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武场伴奏
(1)武场伴奏乐器
大庸阳戏武场基本乐器是:可子、简板、板鼓、堂鼓、大锣、宫锣(小锣)、汉钹两付、月锣。解放后,为了扬长避短,博采众长,武打时加入了凉锣,小堂鼓以增加战斗气氛,在渲染雷鸣电闪及风雨交加等气氛时采用了大鼓和吊钹。笔者在采访周志家老师时他介绍到“打击乐中堂鼓是乐队的指挥乐器,在早期剧团下乡演出时没有节目通告,就靠堂鼓来招徕观众,堂鼓一响,十里之外的人都能听见”。乐队伴奏中除了司鼓的特殊职位之外,其它乐师都要求能够应付乐队的其它乐器,以备不时之需。现大庸阳戏剧团打击乐乐器中大鼓已取代堂鼓,大鼓和堂鼓在音色上是有很大区别的,然而将“当家乐器”取而代之,实为不合适。
(2)武场伴奏音乐
打击乐在大庸阳戏中是不可缺少的,它主要特点是音响和节奏。它以鲜明的节奏综合了各种表现手段而构成其形式的完整性;也用于塑造人物、渲染舞台气氛;与表演和舞蹈相配合,丝丝入扣,加强和统一舞台节奏。与唱、念、做、打贯穿始终,有着密切的关系。艺人常说:“半台锣鼓半台戏,离了锣鼓冒(没有)力气”这就说明打击乐在戏曲中重要的地位。随着大庸阳戏艺术的发展,表现内容逐渐扩大,锣鼓经也不断地丰富;根据不同的角色、不同唱腔的需要逐步分为“唱腔锣鼓”、“念白锣鼓”、“程式锣鼓”和“专用锣鼓”四类。大庸阳戏的打击乐属双钹路子,演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头、二两付钹的交错演奏,主要功能是为唱腔烘托气氛,在唱腔的“起”“转”“收”“煞”“嵌”等处出现。
早期用于发调过门前的武场头子多为[雁拍翅]: ” 昌;中期引进花灯鼓点[龙摆尾]:“ 册丨 昌 丨冬 0 丨昌 0 丨 昌 0 丨,近期才根据唱腔曲牌的节奏和情绪的需要,分别打出各种不同的武场头子有时也为情节变化和表演作情态性渲染。并根据唱腔曲牌的节奏和情绪的需要,分别打出各种不同的武场头子,每一种武场头子后接不同的唱腔,如:
(1)打退 昌→ 接 [正宫调]
(2)
(3)
(4)
(5)
(6)
以上只是武场头子的锣鼓经,大庸阳戏的锣鼓点子分得很详细,什么样的人物上场用什么样的锣鼓,什么样的情绪配用什么样的点子,常用锣鼓谱如:
[小机头] (罗 大 丨罗 一 丨块 慈丨块 —丨块 · 块丨慈 块丨块 —丨慈 块丨 慈 块 —丨
可 可丨丨(说明:此系生角或旦角登场鼓点,可接唱“引子”)
[累三炮] 丨丨:
(说明:此系刑场上用,加唢呐,表现紧张、恐怖气氛)
—丨丨(说明:此系苦戏登场起腔点子)
这些锣鼓点子对渲染舞台气氛、烘托人物情感、把握全剧的节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演奏者对此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演员对锣鼓也需有所了解,否则就不可能与演奏者达到默契,进出场、身段与锣鼓也就无法配合好。大庸阳戏老一辈艺人在教戏时往往会兼念锣鼓便是这个道理。
3、伴腔手法
伴腔是琴师与司鼓辅助演唱行腔的具体手法。大筒伴奏有“托腔法”与“跟腔法”两种。
(一)托腔法
托腔法按曲谱伴奏,唱腔与伴奏分谱进行,演员依字行腔,伴奏用不同的谱式予以衬托,使唱腔更为突出。这种伴奏主体是唱腔,伴奏部分对唱腔的依附较大,受唱腔支配,伴奏时不能喧宾夺主。
(二)跟腔法
跟腔伴奏是随唱腔感情变化而即情发挥,是大庸阳戏伴腔的基本手法,一般为初学大筒的琴徒采用。另外,在民间三五人组成的散游艺人,也多用这种手法。他们没有锣鼓,只带一把瓮琴(大筒)。他们不演出完整的剧本,往往是为观众表演唱段。此时,伴奏者同时也是表演者。一来为演唱者提供调高和速度;二来是演唱的人声与琴声融为一体,形成色彩互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