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戏曲音乐创作的三大发展阶段(二)

刘正维

  二、广大群众业余性创作阶段

  (一)16世纪中西音乐的两大裂变

  欧洲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正是我国明代(1368~1644);鼎盛时期的16世纪,更是明代思想文化以及整个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从音乐方面说,16世纪我国和欧洲同时发生了一场彼此近似的两大裂变:

  1.在我国,打破了好多世纪以来士大夫文人音乐主宰的历史局面,进入到民间音乐(郑卫之音、俗乐,包括民歌、唱情曲艺、民间戏曲)空前兴盛的时代,并且在戏曲音乐中开始了一场扩日持久的“花雅之争”。在欧洲则是世俗音乐逐渐上升到主宰地位,从而打破了好多世纪宗教音乐一统的历史局面。

  2.我国的戏曲音乐从以歌唱性、抒情性见长的组曲性质的曲牌联缀体,演变到戏剧性见长的变奏曲性质的板式变化体,并从此进入梆子腔、皮黄腔等充满戏剧性变化的音乐发展时代,直到20世纪70年代现代京剧音乐的空前鼎盛。欧洲则从歌唱性、抒情性见长的组曲发展到戏剧性见长的变奏曲、双主题变奏曲,并由此而发展到富于戏剧性变化的奏鸣曲式与奏鸣套曲(交响乐)的发展时期。

  以上两方面的重大变革,改变了中西方在音乐性质、音乐理念、音乐表现性能、作曲方式方法与作曲技巧、音乐结构、音乐受众以及音乐的社会功能的发展航程,就像两匹脱缰的骏马分别奔腾于华夏与欧洲的原野,装点了中西音乐的辉煌。

  (二)中国文艺复兴时期催生了群众性业余音乐创作迅猛发展

  上述两方面的“裂变”都体现了世俗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核,这正是文艺复兴在音乐发展方面的主要表现。西方如此,中国亦如此。16世纪除群众性集体创作的民间歌曲、曲艺音乐的大发展之外,还有戏曲音乐的“飞跃”!

  1.梆子腔横空出世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朱明慧在河南濮阳和滑县等地调查大平调(即大梆戏,属板式变化体的梆子腔)时,得知《滑县重修明福寺碑记》副碑载:“明弘治十一年(1498)”“敬献大梆戏、大弦戏各一台”。《中国音乐词典》(续编)“大平调”词条则说:大平调在“明弘治十一年(1498),迄清顺治己亥年(1659),至民国五年(1916),在河南的碑记中均有记载”。即15世纪我国就已经形成了来自民间、通俗易懂、富于戏剧性变化、具有布衣属性的板式变化体(即变奏曲性质)的戏曲音乐。从今天的大梆戏音乐看,与豫剧具有非常近似的风格特色。

  张庚、郭汉城先生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下卷第176页说:“陆次云《圆圆传》中有一段记载,说李自成不耐听昆曲,而命群姬唱西调”。《通史》说此西调即秦腔。这完全符合出身民间的李自成的审美爱好。证实明代后期已经有了秦腔。刘廷献(1648~1695)的《广阳杂志》载“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说明清初已有“秦优新声”。无锡梁溪人顾彩在《容美纪游》中也说:他在清康熙年间游到今鄂西南大山丛中的“容美”土司(今湖北鹤峰一带)时,土司招待他看戏。《纪游》说:“康熙四十二年(1703)三月十二日会饮于行署小阁”。当场唱戏,“女优皆十七八好女郎,声色皆佳。初学吴腔,略带楚调。男优皆秦腔,反可听所谓梆子腔是也。”1703年秦腔就已传到了鄂西南交通极为闭塞的土司管辖的大山丛中。

  2.皮黄腔应运而生

  明人袁小修在《游居柿录·袁小修日记》283页写道“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乙卯润八月廿六日”前夜,在湖北沙市与“诸王孙”看戏,“时优伶二部间作,一为吴歈,一为楚调。吴演《幽闺》,楚演《金钗》。予笑曰:此天所以限吴楚也。”袁氏1615年在湖北沙市观看了吴歈与楚调两种戏曲声腔演出的剧目。“吴”在长江下游,“吴歈”是指昆曲,演出的《幽闺》即《拜月记》。“楚”乃湖北“楚调”应该指的是湖北的戏曲音乐。但有人说不是湖北的音乐而是青阳(高腔)。可是袁小修的哥哥袁宏道,在万历二十五年(1599)给他的一封信中鄙视沙市当时唱的青阳高腔说:“歌儿皆青阳过江,字眼既讹,音复干硬。”表明他们兄弟都是懂得青阳高腔的。既然1599年已讨论过青阳高腔,就不会在16年后的1615年将青阳高腔改名“楚调”。所以,此“楚调”只能是青阳高腔之外的一种具有“楚”地属性的湖北戏曲声腔。查当时湖北并没有别的戏曲声腔,只有汉剧皮黄腔原来既称楚调,也叫汉调;所演《金钗》,据汉剧艺术家刘小中老先生说,则是汉剧的传统剧目《碧明镜》,行当齐全,唱西皮二黄腔。另外,明末清初江苏太仓吴伟业(1609~1672)在康熙元年(1662)《致冒襄书》中也说“方今大江南北风流儒雅,选新声而歌楚调。”就像说“秦优新声”一样,吴氏将“楚调”也说成是“新声”,说明这两种戏曲声腔都是面世不久的戏曲声腔。这些记载说明,湖北当时确实已经有了一种除高腔、昆曲、梆子腔以外的戏曲声腔,名曰“楚调”——皮黄腔。

  3.花鼓戏初显端倪

  明代高攀龙(嘉靖四十一年到天启六年,即1562~1626)在他的《高子文集》的“高子宪约”六卷57页中曾写道:“花鼓淫戏诲淫实甚,尤为民俗大害,务须密防查拿,立即严惩,庶风俗可端,人心可正。”请看,明代就有了花鼓戏,不过一开始就被包围在严惩的打杀声中。

  可是,中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相反的前途:西方成功了,整个社会大踏步地发展,其音乐也产生了世界性影响。我国自1644年后,文艺复兴夭折了,整个社会进入到一天天倒退、落后的267年的漫长岁月,进入到停滞或艰难延续的历史年代!明代的276年兴起了高腔、昆曲、梆子、皮黄四种戏曲声腔和花鼓戏,而接着的大体相同长度的267中,再也没有产生新的音乐门类或戏曲声腔!

来源:《中国戏曲学院学报》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