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剧打击乐有战鼓、班鼓、大锣、大钹、小锣、小钞。司鼓者是用战鼓、班鼓,通过各种手式指挥来体现的。其表现手法有四种:一种是速度的快慢变化,一种是大小锣鼓经的变化,一种是力量强弱变化,一种是战鼓大锣边音与中间的变化。祁剧打击乐各种不同型式打法,通常在音响上大致有三种不同配置方法:第一,以大锣为主,大钹、小锣为辅的锣经。如:炮锣、四边静等,这类锣经多用于剧中大场面活动或表演节奏明快,情绪强烈的场合。第二,不用大锣、大钹,以小钞为主,小锣为辅的锣经。如:小连头、小击头等,这类锣经多于剧中小场面活动或表演节奏轻快、情绪明朗的场合。第三,大锣、大钹、小钞都不用,只以小锣单击。如:出场小锣等,祁剧小锣音高而清爽,此类锣经常用于较为安详、平静及旦角的表演等,以上这三种配置在祁剧锣中通称大小锣经。祁剧打击乐也就是通过大小锣经来配合演员舞台表演,渲染气氛。
祁剧打击乐成套的锣鼓经丰富多彩,每套锣鼓经各有所用,各具特色,根据它们所担负作用的不同可分三种:第一种叫做“身段锣鼓”,这种锣鼓主要是为配合演员人物各种身段动作,强调音乐与身段的协调性,依照人物身份、性格、感情、行为和其所处的规定情景,用不同的锣鼓经(或选用班鼓、战鼓给予配合。因为祁剧的战鼓与班鼓在音色上,渲染气氛上截然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以表现动作的规整性和情节上的连贯性。例如,炮锣、挂牌锣,大连头,急急风等等都是配合身段动作用的锣鼓经、四击头、三击头等都是配合身段动作后的亮相用的锣鼓经。第二种叫做“唱腔锣鼓”,其主要作用是为音乐的唱腔进行开导或收尾,区分唱腔板式、速度或为唱腔上下句之间进行衔接。祁剧唱腔板式有起板、散板、滚板、摇板、三流、二流、慢皮等。什么样的板式就用什么样的锣鼓经开导。如:演员唱起板前就用大小起板锣,大的起板头如:“嘟…… |仓仓|才仓|”等做开导。小的起板头,又分南北两路:北路用“打打 不 凑 凑|凑 凑|凑 |凑|”;南路用“打打 不 凑 凑|凑 |凑|”。唱二流用“左半边月”“右半边月”“批头”“大二流锣”“小二流锣”经等作开导,慢皮锣鼓又分南北二路,北路慢皮开导锣经有:“ |仓”。小锣鼓经开导有“ |凑。”南路慢皮开导锣经是用大、小挑头开导。然而所有的唱腔锣鼓都应根据演员表演时间长短来配置锣鼓经。如演员是上场或演员在舞台上有拉膀等动作表演时唱二流,可用“大二流锣”或“长二流锣”,否则,可用“批头”、“左半边月”“右半边月”等短二流锣开导,起板锣也是一样,根据演员动作时空需要可以在起板头前加四边阵,一支枪,大二流头等锣经。如《三打平贵》中三打后薛平贵唱内起板。《三休三请》中樊梨花唱的起板转慢皮等。第三种叫做“道白锣鼓”祁剧道白分念句、韵白、坐白、课子。祁剧道白锣经有大击头、小击头,大、小单击锣,大、小双击锣,课子锣等。以上锣鼓经在道白中通常用来加重语气,承前启后,点明逗句,划分段落,从而加强节奏感和语势上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辅助表现喜怨哀乐等感情。因此,锣鼓的存在,增强了戏曲演唱、表演的节奏感和动作准确性,突出表现了人物情绪,渲染了戏剧色彩,正是因为有了锣鼓的伴奏配合,戏曲艺术的抑扬顿挫才得以展现和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