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哑谜
祁剧是湖南省祁阳县的地方剧种,因为其剧本卷帙繁浩、声腔动听、表演技艺精湛,就广为流传。在省内的永州、邵阳、郴州各县,都演祁剧;此外,东边的汝城,北边的衡阳等地,也是祁剧的流行地区。传到省外,同样风流:在广西,是桂剧的前身;在广东,是广东汉剧的前身;在福建,是闽西汉剧的前身;在赣南十八县,也是祁剧的流行地区;此外,北至武昌的白沙洲,西至贵州东部,云南西南部,以及新疆的天山南北,都有过祁剧的风流倜傥。所以,梅兰芳先生说:“祁阳子弟满天下”。郭沫若先生说:“祁剧是全国名列第二的优秀剧。”由此可见,祁剧在全国曾经是颇有斤两的,京剧龙盘北国,祁剧虎踞江南,地位不轻。
然而,直至今日,却很少有人(包括部分专家)知道祁剧起源于何朝何代。这是为什么?原因有二:
(一)正史不载。在封建社会,演艺人员不像今天这样受到民众、政府的重视和尊敬,对优秀者还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评中、高级职称,与工程师、教授等平起平坐;还可以提干、入党、进人大当代表,进政府任要职,进政协参政议政,在社会上地位甚高;还可以著书立说、可以立传,扬名四海,流芳千秋。
在封建社会,演艺人员属于“下九流”,最受社会的瞧不起,朝廷规定,演艺人员不准参加科举考试,做官无门;不能名载正史,留名无文;族人以其为耻,族谱不收其名;清明节开祠堂门祭祖,大摆宴席,本族男丁,均可赴宴,从事演艺业的男丁,族人认为给祖宗丢了丑,不准进祠堂,没有宴饮的资格;更有甚者,名字前还不准冠本族姓氏,只好在科班中另取艺名或浑名,如唐玉秀叫筱玉梅,李荣富叫泥巴,陈忠勇叫拆脑壳;或以科班排辈取艺名,如“国”字科的国孝、国标,“浯”字科的浯德、浯洪等等。后世才慢慢可以用其姓氏。
由于正史不记其事,族谱不载其名,很多技艺精湛的艺人,虽然名重一时,也仅仅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一部戏剧史的核心,应该是名演员的事迹、技艺史。演员之名不存,其事焉附?其艺何传?其史何存?因此,很多有名气的剧种都找不到自己的根,溯不到自己的源,祁剧就是一例。
(二)文人不写。封建社会绝大部分文人的人生取向,是遵循儒家信条——学而优则仕。仕,就是做官。他们的吟诗作对,撰文应策,全都是为了科举应试、争取黄榜高中、谋求一官半职,以光宗耀祖、封妻荫子。谁有雅趣去为“下九流”的演艺人员记其事、述其艺、传其史呢?就是有那么几位性情中的文人,一时心血来潮,为演艺人员写下些只鳞片爪,只是好玩而已,不会付梓印刷,售之市井——作贱。当然,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有“例外”,因此,历史上竟然也有一些不循规蹈矩的文人,竟然撰写了一些记述演艺国内的人、事、艺,并且付梓出版,如徐渭《南词叙录》、何良俊《曲论》、王骥德《曲律》、杨恩寿《词余丛话》、崔令钦《教坊记》、段安节《乐府杂录》、王灼《碧鸡漫记》、燕南芝庵《唱论》等等。这些资料与中国五千年浩如烟海、多如牛毛的文献相比,只是沧海中的一滴、九牛中的一毛。就是这几滴水、几根毛中,除了清代杨恩寿的《坦园日记》,写了些在湖南郴州看祁剧的事儿、戏儿、人儿外,也没有涉及祁剧起源与发展的课题。也许或是祁阳、或是外地的文人,写过祁剧的起源问题,遗憾的是未曾流传下来,于是,这个问题就成了哑谜。哑谜虽然是雾一般朦胧、烟一般依稀,却颇有诱惑力,便引起不少人(包括笔者)都想来猜一猜。
二 猜谜
新中国成立后,戏剧艺术受到政府重视,艺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政府还派文化人到剧团去修改、创作剧本,撰写理论文章和寻根溯源、编撰祁剧历史,很多人为此付出过可贵的辛劳。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刘回春先生。他是祁阳人(后属祁东),文字功夫好,能编剧,会撰文,对祁剧的起源作过精心的研究,为祁剧事业做出过令人敬佩的贡献。
他研究认为,祁剧诞生于明代,至文化革命结束时,已有约500年历史。根据是明代著名戏剧家徐渭《南词叙录》中的一段很短的话:“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此书成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他认为,弋阳腔传入之时,就是祁剧的诞生之日,距今约500年。而且,由此引申开去,说第一个弋阳戏班是祁阳人邓球带回来的,因为邓球在弋阳当过县令,离任时有可能带回一个戏班,以娱晚年,他认为此人就是祁剧祖始:他还认为邓球不仅喜欢戏剧,还写了一部戏剧理论著作——《闲适剧谭》。刘回春先生此论一出,在祁剧界影响甚大,直到今天,还有一些群众和领导认为正确,2004年底还开了“祁剧诞生500年”的庆典大会,视为定论猜,错了,完全彻底猜错了。理由有三:
(一)邓球不是喜欢戏曲的人。他是祁阳县七里桥牌楼湾人,著名的理学家,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邓球是一位理学大师、教育家,他辞官回乡以后,耗巨资建文昌塔、文昌书院,培植家乡学子;又建望江楼,藏书万余册,供士人借阅;自己则坐在海水湾悬崖上一个3-4平方米的小石洞内读《易》悟道,著书立说,所以著述等身。是否也喜欢戏曲?无记载,亦无传说。
(二)邓球没有养过戏班。刘回春先生说,邓球在弋阳腔发源地的弋阳县当过县令,离任回家,可能会带个弋阳戏班,以娱晚年,从而使祁剧诞生——猜错了。上面说过,邓球对戏剧没有兴趣;假设有兴趣,也没有带戏班回乡的条件。
邓球中进士的次年,任宜兴县令,一年后母亲去世,回家奔丧、守制,这次不可能带戏班回乡奔丧吧;三年后守制期满任弋阳县令,不久迁升南京——留守京城的吏部侍郎,他这个小小的侍郎——办事员,更不可能带个弋阳戏班进南京上任吧;再后来,调到贵州铜仁任知府,不可能从弋阳带个戏班、穿红著绿、千里迢迢去赴任吧;在铜仁做了两三个月知府,因为与当地背景甚大的某官员不睦,怒而挂印归家,这回更不可能带个戏班千里迢迢回到家乡来吧。更主要的是,既没有《族谱》、《县志》和其他任何史书、笔记的记载,又无民间的口头传闻印证,唯一的道理就因为邓球在弋阳当过知县,沾上了“弋阳”二字而已,其结论是由此生发开去的空想、臆想、猜想。
(三)邓球不是有《闲适剧谭》的“戏剧理论”吗?又猜错了。这是错在《永州府志》上。《府志》上刻了这个书名,嘉庆、同治《祁阳县志》照抄《府志》,也错了。民国时李馥编撰《祁阳县志》时根据《省志》更正了,不是《剧谭》,而是《剩谭》。何谓“剩谭”?夜是日之剩,雨是晴之剩,冬是年之剩。邓球是利用夜、雨、冬的空闲时间,写下这部书稿,所以叫《闲适剩谭》。此书谭(谈)了些什么呢?李馥注曰:
《闲适剩谭》邓球著。《省志》云:杂论象理:有元山、亨山、利山、贞山、起元山,凡五卷。
这是一部典型的诠释元、亨、利、贞的《易经》研究著作,与祁剧风牛马不相及。
笔者将以上意见写成《祁剧史中的一桩错案》,同时在《潇湘剧坛》、《湖南戏剧》上发表了。刘回春先生读后曾对笔者说:“你那篇文章写得很好”。论据不存在,论点便不能成立,他否认了自己“祁剧诞生500年”的论断,很爽快、很大气地改弦易辙,另辟蹊径去溯祁剧之源。后来,他在《祁剧目连戏的兴起年代与艺术形态考》中提到了刘守鹤撰写的《祁阳剧》一文中的观点:祁剧起源于北宋,离今天已有近千年历史。这是一个闪亮的论断。可惜他还未展开深入、细致、广泛的探讨,便驾鹤西归,被他自己都反对的“祁剧诞生500年”的观点,仍然在广大读者的头脑中先入为主地根深蒂固,知道他新论断的人甚微。
2003年祁阳县准备举办“祁阳诞生500年庆典”,县领导要本文笔者写一部《中国祁剧》。笔者同意写,但不同意500年的论断,因为提出这一论断的刘回春先生本人都放弃了这个提法。我要按照刘守鹤的观点写:祁阳剧“起于唐朝,盛于宋朝”。县领导很开明,说:“可以。学术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笔者还提出去采访祁剧流行的各省,寻找祁剧的源和流。他也同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