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刘斐章的奋斗人生(一)

刘达瑀

  九十四岁高龄的刘斐章老人的回忆录《岁月——一个老文艺工作者的回忆》一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刘老是一个离休干部,离休前是湖南省文化局副局长。三十年代初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时便投身革命,一直为革命事业工作到七十七岁高龄才离休。

  一、从懵懂的追求到走向革命

  刘斐章原名刘燏昌,因燏(yù)字不好念,一九三四年在上海从事革命文艺运动时,由著名导演徐韬取名斐章(谓斐然成章之意),从此就再没有更改了。他一九○八年农历十月二十二日出生于贵州兴义下五屯。祖父刘统之是黔桂滇边防团练统领,清末官吏,官至云南侯补道,为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过卓越贡献。伯父刘显世是贵州督军兼省长,主政贵州长达十余年。父亲刘显治曾留学日本,东京政法大学毕业,为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贵州驻京代表。刘斐章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里,但他少小离乡,六岁随父就读于昆明,七岁随伯父就读于贵阳,九岁因父亲调任转学至北平。中学是在北平度过的。初中人“志成中学”,高中入河北省第十七中学。当时北平的学校,由于受“五四”新文化思想的影响,政治和学术方面都很活跃,学生有比较广阔的天地,阅读进步书籍,自由开展讨论,对理想的憧憬,对前途的追求,是青年学生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因父亲是国会议员,常与名人梁启超、姚华等人交往,耳濡目染,受到薰陶。青年刘斐章的思想里,产生了一些懵懂的追求:学詹天佑,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学习医学,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九二三年父亲在一次遇外的医疗事故中病逝,家乡老屋又失火,家中财产烧得一干二净,家道中落,大哥二哥相继离京,他只得孤身一人在异地过着艰难的求学生活。父亲的早逝,艰苦生活的体验,使他品尝到世事的艰辛,世太的冷暖,加之阅读大量进步文学作品的影响,他十分崇尚人道主义,确信了欲学医以救济众生的思想。一九二九年秋,他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后结识革命先烈李大钊之子李葆华(时化名杨震)。一九三一年,随杨震转学至日本,欲报考帝国大学医科,实现救治苦难的人们的抱负,因帝大只收它自己的预科生,只好一边补习日语,一边在中国留日学生监督处谋了个录事的差事(因其督伯兄长刘刚吾任中国留学生监督)。不久,经杨震介绍参加了留学生中的中共外围组织——“左联”的“读书会”,学习革命理论,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启发。是年“九一八”事件爆发,留日学生义愤填膺,在杨震的带领下,他频繁地参加了革命活动,受到了很好的锻炼。

  第一次是参加日共组织的反对日本侵略我国东三省的报告会,这是一次在日本警察严密监视下的宣讲会,但宣讲者和听众都表现出无所畏惧的精神。那种为追求真理不畏强暴的胆略和气概,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第二次是参加筹办“中国东北同胞死难追悼会”。这次活动虽因日本警察的压制和破坏而夭折了,但日本法西斯的面目却暴露无遗。第三次是参加留日学生到中国驻日公使馆请愿,要求使馆“下旗归国!”政府“对日绝交!”“对日宣战!”学生们群情激奋,大义凛然,给了他极大的教育和巨大的鼓舞。第四次是给全体留日学生寄发“归国宣言”。这是杨震布置他直接完成的。他从留日学生监督处弄到名单,并参加油印,还负责保管油印机。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在一夜之间就对全体留日学生发出了信件。这次活动对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号召留日学生罢学归国参加抗日运动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半年多来,在东京参加多次革命活动,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驱使他决心放弃投考帝国大学医科的打算,毅然归国,投入抗日救国的革命洪流中去。

  一九三一年底,他和杨震、郭家庵(李大钊的女婿)等二十余名热血青年首批回到祖国,立即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抗日大潮中去。

  二、从投身抗日洪流到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经杨震介绍,刘斐章等归国学生志愿参加了反帝大同盟。反帝大同盟是由宋庆龄、蔡元培等发起组织的,是当时党的最大的外围组织。他们被编入“反帝第十八支部”。支书由杨震担任,杨震调任后,由刘斐章接任。十八支部成立后,他们组织成员学习革命理论,开展抗日救国宣传。他和其他同志经常夜间出去散发传单。“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派了以英国人李顿为首的调查团来华,调查日本侵略东北事件。一九三二年春末夏初,调查团到了北京,他们摆出一付貌似公正的样子。为了揭露当时国民党对国联心存的莫大幻想,戳穿帝国主义假调查真瓜分的阴谋,根据组织上的决定,他们组织一切力量,毕其功于一役,把北平的黑墙写成了白墙,白墙写成了黑墙,震动了北京城,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除散发传单和写标语外,他们还组织飞行集会。一九三二年三月一日,是朝鲜独立纪念日,刘斐章第一次参加飞行集会并担任了演讲。他们作了周密的准备,在同志们的掩护和救护队的保护下,信号一响他便跳到一张卖猪肉的大案桌上大声演讲起来:日本灭亡了朝鲜,今天又侵略我们中国,占领了东北,要我们也变成亡国奴。我们决不当亡国奴,我们要反抗!他带头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一些同志在四周散发传单,跟着呼喊口号。等军警围上来,他已在同志们的掩护下跳下案桌,钻入人群中。此时有人往他头上扣上一顶呢子礼帽,又给他披上一件长衫,一辆包车迅速过来,拉车的人把他推到车上,疾步出了人群。原来,这都是同志们巧妙安排的。以后,他们又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五马克思诞辰”以及“五七”、“五九”、“五卅”,一直到十二月二十五日云南起义纪念都搞飞行集会。

  一九三二年五月一日,党组织了大规模的五一游行示威,当时整个华北处在动荡之中,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国民党当局一再退让,东北军在蒋介石的严令下撤到关内。华北危急!中国危急!为了唤起民众,一致抗日,搞了这次示威游行。这次活动有统一的指挥,严密的组织,周密的计划。游行队伍在天桥按预定计划突然集全,信号是将一支旧灯泡往地上一摔,随着这声炸裂,人们高呼口号从四面八方聚拢来。散发队立即散发传单,演讲队领头喊口号,并分头向附近的群众作宣传。刘斐章按预先的布置,把两根长竹竿和一条横幅标语按时带到集合地点,信号一响立即将横幅穿好亮出来。此时,他的旁边闪出一个大高个子,原来是离别了两个多月的战友杨震。杨的耳朵和鼻孔还沾有煤灰,他原是从门头沟煤矿直接来的。一对战友顾不上谈话,只相视一笑,就各执起两端的竹竿,把横幅高高兴起,走到队伍的最前面。群众看到标语旗,赶紧在旗下汇集拢来,自动排成四人一排,手臂挽着手臂向前门大街进发。队伍走过东交民巷,走到王府井大街,开进东安市场。游行的人越来越多,人流浩浩荡荡,口号声此起彼伏,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过,在胜利的微笑中结束。这次游行示威,轰动了整个北京城,表达了我们党团结广大民众,坚持抗日救国的决心。

  一九三二年,刘斐章除了参加反帝大同盟外,还参加了“左翼剧联”。“左翼戏剧家联盟”北平分盟是这年二月二十五日成立的,执行委员有李树芬(以后担任党组书记)、陶也先、陈沂、宋之的、于伶。刘为盟员。同年八月,聂耳自上海到北平,也参加了分盟的戏剧和音乐活动。年底,北平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北平分盟的部分盟员陆续撤离,分盟领导工作由陆万美和刘斐章负责。

  此间,刘与郭家庵、陶也先等组织“阿莽剧社”。“阿莽”是英语“come on”的音译,意为“冲上去”“干”的意思。

  “剧社”根据地下党的指示,突击排戏,突击演出,演出象搞飞行集会一样,常常会遭遇军警的破坏和镇压。他们排演过《工厂夜景》、《血衣》、《sos》,还有关于东北义勇军的独幕剧,都是反映日本帝国主义欺压中国人民的内容。演出最多效果最好的是田汉先生“九一八”事件后赶写的独幕话剧《乱钟》。一次,他们与政法大学的“芭莉苞剧社”(“芭莉苞”是俄文的音译,意思是“斗争”)联合在清华大学演出《乱钟》,遭到了右翼学生组织的破坏,该组织贴出了“不准破锣剧社到最高学府来演出!”等标语(所谓“破锣”,即无产阶级“普罗”的丑化译音),千方百计阻挠演出。演出前聂耳先用小提琴演奏《国际歌》,他那激越澎湃的琴声,给观众以强烈的感染,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演员也受到极大的鼓舞,戏演得很有激情,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民族危亡的革命洪流中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在血与火的斗争中经受锻炼,接受考炼,刘斐章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九三二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游行示威以后,由杨震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年二十三岁),从一个热血青年成长为无产阶段的先锋战土。

  入党后,他被调离反帝同盟十八支部,参加筹备河北省反帝组织,曾担任过反帝大同盟河北省委书记、组织部长。以后,党又调他到北平市东区,担任区委书记。其间组织领导过轰轰烈烈的抵制日货的斗争,领导过学生罢课,工人罢工,都曾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一九三三年七月九日,他不幸落入国民党宪兵三团之后。在敌人的镣铐和淫威下,坚贞不屈,又巧于应付,未暴露身份。因没有任何证据,在押十三天,通过家族和社会关系被营救出狱。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