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宵细雨,和风扑面。红色剧院喜气洋洋。一出湘剧高腔《拜月记》,唱响周末晚会,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这掌声激起我心中许多美好的记忆、回味和殷切期待。
大学期间,岳麓山下,怡同学少年,意气风发,一心苦读,不问私情。即将毕业之时,一个星期天,三五挚友,路过一家电影院,其时正放映戏曲片《拜月记》,几个人花了几毛钱,进去一看,湘剧高腔戏,才子佳人,神采奕奕,让人眼前一亮。没想到,观赏之余,几个大男人,居然相与戏谑:“小鬼头,你的春心动也!”“大鬼头,你的春心动也!”奇怪,时隔不久,我真的“春心动也”!
毕业后,我长期在省直文化系统工作,“文革”之前和“文革”之后,分别多次观看徐绍清、彭俐侬、廖建华和左大玢、王永光、贺小汉、李开国等主演的《拜月记》。他们是湘剧名角,面对面地观赏他们的舞台艺术,比之看电影,自有别样的深刻感受。其形神犹在眼前,其音韵不绝于耳。
湘剧高腔《拜月记》是中国古典戏曲继承和发展的瑰宝。其剧情源于元代戏剧泰斗关汉卿创作的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拜月亭》四折关目:“走雨奇逢”“遇父拆鸾”、“拜月相认”、“文武团圆”,都是经过经心剪裁和安排的传奇性情节。元末施惠将其改写成南戏《拜月亭记》(又名《幽闺记》),内容大为扩充,关目达四十出。这是有剧本流传下来的元末明初几部南戏名剧之一(其他如《白兔记》《荆钗记》《琶琶记》等),并为后来发展起来的昆曲及湘剧等许多地方剧种所继承,成为传统剧目。建国前,湘剧传统整本戏《拜月记》早已失传,仅保留《抢伞》《请医》《拜月》三折,《抢伞》《拜月》常演不衰。1956年,湖南省文史馆员、教育家朱少希,以《抢伞》《拜月》为基础,参照杂剧《拜月亭》,南戏《幽闺记》,改编为湘剧高腔整本戏《拜月记》,由湘南省湘剧团排练,先后在长沙、武汉、郑州、石家庄、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南昌等地演出,轰动一时,受到热捧,并为其他剧种植所移植。1957年,湖南高腔《拜月记》由上海江南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片,为广大观众所喜爱。除“文革”时期,湘剧高腔《拜月记》历来盛演不衰。1986年9月参加在香港举办的首届“中国地方戏曲展”,受到港澳同胞的高度赞扬。
湘剧高腔《拜月记》是中国传统戏曲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品,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人见人爱,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其一,故事生动,内涵深刻。
“戏曲者,以歌舞演故事也。”(王国维语)《拜月记》演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一个动人心魄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宋朝末年,番兵侵犯中都,狼烟四起,人喊马嘶。在逃难中,穷秀才蒋世隆寻呼失散的亲妹子瑞莲,巧遇兵部尚书王镇之女王瑞兰,互相扶持,患难与共,结为夫妻。尚书夫人王氏亦因寻呼瑞兰,巧遇瑞莲,收为义女,结伴同行。战乱平息,归途中,蒋世隆卧病招商店,瑞兰悉心照看。不料王镇路过驻马于此,遇瑞兰知其自行婚配,十分恼怒,嫌弃穷秀才,强行将瑞兰带走;后与王夫人、瑞莲相逢驿馆,一同回到家中。月夜,瑞兰思念世隆,到花园拜月祷告,被瑞莲窥见,两人在调笑斗嘴中知其原委,互诉衷肠,姐妹又成姑嫂。三年后,世隆高中状元,因朝试两卷同名,改名蒋兴;王镇亦升为相国,奉圣上恩旨,欲招新科状元蒋兴为婿,瑞兰、世隆互隔音讯,只念旧情,坚守盟誓,均抗命不从。后因相国宴请,兄妹重逢,终得夫妻团圆。
这个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情感交织,有如长河滚滚,波浪起伏,流光溢彩。这不是一般的男欢女爱、一见钟情的凤情韵事,而是藐视世俗,患难相交,重情重义,坚贞纯朴的爱情诗篇。瑞兰与父亲王镇之间思想性格的矛盾冲突是全剧的主轴,悲欢离合的中心情节是围绕这个主轴展开的,而瑞兰与世隆之间的恩爱则是贯穿全剧的情感线。在剧中,兵荒马乱的岁月,生离死别的境遇,封建制度的枷锁,与人物的性格命运紧密相连,既牵动着社会生活的神经,又浸入到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处,具有超越时空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它不仅真切地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从历史的角度,评击了嫌贫爱富的思想,批判了封建道德观念,放射出强烈的思想光芒,而且对今日之世风也有清神醒恼的作用。放眼现实,爱情婚姻常为金钱私欲所玷污,嫌贫爱富,追求虚荣,喜新弃旧何其多矣!包“二奶”,养“小三”,不雅风波何其多矣!朝秦暮楚,逢场作戏,“临时夫妻”何其多矣!这是一种社会的病垢,精神的堕落。相比之下,王瑞兰和蒋世隆坚贞纯朴的爱情婚姻是何等珍贵!
其二:人物清新,性格鲜明。
《拜月记》剧中人物不多,无论主次,形象清新,各具神采。特别是王瑞兰,大胆坚贞,深情执着,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是湘剧舞台上一个不可多得、光彩照人的艺术典型。
王瑞兰的性格是在与环境的冲突中形成的,是在人与人的冲突中和自身的内心冲突中表现出来的。王瑞兰出身于高贵门第,是兵部尚书的千金小姐,蒋世隆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穷秀才,在当时的社会,他们是很难结合的,但战火使他们偶然相遇,在兵荒马乱社会环境的冲突中,他们成了患难之交。王瑞兰说:“幸喜今朝遇着你,幸喜今朝遇着你,危难作伴仗提携。”蒋世隆回应:“危难中休容气,颠危相遇应扶持,颠危相遇应扶持。”这就为王瑞兰冲破封建桎梏,倾心相爱,大胆坚贞,深情执着的性格成长,奠定了真实感情的现实基础。她深感蒋世隆是一个“忠诚君子”,十分仰仗,但“羞人答答口难开”,便借金钗说话,转达情怀,自许终身。二人海誓山盟:“那时节你我永不分离”。患难中,彼此相爱,自主成亲,这个行动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观念的大胆否定。王瑞兰与父亲王镇之间的思想冲突,强烈地表现了她大胆追求自由,失志忠于爱情,并与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坚强意志。王瑞兰与蒋瑞莲姐妹之间的冲突和他内心的冲突互相交织,充分展现了她深情执着的怀抱和风情万种的仪态。大胆坚贞而温柔敦厚,深情执着而纯朴自然。对她而言,所谓“大家闺秀”的风范就是纯情少女追求自由、忠诚纯正的本色。她的大胆坚贞和深情执着是水乳交融的。招商店,贫穷之时不舍蒋世隆,回家后,宝贵之中不忘蒋世隆,强招赘,威武面前不弃蒋世隆。不管是穷秀才,还是状元郎,她爱的只是患难之交、有情有义郎君蒋世隆。什么名分,她没有放在眼里,连“父命”“圣旨”也奈她不何!她的不舍、不忘、不弃,都是她那本真纯正性格的自然流露。情深志愈坚,志坚更情深,真可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王瑞兰不愧是女中俊杰,一代风流。“这一个”艺术典型必将千古流芳。
其他人物,如蒋世隆的忠诚正直,蒋瑞莲的天真纯朴,王镇的顽固专横,王夫人的善良厚道,无不个性鲜明,给人印象深刻。
其三:喜剧风格,构思奇巧。
《拜月记》是一出喜剧,其喜剧风格,是把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结合起来,用喜剧手法表现悲剧冲突,构思奇特巧妙。全剧七场,一场《抢伞》、二场《认女》是以悲离衬喜合;三场《离鸾》写悲离,四场《驿会》写喜合;五场《拜月》写悲离之苦,却又喜从悲来;六场《拒婚》寓喜于悲,七场《重逢》皆大欢喜。悲剧喜剧因素相间相融,源于生活的真实,出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在于创造艺术的真实美。
王瑞兰挚爱的是蒋世隆,追求婚姻自由,王镇抛弃的是蒋世隆,嫌贫爱富,满脑子封建观念,其思想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如果后来的状元郎不是蒋世隆,其悲剧结局是必然的。然面,这是一个封建家庭的内部矛盾,他们是父女,有骨肉之情,何况还有王夫人、蒋瑞莲的牵挂。他们的思想性格的冲突。必然是悲喜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剧中高超地运用巧合、误会、讽刺、抒情的喜剧手法,寓悲于喜,化悲为喜,既使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多姿多彩,又使情节发展跌宕起伏,妙趣横生。
蒋世隆和妹子瑞莲,王夫人和女儿瑞兰,在兵乱中分散之后,世隆奇逢瑞兰,王夫人巧遇瑞莲,其离散和错合,虽是偶然,但真实可信。这为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于是,瑞兰和世隆从相认到相知、相伴、相爱、微波助澜、喜从悲来,渐入佳境,水到渠成。《拜月》一场,瑞兰是饱经了忧患,力图隐蔽自己的“春心”;瑞莲是天真无邪,偏要寻根问底。两人的误会调笑,将两种心情,两种性格表现得维妙维肖,富有抒情色彩。
蒋世隆是穷秀子,蒋星是状元郎,实为同一人,瑞兰、王镇均不知情;王镇昔是尚书今为相国,没有和尚书见过面的世隆,也不知欲招他为婿的相国就是瑞兰的父亲。这一误会,不仅使瑞兰、世隆双双抗婚真实可信,更加突出了他们纯情坚贞的性格,也使剧情发展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真相大白之后,瑞兰和世隆在悲喜交集之中圆了自主婚姻的幸福梦,王镇也在尴尬狼狈之中了却了自己的心愿,而封建观念则受到了无情的嘲弄和鞭挞,收到了极佳的喜剧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