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戏曲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艺术(一)

朱恒夫 主编

  戏曲,因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与所表演的内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故而在世界戏剧之林中,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

  由于它的文学、音乐、舞蹈、表演、舞美等渗透着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故而,它被人们看做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人们说起戏曲,就自然地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联系在一起。

  戏曲自宋代形成之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是我们民族主要的艺术欣赏对象,又因它已融入到岁时节日的风俗之中,成了人们生活内容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它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语言、心理、审美趣味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即如语言,在汉语的词汇中就有许多出自于戏曲的术语。

  因戏曲从诞生时起,受所经历过的时代之政治、经济、宗教和其他艺术种类的影响,不断地变化着,有时则发生显著的变化,因而,从纵的方面来说,虽然统称为戏曲,但有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地方花部之区别。从横的方面来说,活动于各地的戏曲因受当地方言、民歌、风俗、传说故事等因素的影响,都打上了鲜明的地方烙印,产生了数百个戏曲剧种,它们之间在形式与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差别。正因为不同时代与不同地方的戏曲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人们很难用一两句话把什么是戏曲的问题说清楚。

  要正确地揭示出戏曲的艺术或美学特征,必须以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眼光,并将戏曲置于世界戏剧的坐标系中进行审视,方能切近它的本质。

  人类社会中的艺术种类可谓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但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两大类:一种是时间的艺术,另一种是空间的艺术。所谓时间的艺术,就是依赖于时间而存在的艺术。若没有一点点的时间,这种艺术就无法展示,如音乐、歌唱、朗诵等;所谓空间的艺术,就是依赖于空间而存在的艺术,没有空间,也就没有这种艺术,如雕塑、建筑、绘画、服饰等。而戏剧,则是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结合起来的一种艺术,戏剧中有歌,有舞,有朗诵,有服饰,有绘画,因此,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不论是欧洲早期的戏剧,还是欧美的当代戏剧,只要是戏剧,就一定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戏曲是戏剧中的一种,自然也不例外。

  然而,中国戏曲与欧美的戏剧相比,其综合的程度不同。欧美的戏剧,从纵横两个方面来说,它们总是侧重于一个方面。回顾一下西方的戏剧形式,即可了解到这一点。

  诗剧。欧洲19世纪以前的剧本,大多是以诗歌的语言来衍述故事、表情达意,因而称之为诗剧。像古希腊的悲剧由话语(Logos)和歌唱(melos,“唱版”)组成,话语也不是平常的说话,而是用三音段或六音步的短长格来表述,而唱段则采用众多的抒情格写成,也就是说,不论是说还是唱,其语言都是诗歌的形式。如著名的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Aischulos)所写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扮演“强权”的角色在开场时唱道:

  这里是世界的边端,我们来到这片荒野,

  斯库里亚的峭壁,人迹不到的世界。

  现在,赫法伊斯托斯,执行你的使命,

  父亲(指宙斯)对你的训言,把这个恶棍

  钉上高耸的绝壁,用不可破毁的

  金刚硬石,紧紧箍绑的锁链。

  他偷盗你的专利,炽热的火焰,那是你的

  花朵,催产所有的技艺,送给凡人,由此犯下

  错恶,必然受到众神惩戒,

  以便让他吸取教训,不再助爱

  凡人,仰服宙斯的威严。

  每一句话都不是平常的口语,而都具有诗的辞格与诗的韵律。可以这样说,整部剧的语言都是诗或诗化的语言,演员或歌或诵的,都是诗歌。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亚里士多德探讨戏剧艺术的理论著作何以被名为《诗学》了。

  伟大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所作的也是诗剧,尽管人物的对白语言比起古希腊时期的戏剧,通俗易懂,平白如话,但诗的节奏、韵律仍然非常强烈与鲜明,诗的意味也极为浓郁,如《仲夏梦之夜》中的赫米娅对拉山德说:

  我的好拉山德!

  凭着丘比特最坚硬的弓,

  凭着他的金镞之箭,

  凭着维纳斯鸽子的纯洁,

  凭着那结合灵魂、祜佑爱情的神力,

  凭着古代迦太基女王焚身的烈火,

  当她看见她那负心的特洛亚人扬帆而去的时候,

  凭着一切男子所毁弃的誓约——

  那数目远远超过了女子所曾说过的,

  我向你发誓,

  明天一定会到你所指定的地方跟你约会。

  我们看莎士比亚的戏剧,除了在剧情、表演上得到艺术的享受之外,还因演员用美妙的声音吟诵诗歌而得到审美上的快感。

  歌剧  该种戏剧形式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后流行于欧洲各地。它虽然综合了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但以歌唱为主。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或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曲等组成。说白很少。许多剧目从大幕开启到剧目结束,没有一句念白。其音乐与歌唱都比较悦耳动听,观众对于歌剧的欣赏主要是“听”,而不是“看”;演员的功夫也主要体现在“唱”上,而不是“演”。我们谈到它的代表作,往往是和该剧的某一段的歌唱联系起来的,如说到《蝴蝶夫人》,自然地就会想到其咏叹调《晴朗的一天》;论到《茶花女》,耳边就会回荡起《为什么我的心会如此激动》。

  歌剧的重唱会有满台歌声的效果。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中有七重唱,十几个人一起唱,该剧还分组歌唱,一组三、五个人,各叙述自己的主张,有同情费加罗的,有同情伯爵的,还有看笑话的。歌剧的编剧,即作曲家,他的卓越功力就表现在能把许多不同的戏剧音乐形象同时组织在一个音响和协、富有激情的音乐段落里面。

  总之,歌剧的重点在于配乐的歌唱。

  舞剧。它是综合音乐、美术、舞蹈于同一舞台空间的戏剧艺术形式。但侧重点是舞,舞蹈是它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演员在台上既不念白也不歌唱,完全依靠形体的表现力来完成所有的戏剧要求——主题思想的阐述、矛盾冲突的展现、人物性格的塑造。它的表演者首先是舞蹈演员,然后才是戏剧演员。它需要演员通过优美的舞姿、形体的韵律与动作的高超技巧来赢得观众的赞赏。舞剧的编剧重心不是在文学上,而是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舞剧的最高形式为芭蕾舞,它的舞蹈格式有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独舞犹如一般戏剧中的独白、歌剧中的咏叹调一样,长于刻画人物性格和抒发内心情感。群舞则用来渲染、烘托气氛、调剂色彩。观众观赏舞剧,兴趣点不是在故事情节上,而主要在演员的舞蹈上,因男女演员组成的舞队排成各种图形,表演优雅的轮舞、蹦舞而赏心悦目。观众忘不了像《天鹅湖》的“群鹅舞”、《吉赛尔》第二幕的“群灵舞”、《希尔维亚》第一幕的“猎神舞”,等等。

  话剧。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其表演追求真实、自然,一如生活。它出现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开始表现出批判社会、关注人生、提出令人思考的问题的现实主义精神,如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与《人民公敌》等。传统的话剧表演理论要求表演者在舞台上忘记掉自己,完全变成所演的人物,也不受剧场中观众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以逼真地再现所表演的某一个情境或某个环境中的生活。就其表现形式来说,几乎没有音乐、舞蹈、歌唱,甚至也不穿着经过艺术加工的服饰,舞台上的演员主要是在说话,观众考量这种戏剧质量高低的尺度也是看他们所说的话是否具有个性,是否具有潜台词,是否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是否有助于塑造人物的形象。

  由上述可以看出,欧洲的丰要戏剧形式虽然也是综合性艺术,但每一种戏剧形式都偏重于一种表现手段,诗剧偏重于诗的语言,歌剧奉现给观众的是咏叹调等有高度技巧的歌唱,舞剧则以舞蹈为戏剧的主要表现手段,而话剧则用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反映社会生活与各色人生。

  而中国的戏曲则和上述的各种戏剧形式不一样,它将时间的艺术与空间的艺术高度地融合在一起,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戏曲是诗化了的戏剧,无论是在语言、表演,还是在题意的表述上,都洋溢着诗的精神。我们以南戏代表作《琵琶记》为例,来分析戏曲诗性的审美特征。戏文一开场,由副末来报告写作此戏文的目的与剧情大意,他用的是[水调歌头]与[沁园春]两首词。其[水调歌头]云:

  秋灯明翠幙,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作眼儿看,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妻贤。正是骅骝方独步,万马敢争先。

  这是诗歌的念诵,除此之外,人物下场时也要诵诗,所诵的称之为“下场诗”。如第四出蔡伯喈念诵的下场诗是:

  急办行装赴试闱,父亲严命怎生违?

  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至于所歌唱的曲子,更是诗歌体。从北杂剧、南戏到明清传奇,每一折或每一出的曲词都是由几支或十几支曲子组成的套曲,而单只的曲子一如散曲中的小令。其歌词绝不是平常化的口语,而是用雅化的词语按照曲律的规范来构成有韵味的诗句。

  最能体现戏曲的诗性精神的是剧作者借助于戏剧的载体,言志抒情,融入了作者自己对理想社会与理想人生的看法。《琶琶记》的作者高明在其剧作中通过赵五娘、蔡伯喈等人的形象表现了他关于社会与人生的理想构图,即,做人子媳的,应该对父母公婆尽孝,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做人臣子的,应该对国家、君王尽忠,如若忠孝发生矛盾,则以忠代孝;而人在社会中,应该济危扶困、乐施好善、尊重他人、和睦相处,而不能尔虞我诈、坑蒙拐骗、见利忘义,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在实际生活中,像赵五娘那样克己孝亲、贤惠勤劳,像蔡伯喈那样弃家尽忠、又不忘父母发妻,像张大公那样仗义助人、慷慨解囊的人还是不多见的,可以说,都是经过剧作者诗化了的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会将观众带进一个诗的境界。

来源:《中国戏曲美学》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