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竹篼面具略考(二)

张子伟

  二、竹篼面具的还魂效应与尸祭制

  据一些苗巫介绍,苗族还傩愿(苗语谓之“撬农撬奴”),在明清时期乃至民国初期,普遍运用竹篼面具。傩公傩母的头像采用完整的形状端正的楠竹篼雕刻而成。竹篼顶部向上,须根洗白成束,成为傩母的云髻云鬓。眉毛亦用竹节上的须根剪修。鼻子以粗厚的竹楔嵌进竹面中雕制。竹篼顶部向下,须根作为傩公的胡须与髯。根篼为傩公的园形下颔。口眼镂空,稍加装饰。其他傩神,如属女性(如先锋等)则仿照傩母的取材法制作;若系男性,(如开山莽将,砍路郎君,秦童八郎,笑面和尚,勾命判官,算命瞎子等),则仿照傩公的取材方式制作。每个竹篼,一分为二面,钻孔系绳,戴在表演者面部。

  这些傩面具在开坛请神之前,或装于木箱里或铺在簸箕中,并无灵性,巫师可随意置放。但开坛之后,经过“请师请神”、“开光点眼”的法事之后,面具便被视为灵物,巫师或帮师戴上它进行表演,便被认为神附人体,获得了第二自我。笔者称这种现象为还魂效应。

  产生这种效应的依据,除了前面所说的灵竹有通神的功能之外,也与苗族古代的“尸祭制”有一定关联。

  尸祭制是我国古代的特殊祭仪,史书中不泛记载。宋人朱熹就曾指出:“神宝,盖尸之嘉号也。《楚辞》所谓灵保,亦以巫降神之称也。”可见,巫扮灵保即可降神。灵保,即所谓尸人。顾炎武《日知录·像设》谓“尸礼废而像事兴,盖在战国之时矣”。尸礼与像事相对而言,前者属远古流行的尸祭制,是以活人(巫师)装扮死者。到了春秋战国之时,转换为设像。即设立死者的灵位,以稻草或木条扎成人形,穿上死者的衣服,加以死者的头像,头像可木雕泥塑,以可在草头、木头之外戴上面具。这个面具尽可能体现死者的特征。例如傩公的面部为红色,傩母的面部则为白里透红,湘西三王庙里的大王为红脸,二王为灰脸,三王为黑脸。如果顾炎武这种推断是正确的,则祭祀傩公傩母的方式,也是以战国为分界线。之前为尸位祭,即由戴竹篼面具的巫师装扮傩公傩母坐于神坛;之后改作设像位,再戴上竹篼面具。民国初年,戏剧理论家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考》中亦如此介绍:“古之祭也必有尸,宗庙之尸,以弟子为之。”“《楚辞》之灵,殆以巫而兼尸之用者也。”他将中国戏曲史的源头与战国时期《楚辞》记载的远古尸祭制相联系,并重视巫师扮演尸人的原始戏剧行为。但是,巫如何“兼尸之用”?为何“兼尸”之后便可进行祭祀?书中未作具体记载。我们不妨从湘西苗族遗存至今的尸祭仪式去寻找答案。

  湘西苗族祭祀死者(多指祖先),需由巴代熊(苗语,即苗巫)穿上死者的衣裳,端坐在神位上,接受供奉。大型祭祀“吃猪”或“椎猪”(苗语谓之“哝巴”)必得请来村寨中德高望重、品行端庄的一对男女,端坐在祭坛东南方,接受巫师敬上的烟火,同时配合作出饮酒、啖肉之虚拟性表演。祭时长达五六个小时,扮演者不得言笑或走动。有的苗巫(如湘西花垣县吉卫镇腊叶村的麻明金等)认为所装扮的尸人为苗族祖先蚩尤夫妇。

  苗族素有三十六堂祖先鬼信仰(他们将祖先统称为鬼)。其中属苗族祖魂的有十六栋。大部分设尸位。例如祭小米祖魂,得扮装首先种粟(砍火畲)的祖神,立于神位。祭饲牛祖魂,得扮驯养野牛为家牛首先获得成功的祖魂(有的说是柳斗柳庆)。杨家椎牛时,需一人穿古时的服装(棕片摞起的围裙),戴斗笠,持梭镖,守卫在牛场上。被宰倒的祭牛必盖一件蓑衣在其上,淌下的血,须用野薧揉搓,使之变成乌黑色。在场的人群,共同协助巫师,演绎先祖们“偷牛祭祖”的故事。据说是为纪念最初为杨家偷得不与祭牛的梁姓祖先。“戴斗笠,持梭镖”的尸人,即是巫师或琴师扮演的偷牛的祖先。

  所设的尸人得从面饰上体现所扮祖先的特征,虽不在面部化妆,粉墨登场,但终得戴竹篼面具,穿上死者生前的衣服,模仿死者的行为动作。正如王国维说的“盖群巫之中,必有象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而视为神之所凭依。”湘西苗族在四十年代之前,有“闹尸”的丧葬习俗。即选与死者面貌相似者,衣死者之服,表演死者生前的事迹。但已不戴面具了。

  其他少数民族亦有由设尸位到装像的转换的习俗。例如湖南瑶族“庆鼓堂”。瑶民们也敬竹王(称为玉面天尊),祭盘王(盘瓠),祭傩公傩母。《武岗州志·猛蛮篇》载曰:“瑶人信巫人病则曰有鬼,延巫驱之……崇拜者白面天尊,则竹王也。”装像的办法是先用稻草扎成人形,披笋壳叶,持竹弓鞭,戴竹篼面具。

  在鼓堂祭场的东南面(乾卦方位)依次排列着以上各位尊神。傩公傩母排在最前面,为瑶族的始祖神。盘王次之,他身高一丈,腰围八尺,赤裸全身,腰围兽皮。他生就三双手,上方位两手上举,各捧日月在手心;中方位平伸的两支手作出定乾坤的姿势;下方位两手向下,作安抚万民的神态,所戴竹篼面具耳尖而垂肩,耳环重一斤二两;目圆,舌长一尺,下垂。

  竹王排在第三位,瑶族又称之为玉面天尊,白面太子,或称之为竹仙。古时,用猛虎来祭祀,后改用山牛、山羊、山猪等兽类。忌用铁刀宰杀,必须使用竹刀。

  苗族“撬奴撬农”(即还傩愿)经常使用的竹篼面具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三十六面,即傩公傩母,张赵二郎(启教祖师),三元将军,曹门土地,先锋(瑶族称之为领兵七郎),五猖,五峒梅山、判官、小鬼,开山(瑶族称为开封大郎),四值功曹军。面具戴在额前,全遮面。

  以上苗族从尸位祭到还傩愿(像设)的面具使用法表明,(一)两者都以巫师为灵媒,让巫师扮演祖神或其他神灵,演出其故事。这是取得还魂效应的第一个要素。(二)两者都须戴面具,因为面具是人的灵魂之寄托外,最能体现先人的特征,也最能显现还魂效应。(三)沅湘一带为苗民生存区,早在先秦以前,便有尸位祭,当它进化为“像设”的仪式时,仍以竹篼面具为取得还魂效应的基础。

来源:《戏剧艺术》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