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演唱技巧
大庸阳戏与土家族民歌、傩堂戏、花灯在发声方法上非常相似,一般都采用真声唱法,当然也有用到假声唱法和真假混声唱法,在大庸阳戏又可分为“真声”、“假声”和“金线吊葫芦”三种。
(1)真声唱法
真声也叫“大本嗓”、“本音”。这种演唱方法特点主要是接近于人声的自然音域,也是平时我们在生活中的用嗓。真声是在自然说话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饰与美化。所以大庸阳戏的演唱发声,男声、女声演唱不分行当和角色,大多以“本音”为主,因为这种发声方法完全基于人的自然生理条件,能给人真实、自然质朴,亲切之感。真声唱法口腔共鸣较多,胸腔和头腔共鸣运用的较少,所以在音乐表现上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声音比较直白,气息控制比较僵硬,相对来说音域较窄,在中低音区发音较自然,咬字清楚,但到唱高音时就比较困难,声带造成紧张,就会发出刺耳的“尖叫”声,唱久了容易使嗓疲劳。
(2)假声唱法
假声也叫“细声”、“边音”。在大庸阳戏唱腔中假声唱法用的比例相对较少,因为受到音域的限制,艺人们在演唱中遇到旋律中的音太高致使用大本嗓唱不上去,或者是音高演唱到位,但会出现音色干燥、刺耳等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使音色听起来动听、圆润,就需要扩展音域,因此假声唱法就应运而生了。假声唱法多运用头腔共鸣不需要很大的音量,但要求气息悠长,控制力好,能使声音柔和、悠长动听。
(3)金线吊葫芦
大庸阳戏最主要的特色就在于“金线吊葫芦”唱法。“金线吊葫芦”唱法也就是真假声结合唱法。但大庸阳戏的“金线吊葫芦”唱法又区别于一般的真假声唱法。据老一辈艺人介绍,“金线吊葫芦”唱法与张家界土家族山歌有关。土家族山歌音调高亢嘹亮,每一段山歌唱完之后,歌者习惯用小嗓打一声吆喝,并且这声吆喝需要打的悠扬婉转,表示向对歌的另一方发起“挑战”。老一辈艺人将其运用在大庸阳戏唱腔中,这也是大庸阳戏在全国各类剧种中独树一帜的风格,成为与其它阳戏区别的关键所在。“金线吊葫芦”用嗓又分为“夹咙”和“窄咙”两类。“夹咙”是真假嗓结合演唱,唱词部分用真嗓,拖腔用假嗓,音域可高达原音的两个大度,唱腔起伏跳跃较大,明亮而具有音韵的穿透力,适合生角、老旦演唱。“窄咙”即假嗓,俗称“小嗓子”。其特点是每句腔开头两字用真嗓,其余部分用假嗓演唱,唱腔多用高音区,适合旦角及小生演唱。“夹咙”假声又分为“急扬法”、“缓扬法”和“综合法”三种。“急扬法”是词句的尾部旋律急速上扬进入假声,多用于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

“缓扬法”是继唱词后,唱腔旋律先下行,后上扬进入假嗓,适于叙事或表现悲伤情绪。

“综合法”即在表现复杂情绪的大唱段中,把上述两种唱法混在一起使用,或上急下缓或上缓下急,这种真假嗓的巧妙结合,使得声腔宏亮,韵味无穷。

(4)呼吸技巧
在张家界许多优秀的艺人都有扎实的呼吸基本功。现在不论哪种唱法都对气息的用法非常讲究,对气息的控制与调节予以高度的重视,将气息视为一切歌唱的动力之源。在大庸阳戏的演唱中气息运用的正确与否占有重要的地位。气息运用的好,就能演唱出动听、完整的曲调。演唱时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正确地吸气。如何很好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气息,做到用气自如,气音结合呢?听起来容易,可要做到这一点,却有一定的难度。在吸气过程中,不能有多余的动作(如耸肩、提肩等)阻碍吸气的正常进行。演唱时,喉咙放松不使劲,气息控制自如,形成呼吸和歌唱的支点,这样既能使气息均匀的往外走的同时又保持了喉器的稳定,为唱拖腔时得到明亮、松弛、有穿透力的声音打下了基础。
在演唱大庸阳戏中仅仅只有丹田之气来支撑是不够的,还得轻松自如的控制和保持气息,掌握气音结合的气口。在大庸阳戏演唱中多运用慢呼、偷气、换气、断气、控气、吐气等技巧。慢呼就是在保持吸气的状态下,让呼吸肌肉群慢慢地、有控制地放松,是气息畅通无阻的呼出,呼出的气息均匀且有节制。在开唱之前必须先用鼻、口把气深深地吸足,用丹田之力运气,随着声腔和动作缓慢而均匀地吐送出来,所以气息就不会僵硬,演唱的曲调自然就会婉转动听。换气一般是在长句中,或是节奏比较慢的地方,当感觉一口气已经用完四分之三时就吸一口气进行换气,使丹田下增加气的储存。所谓偷气,就是在气息不够用时,不露痕迹的快速吸气填充气口,偷换气息。偷气一般出现在句中或是音阶较密、节奏较紧之处,在一拍之下,快速地且不动声色的在行腔中口型不变的情况下吸半口气,以补充气的不足,要给人一气呵成的音乐形象。换气、偷气都要轻、要快,忌重、忌慢。随着剧情的不断变化中还有声断气不断,气断声不断的气息用法,这是对气息的一种控制,这就是所谓的断气。断气在演唱时声音突然止住,能获得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为下一步的音乐突起做准备。这种状况出现以后,其后通常都是一个小高潮的到来,唱腔伴随着激烈的伴奏把观众引入情绪的高潮。控气,是对气息强弱的控制。在戏曲角色内心震惊、激动,但又不便于表达出来时,通过对气息的控制,极轻柔的唱出缠绵委婉的唱段。要求气息、气势、音量都要适度,这种弱声出来的艺术效果更易与观众产生内心的共鸣。这些呼吸的方法用在演唱中能更好的刻画人物的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
这些演唱技巧保存且流传在老一辈艺人中,大庸阳戏的演唱无论是润腔行腔,还是演唱处理都有其独特的风格韵味和民族魅力,我们需要认真地研究、学习、继承和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