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知识-->舞台美术
戏 衣



  湖南各地方戏曲的戏衣(又称行头),式样上接近明代服饰。随着清代故事戏的出现,地方戏戏衣中,清装与旗装也逐渐成为戏衣的一部分。戏衣的色彩分上五色(黄、红、绿、白、黑)与下五色(紫、蓝、粉红、湖蓝、古铜)。戏衣的质地,都以布、呢料为主,印花和缎质顾绣较少。二十世纪初,逐步采用缎、绸、绉等丝织品,加上绒绣、平金以及金夹线、银夹线等工艺。当时长沙湘剧有名的戏班如仁和、清华班,把新置的行头和戏箱经常轮流寄放在当地豪绅家里;而豪绅之家也有经常拿出私财替有名戏班添置行头的。仁和、清华两班行头,便因此渐由缎质顾绣趋向平金了。(见黄芝冈《论长沙湘戏的流变》)二十年代,精湛的湘绣工艺启用在戏衣上后,更具有风格粗犷,色彩对比强烈的特点。

  戏班的行头,大部分由班主置办,全班公用。阵容较强的大戏班社中,主要演员有自己置办的私人行头。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必需自己置办的小行头,如靴子、水衣之类,因为这些行头每演必用,各人的尺寸不一,自备合适;一是名艺人自己常演剧目的戏衣,多由自己置办;一是有些剧种特殊的装饰,常由艺人自置,如祁剧艺人常用的口水围,是系在颈下的围胸,比小孩用的口水夹略大,可以围住胸部,用以保护袍服。祁剧过去很讲究这种装饰,大都是私人置办,一人置有两、三个,用各种绸缎制成。还往往绣上自己的艺名。

  民国以来戏曲班社使用的戏衣,除某些布质简易服装为本地生产的外,大都购自外地。一般班社,向长沙专营戏衣的作坊,店铺购买,经济条件较好的班社,向汉口、广东和苏杭一带购买。本地只生产一些特殊的服饰,如祁剧的罗口袖,湘剧的美人肩、靠子、靴子,常德汉剧的飞裙等,在式样和制作上,为其他剧种所罕见。

  由于戏曲艺术的发展,剧种之间的交流,各剧种的戏衣也经常处于变革之中。一方面不断吸收、引进外地剧种的服饰,如闺门帔、八卦衣、箭袍等;一方面也废止、改变了一些戏衣,如罗口袖大多已改为水袖,铠已多为马褂所替代。

  过去戏班对于戏衣的管理都有定规。地方大戏戏班设有衣箱,并有专人负责,称管箱人。民间小戏戏班,初期只有衣包,由演员自己携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剧团设立了专职服装设计和管理人员,建立服装组。在长期的实践中,涌现了一批经验丰富、技能精通的服装专业人员,如林德富、姚云秋、陈美纯、李小凤,熊幼朋等。

来源:《中国戏曲志·湖南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