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市场如何更丰富
这种以娱乐性为主的“小话剧”,无论在戏剧的产量还是在影响上,都占据了这些年小剧场话剧的主流,而且这些年继续扩大再生产——其标志就是2010年戏逍堂与雷子乐都在北京的黄金地段有了自己的剧场。但在我的印象中,2007年之后,越来越多更为异质性的作品,开始出现在同一个戏剧市场中。这其中比较早的,还是孟京辉。
孟京辉开始着力重建新的小剧场市场,也许是缘于2006年有些自说自话的《镜花水月》在戏剧市场的失败。孟京辉似乎逐渐意识到不能丢弃小剧场的阵地,开始较为有意识地开创小剧场市场的新局面。当然,更为重要的,有了两位青年演员的加入,给了孟京辉的小剧场戏剧作品更具时代感的表达。
这部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由孟京辉导演与两位演员陈明昊和刘晓晔集体创作的作品《两只狗的生活意见》。这部作品自2007年5月首演起就在东方先锋剧场演出近四十场,随后,剧组在上海演出了近30场;随后又返回北京,在2007年12月31日完成了当年的第100场演出。这大半年之内完成的100场演出,可以说是对过分简单娱乐化的“小话剧”的绝地反击。
相比起《恋爱的犀牛》,《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的确是十年后的作品——年轻的演员为这部作品带来了全新的戏剧表达。《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以“两只乡下狗在城市流浪”的基本构型,赋予了这部作品一个开放的结构,给了演员即兴创作最开阔的空间。由陈明吴与刘晓晔主演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揭开了光怪陆离的城市生活表象下的疮疤。无论是城市人因为物质过于丰裕而过着的变形生活、各类如火如茶的“选秀”活动的荒诞不经,还是密布在社会诸多层面的不安与躁动……得益于“两只狗”对人类社会的观察视角——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两位主要演员在集体创作中寻找到的丰富的表现手段。在这部戏里,每一段落的戏仿、嘲弄,都有着丰满的血肉,直截了当、毫不留情地扒下那些社会名流的遮羞布。而就在这“两只狗”尽情展现他们视角中的社会图景、在肆无忌惮地向社会“不良”开火之际,另外一个脉络在这其中悄悄滋生出来:它表达的是我们自身处于这“不良”社会的内心冲突以及没有答案的困惑。陈明昊与刘晓晔在这部作品中的表演,夸张、怪诞,但同时却亲切、自然,充满了随机应变的灵动;同时,这又是一部非常诚恳的作品:对社会的愤怒表达,不是我们习惯了的“撒娇”姿态——把所有的脏水与抱怨都泼给社会,自己却不负任何责任——而是与对自身的反诘相辅相成。
在2007年之后,随着孟京辉担任了蜂巢剧场的艺术总监,他的创作团队以蜂巢剧场为阵地,陆续推出了《爱比死更冷酷》、《空中花园谋杀案》、《蝴蝶变形记》等小剧场作品。当然,在这之后,除了孟京辉这样的“大牌”戏剧导演在小剧场领域创造了新局面之外,还有一些小型的戏剧团体,也在“小话剧”之外,开创了戏剧风格相对多元的局面。
这其中较为有规模的团体有哲腾戏剧工作室以及饶晓志的春天戏剧工作室。哲腾推出的《达人未爱狂想曲》、《收信快乐》、《未完待续》、《我的祖宗十八代》等,都是各具特色的戏剧表达。《达人未爱畅想曲》以形体表达为基础,伤感中透露着温暖;《收信快乐》是一部由30多封情书结构起来的作品;《未完待续》则呈现出更年轻的姿态与更活泼的戏剧话语。饶晓志的春天戏剧工作室从《将爱》到《你好,打劫》,越来越侧重戏剧舞台上整饬的结构效果。随着这些作品登上舞台的,还有一批更年轻的戏剧创作者,比如黄盈、赵淼等人。
从2010年起,另外一位著名的戏剧导演田沁鑫也开始将目光集中在小剧场戏剧上。田沁鑫的小剧场戏剧作品并不多。2010年,她将自己的大剧场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完全改版,只保留了张爱玲作品中的故事架构,在这个架构里充塞着当代人的情感生活。2011年,她又将一部电影《夜店之天生绝配》改编成小剧场话剧。《夜店》的舞台是个热闹的舞台,你甚至可以说它热闹到有些癫狂;《夜店》又是一个有些忧伤的舞台,那些热闹的表象,却总让人在观看的过程中,心底泛起苦涩的滋味——也许,正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充满悖论的世界,因而,这是一部用充满悖论的方式,演绎着一些悖论问题的舞台剧。
2011年底,田沁鑫的戏剧工作室还要推出以朱德庸的漫画改编的小剧场同名话剧《我们都有病》;2011年,孟京辉的两部小剧场新作《希特勒的肚子》和《蝴蝶变形记》也在强势演出。或许我们有理由相信,小剧场的舞台,能量仍然是巨大的。在经历过挫折、过分娱乐化之后,也许仍然会带给我们对于实验戏剧的美好记忆。
小剧场戏剧与文化市场
本世纪以来的小剧场戏剧,无疑是文化市场中一支虽然弱小但却鲜活的力量。小剧场让戏剧在文化市场中,呈现了其生动的一面,也让文化市场更为丰富和饱满。的确,小剧场在文化市场中,所占的比重并不算大:比起动辄上亿票房的电影产业,比起几百万投资的商业戏剧来说,小剧场无论在投资规模、市场份额及影响力上,都显得非常之小。虽然很“小”,小剧场戏剧却是鲜活的。在最近这十来年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有着低迷,也有着庸俗化的倾向,但总的来说,小剧场戏剧一直是扎根于青年人的艺术表达。当小剧场戏剧在娱乐文化的主导下,呈现出闹剧的面貌之时,总还有更生动的力量颠覆、改造着它太过娱乐性的面貌。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小剧场戏剧一直是以自下而上的形态,塑造着戏剧市场的独特面貌,也较为敏锐地反映着这个社会中年轻人的思想感情。小剧场虽然说不上是文化市场中分量很重的因子,但正是以其鲜活和敏感,吸引着人们热情的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