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动作;哪里有动作,哪里就有活动;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速度;哪里有速度,哪里就有节奏。”表演的速度节奏产生于生活,生活的每一瞬间,无论说话、动作、沉默、静止都有某种速度节奏;人的每一种激情、心境、体验,都有不同的速度节奏;在同一时间内,人的内心节奏可以和外部形体速度节奏相反。而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又有其不同的速度节奏特征。因此演员只有正确地掌握好规定情境中人物的人物和动作,才可能感觉到准确的速度节奏;反之速度节奏用的正确,就会自然而然产生准确的情感和体验。
一、内部节奏和外部速度之间的关系
人物在行动中的节奏可分为心理节奏(或称之为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形体外部节奏和语言节奏)。外部节奏是通过演员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的,而内部节奏主要是演员自身内心的体验。有了准确的内部节奏,才能通过外部表现传达给观众。例如迪伦马特的剧作《物理学家》中“玛尔塔护士长”这个角色,穿着白色的护士服,那坚毅的神情坚定不移地站在台上,看起来就像她的名字所叫那样是个真正的玛尔塔。演员应当想:“我”刚才从哪里来,这里刚发生了什么事,“我”此刻的心情怎样?原来这里刚又发生了一场命案,又是另外一个护士被杀害,同样的地点,同样也是一位物理学家。作为这个疯人院的护士长,不管病人是出于何原因杀害护士,但为了自己的职责,为了维护医院的名誉必须坚定自己的立场,来袒护自己的病人(其它两位物理学家)和巡官“玩”一次心理战。于是巡官带着来查案的任务,护士长也带着自己明确的上场目的,两人在符合规定情境节奏中行动着。当巡官一次又一次的提起“凶手”“谋杀”甚至换男看护这些字眼时,演员表演的整个节奏应是随着护士长心理节奏的变化使其外部起了很大节奏变化。这时护士长从舞台的后方带着对巡官鄙视、傲慢的态度,坚定不移走到台前方阐述自己的观点。再如剧中三个孩子和父亲见面的那场戏,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各自介绍了将来自己要当什么,此刻演员的表演节奏是稳定的,正常的,例如饰演小儿子的演员,小儿子是默比阿斯最疼爱的孩子,小儿子遗传了父亲年轻时的性格和对梦想成为物理学家的执著坚定的态度,看到了小儿子就好像看到了默比阿斯当年。当小儿子卢卡斯说自己将来要当物理学家时,这时演员的表演节奏就随着人物的内心体验慢慢紧凑起来,由父亲坚定思想到小儿子的疑惑,最终把人物的内心节奏推向高潮。因此,只有把握了人物内心活动节奏,才能够把握外部形体动作的节奏。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是和谐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不一致,同样也可以统一。内心很急,外部表现反而很慢,或者内心很慢,外部表现却很快。同样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相恋四年的大学同学因毕业都要各自回家了,也许永远都不会再见,临别是他们各自心理是很复杂的,但表现出来却是木然的,只是彼此简单说了声“再见”。两个人都不想让对方伤心,表面神情都在极力的克制,此刻他们的内部节奏是快的,但为了掩饰,其外部节奏不能快,反而是慢的。外部节奏是内部节奏的外在表现,但并不是说他们是完全一致的。在曹禺《雷雨》一剧中当鲁妈和周朴园30年后重逢,并且相互认出对方之后,他们的心中应是感慨万千的,情感涌动的幅度是巨大的,应该说在内部节奏上是非常强烈的,但在外部节奏上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方式,连鲁妈撕毁周朴园给她的那张使她感到屈辱的支票,尽管是有力的,但却不是激烈的,而这恰恰表现出了他们之间的人物关系与人物性格。
二、关于性格对节奏的影响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其自身的性格特征。性格是指人们在待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例如:刚强、软弱、粗暴等;性格特征也决定了他自身的内外部节奏,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特有的情感节奏规律。《物理学家》中的人物,三个物理学家有其自身不同的性格特征;默比阿斯性格比较沉闷、忧郁,爱因斯坦的性格活泼,牛顿则相对幽默;博士小姐根据剧本提示,她的性格琢磨不定,比较古怪且带有神经质;护士长坚定、木讷、冷酷;再拿巡官这个人物来说,根据职业特征,剧本一开场就是巡官办案,所以这个人物的行动节奏是快的,如果慢了就不符合人物性格和特定的环境。性格影响着节奏,性格与节奏是不能分开的。在教学过程中曾有一个小说片断改编的段子《心经》。这个故事发生在现代社会,描述了一家三口关系纠纷,因父亲、母亲感情破裂,父亲爱上了别的女人,而女儿却一直大胆地暗恋着自己的父亲,拿“女儿”这个角色来分析,我认为这个人物自身的性格是倔强、任性、执拗的;她知道父亲爱上了其他人,决心找父亲对质,并准备袒露自己对父亲的爱意,可遭到了父亲的极力否定和制止。在双方争执的过程中这时演员的人物行动节奏应是快的,如果节奏慢了,就不符合人物的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再如根据电影《霸王别姬》改编的片断,女红卫兵头头这个角色,她自身鲜明的性格和生存状态,决定了这个人物的特有节奏。因为是文革期间,所以这个人物的性格是狂妄、自大、傲慢的,她的舞台行动目的就是抄戏子的家,搜全家中任何文物及有关对时局可疑和不利的东西,这是这个人物的职责和义务,此刻人物节奏是紧凑的。有了明确的目的和态度,那么就能很快找准人物的摹本节奏。印象最深的是学生三年级曾排演《群猴》这个独幕剧,剧本是围绕抗战胜利后,竞选国大代表事情而展开的。女国大代表竞选人——“玛瑞”这个角色,一开始学生怎么也找不到在舞台上正确的自我感觉,对这个人物的节奏把握始终不准确,后来课后帮助该生探讨分析了这个人物,玛瑞这个人物性格是机灵、世故的,以自我为中心,她舞台行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其他竞选人都选她当国大代表。首先是恭维孙镇长,后来发现孙怕自己老婆,又灵机一动连连称赞孙太太的功劳大,然后又顺水推舟提到推荐女性,此刻人物的表演节奏随着规定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有了准确的态度和行动目的,学生很快地找到了人物的基本节奏,表演和人物逐步贴近了。那么一个急性子的人与一个慢性子的人,他们的行动节奏的快慢和语音的高低等都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在演员今后饰演不同角色的时候,就应该捕捉人物性格基调,把握人物的基本节奏。
三、规定情境对性格的作用
所谓“规定情境”是指演员扮演的角色面临身处的各种情况的总称。包括剧本的情节、事件、时代、剧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人物的活动的环境、人物关系、人物在此之前和此时此刻所处的境况等。规定情境是角色展开行动的依据和条件,他制约着角色行动的性质、样式和角色的心理活动。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在一定的规定情境中进行的。同样规定情境也对演员把握人物的性格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电影剧本改编《巴黎解放日》这个段子,剧本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凯利小姐是有德国血统的歌唱演员深爱着美国飞行员布莱特,盖世太保尤根少校抓走了布莱特。太保和凯里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执,最终凯利绝望致极杀了盖世太保,自己自尽的故事。从剧本分析,凯利小姐是一个热情、正直、敢爱敢恨、坚强、勇敢的人;尤根少校是一个粗暴、变态致极、虚伪、披着人皮的狼;布莱特是个善良、耿直、乐观、坚强、专情的小伙子。拿凯利小姐这个人物分析,她的性格特征随着规定情境的不同起了三次变化。第一次是和盖世太保在凯利小姐屋里进行激烈的对话,凯利表现的镇定、从容,勇敢地揭露了尤根的丑恶罪行。第二次当凯利和布莱特见面时,我们看到了她性格的另一面,对布赖特的疼爱、温柔、怜惜和对爱情的执著。第三次当盖世太保杀了布赖特,又对凯利兽性大发时,此刻凯利的性格出现了质的变化,人物表现出绝望、软弱、各种复杂的心态,最后悲愤致极杀了盖世太保。人物的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都应是紧凑的,性格节奏也随着规定情境正确的体现出来。再如教学独幕剧《赶牲口的人》里的非洲小孩“皮德金”。他是一个顽皮、天真、纯洁、乐观、坚强的小孩,由剧中的布里格尔一直照顾着他,当布里格尔为了赶回牛群过程中被牛踢断了肋骨,身受重伤时,此时皮德金由原本的顽皮的性格变的成熟起来,他知道布里格尔伤的不轻,可能很快要离开他了,以后再也不能照顾他了,再也不能给他食物。想到这觉得很伤心、难过;于是决定陪着布里格尔走过最后的美好时光,只有自己变的坚强、乐观、布里格尔看了才能高兴,放心的离开。当布里格尔离开人世后,皮特金一直压抑的感情,爆发出来,此时的性格由先前的坚强、乐观变成了对布力格尔的怀念,痛苦,说了一段发自肺腑的话,此刻人物的表演节奏是由人物所处的节奏性格决定的。
可见,由于规定情境的不同,表演的节奏也不同,只有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才会找到人物所处的节奏性格,符合人物的外部动作也随之相应产生。所以当演员对于角色的情绪体验把握有困难时,借助于速度与节奏,往往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因为形体和语言的速度节奏可以产生出相应的情绪记忆,成为情绪体验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出相应的真实的情绪体验来。掌握了准确的速度节奏,就能鲜明、生动地揭示人物的情感及内心状态,体现出人物性格。
结论
演员表演节奏不仅在表演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能使整个故事更具有魅力。瑞典著名两栖(话剧、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说过:“节奏是至关重要的,永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演员在表演中,应该努力创造出与剧本的基调相吻合的,在行动中有层次、有变化的速度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