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辰河高腔《目连戏》的演出内容与形态(二)

熊晓辉

  二、辰河高腔《目连戏》的演出内容与形态

  辰河高腔《目连戏》是以目连救母为题材的剧目总称,戏曲除了目连救母的故事恒古不变外,经过长期的演出实践,内容与形式都有所改变。在现存的辰河高腔《目连戏》中,演出内容与形式呈现出了鲜明的世俗化倾向,其演出形态也都具有仪式化的特点。

  (一)故事内容

  辰河高腔《目连戏》现有剧本有的是明清时期艺人手抄下来的传统、固定剧本,有的是解放后根据老艺人回忆记录整理下来的整理本,在长期演出过程中,《目连戏》即为封建统治者所提倡,又与当地民俗相适应,它在沅水流域找到了适宜生长的土壤。辰河高腔《目连戏》有48本,是根据明代郑之珍整理佛教故事后而改编的戏剧艺术结晶,剧目有《前目连》、《梁传》、《金牌》、《南游》、《西游》、《封神》、《目连传》等全部或部分。比如《目连救母》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傅相斋僧斋道,施舍于穷人,去世后升天;傅相妻子刘氏青提杀狗开荤,欺僧逐道,作恶而被打入地狱;傅相之子傅罗卜(目连)出家得道,终生行孝,寻遍阴曹十殿,救出母亲。”对于传统的《目连戏》,剧情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在形式上还是有些区别。从内容上看,《目连戏》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辰河高腔《目连戏》中的《封神》剧目,有九本,共96场,在每一本开始前都有标题列出,用以概括剧情,下面具体把《封神》、《前目连》剧目的场次出目列出,以示剧情的演出内容:

  《封神》

  开台:一、锁拿寒林 二、天官赐福

  第一本、女娲降香:一.临殿 二.降香 三.女娲招妖 四.挂帆 五.进贡生非 六.送礼 七.索妃 八.题诗反商 九.接旨伐苏 十.侯虎起兵 十一.闻报计议 十二.马踏冀州

  第二本、苏护进女:一.修书颁弟 二.郑伦押粮 三.姬昌修 四.宜生说和 五.苏护进女 六.狐狸自叹 七.落驿变身 八.封官赐爵

  第三本、文王吐子:一.吞饼 二.计议 三.贿赂 四.巧奏 五.出狱 六.封官 七.遣归 八.出关 九.落店 十.长亭接驾

  第四本、打楼逼反:一.现形 二.献裘 三.装病 四.三宣 五.剖心 六.贾氏别府 七.贾氏坠楼 八.逼反飞虎

  第五本、火灵圣母:一.发兵 二.差将 三.会阵 四.受戮 五.闻报 六.对峙 七.围杀 八.被擒 九.圣母下山 十.开关纳降 十一.练兵 十二.叫阵 十三.火烧鸿锦 十四.姜商接书 十五.庆功进关

  第六本、黑虎台:一.四将发兵 二.对阵 三.搬请道友 四.邓忠上山 五.收伏黑虎 六.道友叙事 七.公明上阵 八.燃灯相助 九.陆压上路 十.二星归位 十一.陆压献计 十二.黑虎归位

  第七本、绝龙岭:一.姜商发兵 二.四将点兵 三.子牙会闻仲 四.门人议事 五.杨戬盗旗 六.盗旗会阵 七.杨戬烧粮 八.绝龙岭 九.阴回朝 十.午门见君

  第八本、五岳图:一.张奎兴兵 二.斩五岳 三.张奎兵败 四.兰英出战 五.婵玉出兵 六.夫妻定计 七.杨任巡哨 八.姜商闻报 九.行孙斗张奎 十.行孙颁师 十一.行孙丧命 十二.黄河擒奎

  第九本、火烧鹿台:一.大会孟津 二.攻打朝歌 三.三妖劫营 四.女娲擒妖 五.审问三妖 六.法场斩妖 七.火焚摘星楼

  《封神》是辰河高腔《目连戏》的重要剧目,属于祭神的仪式剧。如在《开台》中,太白金星传旨,命巡台五鬼锁拿不正之鬼。这种开台的仪式本来就是宗教活动的重要仪式,只不过《目连戏》就是把宗教仪式戏剧化,使虔诚的宗教祭祀和戏曲神事活动贯穿于演出的全过程。正因为《目连戏》宣传这些善恶鬼神和“因果轮回”的宿命论,其恰好为与世隔绝、封建迷信的群众所接受。如《前目连》,有八本,共56场,演出内容场次如下:

  《前目连》

  第一本:一.夫妻玩赏 二.收租收债 三.城皇登台 四.枭煞叹世 五.游园生子 六.报喜焚香 七.庆贺取名 八.堂前训子 九.弟兄攻读 十.姊妹唱调 十一.赌博 十二.讨债责子

  第二本:一.弟兄游春 二.雷诛二子 三.摆宴劝兄 四.玉皇登台 五.三星叹世 六.游园生子 七.庆贺摆酒 

  第三本:一.接文上任 二.大堂分别 三.衙役接官 四.县役升堂 五.别家 六.孙炳游春 七.长亭调情 八.周其回家 九.公堂伸冤 十.贿赂公差 十一.受贿反案 十二.见神诉冤

  第四本:一.奏帝接表 二.森罗登殿 三.游园得病 四.请医问病 五.僧道荐父

  第五本:一.雇请夫工 二.弟兄分别 三.施银埋尸 四.回家见叔 五.超度荐亡

  第六本:一.夫妻商议 二.按院过街 三.押解上路 四.金毛发兵 五.闻报对阵 六.傅林上路 七.祖师托梦

  第七本:一.扫堂念经 二.飞身擒贼 三.白马伏金 四.杭州受戒 五.桂枝思凡

  第八本:一.桂枝变螺 二.饮水拾螺 三.刺螺吵闹 四.埋螺生子 五.报信庆贺 六.大送鸡米

  (二)目连戏中的人物与角色

  辰河高腔《目连戏》至今还有200多个剧目,其中保留了许多明清传奇剧本。因为人物形象塑造恰当和角色扮演生动,这些剧目百看不厌,百听不烦,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辰河高腔《目连戏》有四大本看家戏(《黄金印》、《大红袍》、《一品忠》、《琵琶记》),还有《开天榜》、《古玉杯》、《坐衙嘲笑》、《三闯·挡夏》、《装疯·跳锅》等。在剧目中,人物与角色的形象尽管有不少帝王将相,但也有大量的民间故事及凡人小事。

  1.传奇故事类。

  (1)英雄传奇。这类剧表现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和赞美。在当地,自古以来的英雄传奇故事就源远流长,如《三国》中的关羽、张飞,《岳传》中的岳飞,《三请樊梨花》中的樊梨花等,一个个忠勇卫国的人物形象,早就在人们中间流传,这些生动的故事与戏曲角色的扮演已经深入人心,脍炙人口。如《单刀会》中的关羽被人们描绘成神仙般的英雄,卧蚕眉,其所唱曲牌《端正好》豪放有力、悲愤怆凉。张飞出场时则在额头上特意画一个桃子,象征着刘、关、张“桃园结义”,也表明张飞重义气的性格。如《三请樊梨花》中的樊梨花,是人们塑造一系列女英雄形象的代表,在剧中,这些女英雄能文能武,文能深明大义,比男性更明事理;武能娴熟兵法,武艺超群,能征善战。

  (2)民间故事。辰河高腔《目连救母》就叙述了惩恶扬善的故事。在《目连救母》中,有傅相、傅罗卜、刘氏、刘贾等人物,他们就像生活在现实中。比如戏中的刘氏青提原是吃斋行善的贤妻良母,后经不住旁人怂恿做尽恶事,因此被打入阴司,直到儿子罗卜替母超度才重返人身并合家登仙。在剧中,辰河戏角色与行当有时交叉错位。因为刘氏这个人物前后反差很大,仅用旦行表演不能准确地体现人物变化。辰河高腔就这样表演:“大开五荤”后,刘氏虽为青衣所扮,却在肩背上加披男式员外帔,道白由原来的小嗓改为大本嗓,发怒时甚至沿用净行的花脸腔,戏中行当的交叉错位,成了辰河高腔的特色。表演过程中,《目连救母》中的人物为了再现真实,演员与观众进行大规模互动。在《刘氏出嫁》一折中,戏班已在戏场外物色一户人家当作刘府,傅家迎亲时,演员纷纷走下戏台,同鼓乐手一路吹打前往“刘府”迎取,观众随着迎亲队伍上街,或站在街边观看。“刘府”也要上演嫁女戏,拦门、哭嫁等习俗应真实再现。与其它地方传统《目连戏》相同的是,辰河高腔《目连救母》采用了明郑之珍的《劝善记》的主要情节,但辰河高腔《目连戏》经过发展以后,共传出48本,每本可以演唱十至十二小时。过去《目连救母》演出时间每天或从早上演到黄昏,或从午饭后演到深夜,远远超过郑之珍《劝善记》的篇幅。

  在辰河高腔《目连戏》中,有一折《庞员外埋金》戏,讲述的就是发生在民间活生生的故事。在《庞员外埋金》戏中,有庞员外、员外妻子、罗和儿、酒鬼、色鬼、赌鬼等人物。其中有一情节是庞员外指使妻子给罗和儿一锭银子,叫罗和儿自寻生路,因为罗和儿不做事,整天打瞌睡。罗和儿上场,手拿着木偶唱《白兔记》中的《磨房会》旦角唱段。他拿了银子回家,晚上梦见酒鬼拉他喝酒,色鬼与他调情,赌鬼要他赌博,气鬼找他拼命,整晚睡不着觉。第二天,罗和儿把银子退还给了庞员外。庞员外心想自己家财万贯、金银若干,担心后来子孙消受不起。不免在山中埋些金银,看后来子孙何人行善,能够得手。因而叫家院埋几箱金银于深山,不料被樵夫张三、李四窥见,张三、李四二人商量挖银子。张山回家取锄头,并帮李四带饭,张山在饭菜中下了毒。李四吃饭时叫张三先挖,却乘机将张三打死,但自己也毒发身亡。剩下的饭菜被飞来的一只鸟啄食,也被毒死。庞员外知道后,感叹“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将全部财产沉于东海,被财神收去,送与积善之家。

  (3)帝王将相。《目连全传》中的《梁传》,演的是有关梁武帝的故事。梁武帝(名肖衍)是南朝梁国的开国皇帝,曾任齐国的雍州刺史,后来趁乱起兵,中兴元年(501年)进攻建康(今南京),杀了齐国国君而自立。他在位时纵容官僚贪污聚财,实施酷刑。梁武帝尊儒崇佛,多次舍身同泰寺。后来侯景叛乱,梁武帝困饿而死。在辰河高腔《梁传》中,把梁武帝描绘成西天的阿罗汉,因戏弄仙姬而被贬下凡。在难期已满时,大佛如来命志公、志保二僧人度他归天。《梁传》中叙述了叛臣侯景奏禀梁武帝,新造了一座台城,正好适合参禅打坐,其引诱梁武帝去台城,后断粮。死前,志公、志保告知他已脱凡胎,快登仙界,金童玉女就将他迎上天。辰河高腔《目连戏》中,剧情也充分说明了梁武帝与傅相家的关系,傅相是一位善士,西天高僧为建波罗堂需金十万,要傅相助金一万和梁武帝助金九万,梁武帝封傅相为孝义大夫,命他解金去西天。因此,辰河高腔《目连戏》中的傅相和梁武帝是在崇佛行为中结缘的,突出了佛教意识,褒扬了梁武帝。在《目连全传》中有关帝王将相的人物还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北阴大帝、赵公元帅、城隍、阴曹阎王、关圣大帝等等。

来源:《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学术经纬》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