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戏曲创作优势的形成以及它能够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与其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有直接关系。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首先来自地理环境。这里,仍以福建为例,福建省三面靠山,一面环海,山地、丘陵约占95%左右,水和田依山而在,地理条件十分特殊。由于陆上交通不便,故有“闽道更比蜀道难”之称,这就形成了我们上面提到的以水运为主以港口为聚散地的对外文化形态,男一方面山地的阻隔、交通的不便对福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物质基础决定文化的存在方式。福建许多地方自古就盛行于“演戏”。据载,这里自唐代就有歌舞百戏、傀儡戏、木偶戏等。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戏曲,千百年来就是福建人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莆田等地经常出现“空巷无人尽出嬉”、“丛祠十里鼓箫忙”的观看演出盛况。而福建人看戏、爱戏也只是局限在自己的方言区域内,所以,不同的方言构成了不同的剧种。许多年来,福建戏曲的突出之处表现在其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上。如果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和文化,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变体,那么,福建方言的形成与其历史文化以及地理环境的阻隔有直接关系。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封建割据和农业经济以自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的交通不便,各地区之间很少交流,人们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独立生存,以至于形成了闽、闽客、闽赣、昊方言和北方方言等主要语系。各语系又分为许多小区域语言,其品种之多,差异之大,稳定性之强,交流之困难和不被同化使福建方言以复杂著称。语言作为人类思维成果的记录和社会生活的交际工具,直接关系到文化发展,而文化各个方面的变化又无不在语言上留下印记。福建戏曲创作的成果,就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古老的莆仙戏(兴化戏)、梨园戏、竹马戏以及形成较晚的芗剧(歌仔戏)、山歌戏等都是由不同的区域环境所滋养并保持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新时期以来福建戏曲剧作家之多,作品内容之丰富,剧种形式之广泛,都与地域文化的沿革有着天然的关系。地域文化,被称为剧作家心里的一份家谱。戏曲的进步与发展,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地域文化的表层是地理条件、自然风貌、民俗习惯、方言语系等,深层是在这片地理区域内由深层的文化积淀留存下来的特有的人文情态。地域文化在戏曲作品中或表现为语言特点,或呈现为一以贯之的地域氛围,更为重要的是作品中呈现的文化信息,如,周长赋的作品所体现的人物性格特点,主题的深邃,作品风格的大气;王仁杰作品所体现的人物性格表面的平和冲淡和内心的激烈冲突的性格特征;郑怀兴的作品较前两者显示出更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融合在了作家的血脉里。在八闽文化的整体背景下,传递出文化积淀和人文风格的福建剧作,是在对于地域文化神髓遗传的采纳和运用中,有意无意的透发着八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气质神韵。
在对福建戏曲创作形成内在因素的感知中,也许会发现福建是一个特殊的地方,一方面它地处山区具有极大的封闭性,容易固守传统,使传统文化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衍生;另一方面它又面临大海具有极大的兼容性,戏曲发展得也于此,成也于此。戏曲创作是其知识分子(这里主要指剧作家)将感受到的新风与民族传统艺术融合表现的成功之举;同时,戏曲创作中所体现的哲理性、思辩性又是将西方国家哲理性的思维方式与民族艺术的表现形式相结合的体现。此外,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考察,福建戏曲创作之所以能在新时期中国剧坛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因为作品赢得了观众,契合了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剧作家们在用现代意识反思历史,观照现实,把自己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深度思考通过作品传达给观众,这正是福建剧作家用艺术观照现实的独到之处。另外,福建戏曲始终把剧本创作作为“一剧之本”,在剧本创作中又将观念视为灵魂。新时期二十年过去了。回顾二十年所走过的路程,我们清楚地感受到,未来中国戏曲的竞争,是以剧本为主的人才的竞争,是意识的竞争,是创作观念的竞争。我们不妨将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自由性和竞争性,汉唐文化的兼容性和包容性,南北朝时期的活跃性与交流性与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运用到我们戏曲创作的实践中,树立一种当代的整体戏曲观念,开创崭新的戏曲创作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