  由于人文初期,演出活动起源于祭祀,多神崇拜又必立庙以祀;也由于自宋以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致使演剧成为寺庙祭祀活动中酬神娱神的重要活动,建万年台(戏台)便始于寺庙之中,逐渐成为寺庙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庙台是民间班社演出的主要场所之一,建于乾隆二年的平江长寿街蕲国公庙台,据《平江县志》记载:“蕲国康公讳茂才,明开国元勋也……今乾隆二年,纠集信士吴于衮协云卿,捐赀重修公庙,金碧辉煌。而尊三复捐赀鸠工于殿前独创一台,及刻桷丹楹至胜。岁睦腊月,令优伶演剧于其上,引商刻羽,歌管遏云,恍然盛世太平景象”。在清同治(1863年)《巴陵县志》载:“雷将军庙在县南九十里之长湖,邑人邓午宴赞祀唐雷万春。”又载“新墙南十里,曰长湖,驿道也。有庙祀雷万春、南霁云,演剧甚旺。自长湖至罗内水口桥或二三都,自正月至五月游傩未已也。”《巴陵县志》记载:“杨泗庙在十二都横板桥,祀杨业第四子杨泗将军,祀唐张守巡,一名庆福堂。此庙每年游傩演剧甚盛,略同长湖庙。”醴陵的孝肃公庙(包公庙),庙中现存有乾隆丁亥年(1768年)《重修前殿戏台碑记》,均是庙台演出活动的历史见证。张家界市武庙侧门外墙,有清道光二十七年(1848年)武庙戏台公议条规碑刻五条明文规定,使人感受到昔时庙中演出之盛况。

醴陵孝肃公庙

  立庙必有祭祀。每年各种规模的祭祀活动,不论是何神主,总有寿辰之日,是日必焚香秉烛、顶礼谟拜。有的菩萨还不止一个寿诞,观音有两个生日,我在考察几个包公庙时,竟听说了包公三个不同的寿诞日。平时的求神拜佛,乞求消灾除病,一遇天灾,迎神祈祷,届时酬神还愿。都是寺庙中的重要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多要演戏敬神。湘潭昭山昭阳古寺道光十八年(1838年)石碑载述:“农夫之庆,盖闻北海虽赊,惟神是主。昭潭无底,有龙则灵是以。道光六年,旱魃为灾,境内纠首刘四宜等,建坛犬塘迎接龙王菩萨祈祷,不数日而大雨时行,田禾稿者勃然兴矣。沐恩之后,捐收谷石,演戏敬神,余谷数石,连年生息,至戊戌,凭中罗东书、宋绍文等,契接宋星彩地,名黄土潭,水田四亩,每岁租谷三石,交僧供养。上圣香火,每年五月二十日庆祝。圣诞五庙香士,登山赴席者,各备钱一百文,不赴席量帮香费,永昭上圣,洪特无暨。”碑中记述道光六年,湘潭昭山一带天旱,迎请龙王菩萨祈祷,竟然灵验,大雨时行,禾稿兴然。沐恩之后,做了几件事:一是捐收谷石,演戏酬神;二是捐置水田,交僧供养;三是每年五月二十日庆祝龙王圣诞。这个记载,实际上是多数寺庙道观香火延绵的历史写照。

从柳子庙戏台方向看庙坪和大殿

  二十世纪上半叶之前,长沙的城隍庙有三座:

  长沙府城隍亦称省城隍,在三公里巷内,同治《长沙县志·典祀》载“明正德五年,吉藩建府城隍庙于城北空地飞虎寨。万历十九年,知府吴行道重修大殿戏楼。”后历毁历修。《湘绮楼日记》载:同治初年王闿运曾在此观剧。清末五云、仁和等湘剧戏班常在此演出。清末因邻近的制炮局不慎失火被毁,未再重修。

长沙朗梨陶公庙的前殿和四十八级台阶是观剧的极好看台

  长沙县城隍在北门城隍街(学宫街),后改成功街。清同治《长沙县志·典祀》载:康熙五十二年(1710年)增修头门戏楼,五十八年知府黄允铢于戏坪中建“观鉴堂”、子台、走廊。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攻打长沙城末破,被说成是得力于长、善两县城隍的大显威灵,率阴兵助阵。清王朝勒封长沙县城隍为“左伯侯”,善化县城隍为“定湘侯”。

  善化县城隍庙在南门县正街。晋时建定王庙,历毁历修。清乾隆十二年《善化县志·艺文》记述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重建庙宇时,载“祠门外百步许竖歌楼一座,枋雄轩壮,豁金碧、凝光辉”。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建卷篷戏台及两廊”。咸丰七年毁于火。同年九月,官绅商民捐资重建,越四载始成。于咸丰二年太平军攻长沙末破,清王朝勒封县城隍为“定湘侯”。光绪三年(1877年)《善化县志》有详细记载并附图考。戏楼高五丈余,重檐歇山式,双层台阁,顶覆黄色琉璃瓦,双龙正脊。底层为戏台,台面高六尺,长宽三丈三,围十二柱,空高丈五,前排四柱三间,内空丈五见方,台沿三周矮柱栏杆,饰镂空木雕花鸟虫草。上悬“春秋台”匾,楹柱金字题联。上极斗拱,两面三刀侧子楼高二丈四,单檐硬山,台前戏坪长九丈六尺,宽六丈一尺五寸,麻石地面。定湘王庙香火最盛,酬神还愿,神戏不绝。戏台两廊墙上绘制十八层地狱、十殿阎王壁画。据传还有一幅对联:“不要暗地胡为,凡事休想瞒我;试问放过哪个,回头莫再害人。”同治初年,杨恩寿在此观剧达三十四次(见《坦园日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毁于长沙“文夕”大火。

沅陵黔王宫戏台

来源:湖湘古戏台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