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孙悟空大闹天宫,触犯天条,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500年后,观世音路过此地,悟空苦苦求她相救。慈眉善目的观世音告诉他:“天下自会有救你之人。”悟空听了,喜不自胜,后来被唐僧救出,并随其去西天取经。这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的扮演者就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左大玢。
左大玢在舞台、银幕上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角色和艺术形象,曾荣获“梅花奖”、“文华奖”等几十个奖项。她的个人表演唱段,已收录于1998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部的《名人名段》栏目。如同观世音菩萨经过漫长的修炼,终于成就金身,修成正果,左大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不懈探索,终于在湘剧艺术的殿堂赢得了今日的辉煌。
少年立志:我要当名演员
1943年9月24日,左大玢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父亲左宗濂曾任过河南临汝、荥阳县县长,曾任程潜、李默庵将军机要秘书,授衔少将高参。1949年初随李默庵部移防湖南常德。8月,程潜、陈明仁两将军联名通电起义,左宗濂的名字也在其中。左大玢的母亲郑福秋,是湘剧四大名旦之一,专工花旦,解放后在省湘剧团当演员。左大玢兄弟姐妹4人,她排行老二。
1954年8月,母亲带着10岁的小大玢到湘剧院办事,路过木楠园。木楠园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为培养湘剧演员兴建的第一所实验性学校,坐落在长沙市樊西巷的一条小胡同里。
郑福秋和小大玢一进门,恰好草坪上有一群童男童女穿着整齐划一的练功服在蹦蹦跳跳,小大玢被吸引住了,挣脱母亲的手跑过去,瞪着圆溜溜的大眼在旁观看起来。几乎是同时,正带着孩子们训练的班主任谭君实老师也睁大双眼,一下就瞄准了小大玢。她立即跑过来,拉起小大玢的手问道“孩子,想当演员吗?”小大玢没有吱声。谭老师又笑着说:“你看,他们多好玩,穿一样的衣服,冬天还有棉衣发,吃饭也不要钱,每个月还发4块钱,小朋友们在一起住,一起练功,一起学文化,你愿意来考训练班吗?”这下小大玢可动心了,一想到到这里来不会再饿肚子,又有新衣服穿,还有这么多小朋友在一起,她不再犹豫,连连点头应道:“我愿意!”谭老师笑了。
在一群严格而甚为挑剔的考官面前,小大玢唱了歌,跳了舞,表演了各种各样的扮相和动作。从身材、扮相、眼神,小大玢几乎无可挑剔。然而,当时她的噪音较窄,唱腔不美,甚难过关。于是,有考官提出不予录取她。可深谙戏曲演员条件之道的谭君实老师却据理力争道:“做一个戏曲演员,条件比较苛刻,如:身材、扮相、眼神、嗓音,甚至手足长短比例等,都有讲究。而这些都是天赋,非人力所能锻造;至于底功厚不厚,唱腔美不美,演技好不好,修养高不高,这些是可通过培训和苦练能达到的。小左当戏曲演员,天赋是上等的,别的我不细说,只请大家注意她的那双手,十指尖尖,柔若无骨,是一双百里挑一难得的旦角演员的好手……”谭老师的意见赢得众多考官们的赞同,小大玢终于如愿以偿,成了木楠园里的小师妹。
小大玢回到家里,母亲对她说“大玢,你既然进了木楠园,就得准备好好吃苦。要想当演员,就要立志当一流的名演员!”小大玢高兴极了,信誓旦旦地对母亲说“妈,您放心,我不怕苦,我一定要当名演员!”
勤学苦练 如愿以偿
1954年9月13日,小大玢开始入班学习,每天早晨天未亮就起床,首先是对着墙壁大声喊嗓,喊完嗓又连忙应着哨声双手撑地,把两只脚甩到墙上拿起大顶来。这是基本功,老师说拿得越久越好,小大玢没竞争力,往往中途败阵,又被老师的鞭子吓得再次拿了起来。她经常求饶,可老师并不“宽容”,每次总是累得青筋突出,满脸通红才算罢休。
拿完了大顶,接着练毯子功和把子功,一直练到星星隐退,太阳升起……这时才算是早功结束。吃完饭便是吊噪,吊嗓与喊嗓不同,不能乱叫,规定一个人选一段戏里的唱腔,轮流上阵。吊完嗓又要进行身段、圆场、台步的训练。最让人害怕的是坐盘,一堂课下来,全身几乎没有一根干纱。
下午是文化课,小大玢原本只上过小学五年级,但训练班把她编到初中二年级班,晚上要老老实实坐在200瓦的灯光下自习。
十二三岁的孩子,岂有不偷懒耍滑的时候?这时,老师们都是铁石心肠,常以板子和栗壳(即手指敲头)侍候。
一年后,小大玢开始学戏,学的第一个戏是《盘貂》,接着学《樊江关》《醉酒》《二度梅》《三哭殿》等。她初进训练班时,嗓音尖细窄小,在名琴师刘春泉、彭菊生指导下,她顽强苦练,嗓音越练越清亮,越唱越圆润。她的身段、武功是很出色的,在训练班时,经常在深夜两点,与几个同学一道,瞒着老师偷偷起床练功。
三年后毕业,小大玢竟成了班里的“金嗓子”。
1957年,左大玢在培训班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湘剧团,拜著名湘剧演员彭俐侬为师,学到了彭俐侬的拿手好戏《双拜月》《捡柴赠银》等剧目。同时,左大玢接受母亲郑福秋的指点,进步很快,后饰演《断桥》中的白素贞、《百花公主》中的百花公主、《生死牌》中的黄秀兰,都极受观众欢迎。
左大玢接受了名师的教诲,同时又继续刻苦练功。在剧团,无论三九严寒,还是三伏酷暑,喊嗓、吊嗓、跑圆场,从不间断。到农村演出,偶有闲暇,她就跑到山林中,背着个竹篮,拉开“山膀”,跑台步。时间久了,额头上沁出了汗珠,贴身的背心湿透了。60年代初,她在《穆桂英挂帅》中饰演穆桂英。这是湘剧中少见的文武花旦的长靠戏,“探谷”一场中的表演和“南路反调”,洒脱优美,展示了她深厚的基本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省湘剧团演出《逼上梁山》,左大玢饰演贞娘,戏不多,在全剧中,只有“庙会”和“送别”两场戏,她却抓住贞娘文静温柔的主要性格特征,活脱脱地塑造出了“这一个林冲娘子”,获得观众好评。
16岁的左大玢,在湘剧艺术片《生死牌》中饰演衡山县令黄伯贤的女儿黄秀兰,唱做俱全,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舍己救人、外柔内刚的古代少女形象。同时唱腔好听,嗓音清亮,吐词清晰,台风大气,身段舒展优美,与同台演员配合默契,受到专家和观众的称赞。这出戏后来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电影,并推选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1986年,《生死牌》在香港演出,左大玢饰演黄秀兰名列香港报刊评选旦角第一名。
1960年,省湘剧团的《断桥》在省会长沙公演,左大玢饰演白素贞。她通过眼神、动作及台词将白素贞对许仙的恨、怨、惜、爱的复杂感情及其心理变化的过程一一展现出来。由于演出成功,她获湖南省优秀青年演员奖,同时荣获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颁发的“青年表演艺术家”的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