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黄芝冈日记选录一

范正明

  一九四五年(重庆一南京)

  五月十九日

  《戏剧月刊》三卷六期,舜九《九畹室剧谈》:“《忠烈鸳鸯》系演宋杨六郎之子宗勉,破天门(阵)被擒”,萧太后命杨四郎杀之,耶律夫人监斩。四郎接旨后,明知自家骨肉,难以下手,无奈不敢违抗圣命。此戏四郎杀死宗勉,昏绝倒地,其心不忍,可以见也。嗣宗勉之未婚妻闻耗复仇,夺归其尸,拜主(灵牌)成亲,立志守节。事在八本《雁门关》之前。戏中《哭尸》一场,一哭其子(杨六郎哭子),一哭其夫,其惨痛甚于《芦花河》薛丁山夫妇哭应龙(义子薛应龙)。又《芦花河》哭尸用真人,本剧则以假人代之。

  《戏剧月刊》二卷十期舜九《梨园丛话》:旧历年元月一日至五日,北京通衢所贴各戏园海报,例不标明戏目,惟于伶名之下,书“吉祥新戏”四字而已。又正月初一,各戏园后台,无论名角、里子、扫边、龙套等,入例不开戏份,每人给红纸包铜元十枚,谓之喜钱。又最先到园之第一从头到尾顾客,谓之财神爷,看坐不得收其戏资。五日之内例不演刺杀戏,如《战宛城》、《连营寨》、《刺汤》、《杀惜》、《翠屏山》等。故所演不外《醉酒》、《打金枝》、《青石山》、《铁笼山》、《回龙阁》、《朱砂痣》诸吉祥戏。

  《戏剧月刊》二卷六期,张次溪《伶苑》:“道光二十六年(1846)桂月二十六日,四喜班立戏目:《惊变》、《赐环》、《参相》、《题曲》、《说亲》、《守门》、《描容》、《乔醋》、《南浦》、《醉隶》、《三闯》、《园会》、《赐针》、《错梦》、《羞父》、《赏荷》、《挑帘》、《盗印》、《游湖》、《点香》、《雪夜》、《扯斩》、《出罪》、《交帐》、《茶叙》、《下棋》、《赏灯》、《杀惜》、《佛会》、《孙诈》、《坠马》、《报喜》、《相约》、《训子》、《闹海》、《请宴》、《别母》、《瑶台》、《芦林》、《樱桃》、《云阳》、《相刺》、《舟配》、《卖花》、《北饯》、《伏虎》、《北诈》、《望乡》、《玩笺》、《势必僧》、《赐良》、《前诱》、《功诱》、《写本》、《访诓》、《渡江》、《疑诉》、《三错》、《后诱》、《吃茶》、《青门》、《惨睹》、《卖子》、《闹救》、《吞丹》、《胖姑》、《回猎》、《牧羊》、《阴告》、《痴梦》、《认子》、《书馆》、《后约》、《拾巾》、《游街》、《投渊》、《扫秦》、《上坟》、《花荡》、《测字》、《醉归》、《盗巾》、《狐思》、《阳告》、《负荆》、《别姬》、《叫画》、《密告》、《秋江》、《夺食》、《番儿》、《男祭》、《小逼》、《赤壁》、《棉花》、《赠剑》、《盗库》、《下海》、《狗洞》、《盗绡》、《定有》、《议剑》、《水斗》、《藏舟》、《寄谏》、《拾金》、《游殿》、《借茶》、《疑忏》、《楼会》、《养子》、《梳妆》。”

  五月二十日

  《戏剧月刊》三卷四期,薛少卿、张肖德《现代四大名旦之比较》。四大名旦之新剧本戏:

  梅(兰芳):《木兰从军》、《一缕麻》、《童女斩蛇》、《牢狱鸳鸯》、《奔月》、《千金一笑》、《葬花》、《散花》、《别姬》、《麻姑献寿》、《上元夫人》、《廉锦枫》、《西施》、《俊袭人》、《洛神》、《花蕊夫人》、《桃花扇》、《春灯谜》、《空谷香》、《薛妍贞》、《凤还巢》、《太真外传》。

  尚(小云):《秦良玉》、《张敞画眉》、《林四娘》、《千金全德》、《摩登伽女》、《卓文君》、《青门盗绡》、《珍珠扇》、《玉虎坠》、《婕妤当熊》、《五龙祚》。

  程(砚秋):《红拂传》、《鸳鸯塌》、《风流棒》、《赚文娟》、《花舫缘》、《玉狮坠》、《文姬归汉》、《聂隐娘》、《青霜剑》、《碧玉簪》、《玉镜台》、《孔雀屏》、《斟情计》、《梅妃》、《花莲赚》、《金锁记》。(《春闺梦》与《锁麟囊》为程砚秋代表作,此处未列入,存疑)

  荀(慧生):《元宵谜》、《西湖主》、《丹青引》、《红梨记》、《绣襦记》、《香罗带》、《埋香幻》、《春闺记》、《荆钗记》、《钗头凤》。

  《元宵谜》,舒舍予(此非老舍)、张冥飞编。《西湖主》,杨因尘编,取材于聊斋,民国十年在上海亦舞台上演。《丹青引》,杨草编,取材《意中缘》传奇。《绣襦记》、《香罗带》,陈墨香编。《埋香幻》为一趣剧,与《花田八错》相类。《钗头凤》,陈墨香编,陆放翁故事。《窃兵符》,陈墨香编,取材升平署《窃符记》昆曲本。《陈丽卿》,杨草、陈墨香编,取材《荡寇志》。《江天雪》,杨草、陈墨香编,取材《江天雪》传奇。《至孝图》,杨草编,取材郑祭足杀婿故事。《飘零泪》,陈墨香编,取材清人笔记。《柳如是》,陈墨香编。《庚娘》,王瑶卿原本,陈墨香改订。《妒妇诀》、《百宝箱》,陈墨香编,不同于南方本子。《鱼藻宫》,陈墨香编,取材吕后斩戚姬故事。《还珠吟》,陈墨香编,取材张籍《节妇吟》。《张金哥》,陈墨香编,取材昆曲《义妖记》。

  杨敬亭、李静山《都门杂记·词场序》称:秦二世演古傩与歌为戏,后世号为秦腔,故秦腔祖师祀胡亥;唐明皇亦演曲为昆腔,故后世昆腔祖师祀明皇。其说必有所本,按戏神有九皇、武猖、楚庄王等。武行祀武猖,场面祀楚庄王(战国时,楚国令尹斗越椒反,楚庄王率军平叛,曾擂鼓助战,附会成场面祖师爷也),亦各有其所祖而不必相通,则秦腔胡亥,昆腔明皇之祀不必与南方徽弋皮黄之祀二郎神相通,亦各祖其所祖耳。

  又云:“明季边大绶《虎口余生》,及《铁冠图》等剧,昆弋并演,或者高腔之名由此产生。及我朝开国伊始,都人尽尚高腔,延至乾隆年,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称极盛焉。故诚一斋绘‘十三绝’图悬于门额。至嘉庆年盛尚秦腔,曾经奏明禁止。近日又尚皮黄,京都及外省之人,无不欢然附和,争传部曲新奇,不独昆腔音寂,即高腔亦同广陵散矣。虽内城尚有学步高腔者,亦硕果之仅存也。兹集所注词场诸人,多系皮黄腔著名者。致昆弋出色诸人,第以风会所趋,不免有先后进之分。”谓弋腔兴于明季,盛于国初,穆宗时尚皮黄,而内城尚有学步弋腔者,可作弋腔小考证看。

来源:《艺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