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描绘布袋戏“围布作房,支以一木,以五指运三寸傀儡,金鼓喧阗……”此乃清代布袋戏的相关记载。如今,我国很多地区依然传承着布袋戏艺术。不过,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部分布袋戏因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而逐渐销声匿迹;另有部分布袋戏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改变了原本的艺术形态;能够保持原始艺术形态的布袋戏流派已经不多,有的散落于民间无人知晓,有的则被社会的发展所淘汰。邵阳布袋戏就是经历数百年传承之后,如今依然能够保持着布袋戏原始艺术形态的流派之一。邵阳布袋戏是传承于湖南省民间的戏曲艺术,它能够在民间繁衍和发展数百年,并能传承至今,与其自身的价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结合邵阳布袋戏的风格特色,本文仅就与邵阳布袋戏风格特色相对应的戏台设计、构造和搭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邵阳布袋戏的戏台设计
邵阳布袋戏属于民间表演艺术,整个戏班子仅由表演者一人组成,因此,也有“一人班”之称。一个人能够完成整台戏的表演,未免会让人产生种种遐想:表演者是怎么完成整台戏的演出的呢?一个人又如何搭建戏台?如何能够同时完成剧中人物演唱和多样乐器伴奏?等等。邵阳布袋戏的整台戏表演确实只有一个演员,并且这个演员不但要负责整个戏台道具的搬运、搭建工作,而且要一个人完成剧中人物演唱、表演、念白、伴奏等全部工作。也就是由于这些复杂和繁琐的工作要由表演者一个人完成,所以表演者在演出之前已经做好了整个戏台搬运和搭建的前期工作——即对布袋戏的戏台进行合理的设计。如何对布袋戏戏台进行设计才能既省时又省工呢?我国布袋戏艺人则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设计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戏台,这种戏台不仅表现出了邵阳布袋戏艺人的聪明才智,还体现出了邵阳布袋戏特有的艺术风格。
首先,布袋戏的戏台考虑到了“搬运”之首要因素。对于传统戏剧团而言,戏台的搭建和道具等搬运属于很繁重的工作,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完成的,有时还会烦劳“写戏”的主家帮忙搭建戏台。由于邵阳布袋戏的全部演员仅有一人,不可能搭建像传统戏那样大的戏台,也不会像传统戏那样携带那么多、那么重的道具。又由于邵阳布袋戏的戏台上的演员并非真人,而是由木头做成的木偶演员,戏台上的表演也是由布袋戏艺人操纵着木偶进行的表演。因此,邵阳布袋戏的戏台在设计时必须要考虑这些实际的问题。戏台太大不易搬运,这是很现实的重要问题;再者,太大的戏台也不宜进行木偶的操纵,因为太大的戏台会把木偶和表演者同时暴露在观众眼前,因此也就失去了布袋戏的隐密性。而克服“搬运”问题的重要突破点则在于戏台要“轻”,并能方便地“带走”。邵阳布袋戏艺人也就因此设计出了现有的这种可折叠、可拆卸、比较轻便的戏台。这种模式的戏台可以将整个戏台在短时间内拆卸下来,也可以在短时间内组合起来。拆卸下来的戏台既可方便地折叠起来,亦可方便地将戏台展开。折叠后的戏台可直接挂在扁担上,轻松挑起,易于搬运。这样的戏台设计不仅解决了布袋戏搬运的首要问题,同时也形成了布袋戏的一个重要的风格特色。
其次,布袋戏戏台的设计考虑到了“表演者一人操作整戏台”这一重要因素。“表演者一人操作整台戏”是我国布袋戏区别于其他戏曲的主要特征。传统的戏曲演出均由众多演员配合表演来完成,这些相互配合的演员各有各的行当,也各有各的表演和唱腔,无论是生、旦、净、末、丑哪一种行当,都是一个拥有独特演技和独立思维的活生生的真人演员,他们的表演和唱腔会根据剧中的安排相继独立进行,演出过程中除了受到剧本剧情的制约外,不受任何人操纵。而邵阳布袋戏则不然,邵阳布袋戏的整台戏所需的演员均由木偶组成。虽然这些木偶也是生、旦、净、末、丑各有各的行当,在剧中各有各的角色,但这些木偶并非活生生的人,它们只是没有思维、不会发声的木偶,这些木偶在表演过程中所做出的任何表演,所发出的任何一句唱腔,均由布袋戏艺人一人所为,包括乐器伴奏也是由布袋戏艺人一人操控。既然整台演出所有的表演、唱腔和伴奏均由布袋戏艺人一人为之,那么布袋戏艺人定会考虑如何能够便于自己操作和表演。
布袋戏的乐器摆放和布置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布袋戏艺人对整个演出的操作。由于布袋戏艺人在进行表演时,既要耍木偶,又要唱和白,还要同时敲打锣、鼓、镲进行伴奏,有的表演者还要吹或奏其他乐器进行伴奏,并且耍木偶时还会因剧中人物的变换(上、下场)而随时准备着更换木偶,这一切都是关系着演出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这些表演环节都是在戏台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假如上述的这些环节有一处没有考虑到位,就会直接影响演出的效果,造成演出不成功。邵阳布袋戏艺人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摸索,设计出了今天这种沿用数百年的邵阳布袋戏的戏台。邵阳布袋戏的戏台内部设计了大锣、镲的摆放位置和敲锣、击镲的相应机关,在最方便布袋戏艺人敲击的地方放置了小锣和小鼓,布袋戏艺人表演时所坐的位置和表演空间,以及木偶的存放位置和小道具、其它乐器(如:笛子或二胡等)的存放空间。这种精心的设计方便了布袋戏艺人在演出时及时更换木偶,也方便了取放道具和更换乐器。这种巧妙和精心的设计凝结了邵阳布袋戏艺人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它不仅是一种智慧的象征,也使邵阳布袋戏艺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特色。
最后,邵阳布袋戏的戏台设计还考虑到了“保持演出的神秘感”和“舞美”。邵阳布袋戏是一个民间艺术,是一种可在街头巷尾、田间渡口随时均可支起戏台表演的民间艺术。这种戏曲的演出任何人都可以观看,整个戏台完全暴露在观众的面前,假如不设计一点保密措施,那么布袋戏艺人在后台的所有操作就会暴露在外。假如这种艺术的表演技法和技巧都表露在外的情况下,围观的群众都知道了是怎么回事,就不会对布袋戏的表演感到稀奇,这就会直接影响邵阳布袋戏的发展和生存。因此,“保持演出的神秘感”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邵阳布袋戏是一种随唱随走的民间小戏,没有传统戏曲演出时那样的舞台搭建,如何才能使布袋戏艺人在后台的操作不被暴露在外呢?经过布袋戏艺人的摸索,想出了用布单围住戏台来阻隔观众的视线,密封的戏台外围布单使观众看不到戏台内部的布袋戏艺人,只能从戏台的正面观看木偶的表演和演唱。因此,保持了邵阳布袋戏演出的神秘感。
邵阳布袋戏虽然是一种对演出场地要求标准不高的民间艺术,但它毕竟是一门蕴涵着一定地域的民间文化、且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艺术不仅要求表演完美,而且要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正因为艺术是表演者的表演技巧与审美的紧密结合和完美统一,所以在邵阳布袋戏的戏台设计方面才体现出了独有的“舞美”因素。邵阳布袋戏的戏台设计遵循了戏台整体美的审美原则,既照顾了观众的审美观,也充分表现出了邵阳布袋戏的戏台风格特色,这使布袋戏的风格和特色与审美达成了完美地融合,体现出邵阳布袋戏戏台的整体美之效果。搭建好的邵阳布袋戏的戏台浑然一体,看不出任何拼拼凑凑的感觉,看上去就是一个小巧的、浓缩了的真正戏台。这个完整的戏台使人们无法从后面和两侧看到戏台内部的布袋戏艺人,观众只能在戏台的前面(正面)观看木偶的表演和装扮华丽的戏台。邵阳布袋戏的戏台采用了“屋顶”式戏棚的设计,多种颜色的彩穗吊着戏棚周围,戏台内的幕布和进出场的幕布也是由五颜六色的彩穗进行布置,形成邵阳布袋戏独有的戏台风格。另外,由邵阳印花蓝布单做成的戏台围布和戏台布置,使邵阳布袋戏的整个戏台别具特色。
二、邵阳布袋戏的戏台构造
邵阳布袋戏的戏台是依据邵阳布袋戏的艺术特点和演出的需要,专门定制而成的。组建戏台的所有道具,都有其特殊的用途和特有的形态,其构造也比较复杂,并非布袋戏艺人自行可以制作的,必须由专业的木匠完成。布袋戏艺人必须配合木匠,将各种道具的用途、功能,以及哪里需要布设何种机关,哪里需要开凿打孔等等告诉木匠,由木匠制作方能完成。
由于邵阳布袋戏属于“游走型”演出性质的民间艺术,所以布袋戏艺人要随身携带戏台的道具,从而也使邵阳布袋戏的戏台具有了可折叠、可拆卸、可移动等属性。组成邵阳布袋戏戏台的道具主要有专用长板凳、扁担、折叠式戏台等。邵阳布袋戏中所用的长板凳属于组建戏台的主要道具,它在戏台的组建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扁担除了要承担日常移动戏台的艰巨任务之外,还要在演出时支撑着戏台的整个重量,因此,对扁担木料的选择尤其重要,扁担木料要挑选既有一定韧性,又比较坚挺、结实的木质。布袋戏的折叠戏台所用的木料也要选择木质较硬、较轻、不易变形的木料。戏台顶棚所用布料为一般的带花布料,但戏台出入场的幕布则选择红绸面料,戏台的外围布料要选择邵阳本地的蓝色印花布。
邵阳布袋戏的扁担呈扁形,扁担的长约有1.6米,宽大约5.5厘米,厚度约有2.5厘米。扁担中间宽、厚,两端较中间略窄、略薄一点,两端头不是圆端头,是齐端头。这种形状易于牢固地支撑布袋戏的戏台,可使戏台不四处晃动;也便于在插入板凳面和蹬腿处的孔中后,扁担能够更稳,不易脱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