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咚咚推表现形式(二)



  三、演出的舞台处理

  “咚咚推”的舞台处理有以下两个特点:

  1、哑剧手法。“咚咚推”的台词和唱词都不多,但又要表现故事情节,因此有了哑剧表现。这种手法,不是仅在某一剧中出现,而是基本每出戏中都使用,这就成为这个剧种的独特之处。它的哑剧手法因各剧各角色不同而各有专门设计,有的已形成程式。如《开四门》中的关公、《跳小鬼》中的小鬼公和小鬼婆都没有台词,完全用动作表示。《古城会》这出戏中,关公向甘、糜二夫人讲述过五关斩六将的情况时,用哑剧为关公设计了一套“关公耍刀”即(开四门)的身段,又如《天府掳瘟 华佗救民》一剧中,二小鬼散布瘟疫,这里二小鬼没有台词,都是用动作表示,“跳小鬼”这套程式就为这个情节所运用。再如《关公捉貂蝉》一剧中,貂蝉作为主要人物,出场最多,却没有一句台词,亦是完全用动作表示。这样的例子在“咚咚推”演出中比比皆是,它弥补了剧本的不足,几页纸的剧本可演上几个小时。

  2、角色侗化。演出剧目,不论是三国戏还是明传奇,一进入“咚咚推”,那么所有人都侗化了。为适应这种处理,在情节上亦可作若干改动。如《桃园结义》中,刘、关、张结拜兄弟,以比试身手排定大小,定的比赛项目是爬树和甩稻草。比爬树和甩稻草,都是当地盛行的民间游戏,于是把这种游戏搬上戏场,又如《关公捉貂蝉》一剧中,一些情节都是《三国演义》中没有的。貂蝉同王允、吕布与二小鬼一起歌舞嬉耍,关公去捉拿貂蝉时,小鬼护卫,关公箭射貂蝉,鬼又挡住。于是关公就象侗族巫师那样作法,将对方降服,捉住貂蝉。《云长养伤》中的关公,《关公教子》中的关平,也象侗族伤者、病人一样,接受看香婆看香,巫师冲傩,又如《天府掳瘟 华佗救民》一剧中,天井人将华佗变成了一个为他们想象中的驼子,并让这个弯腰驼背的华佗象侗族郎中那样走乡串寨,为人为畜祛病消灾。

  这些演出的舞台处理,是按照当地人自己的想象,审美心理,生活习俗,欣赏习惯来进行创作的。它因此得到了侗家人的承认。

  四、服饰与道具

  “咚咚推”在服饰与道具的处理上自成一体。

  “咚咚推”的服饰与其他剧种不相同。天井人按照他们对剧中角色的想象、理解自主设计各种人物的服饰。

  1、将军一类人物的服饰。傩戏剧目中,三国戏占有三分之一的比例。在二十一出戏中就有《古城会》等七出三国戏。天井人对这些戏中的将军们是尊敬的,特别对关羽更是无比崇拜。关羽的忠勇神武、浩然正气,足以驱邪,这与酬神演唱“咚咚推”的主旨是一致的。于是专门为这些人物设计了专门服装:马裤。这种马裤,是由两块长二尺,宽一尺的布做成。上面绣上侗族的图案花纹,里子的一面绣上制作服装的年、月、日。然后把两块布钉在一条宽腰带上面,两块布中间相距五寸。装扮时,将腰带系在腰间即可。马裤分红、黑、白三色,分属关羽、张飞、蔡阳。这样的服装样式自然与其他剧种不同。不管关羽等人来自什么地方,只要进入了深山侗寨,那么就是侗族人了。这样的服饰处理与他们的整个舞台处理是一致的,符合当地人的心理愿望及欣赏习惯。

  2、文官、神仙与读书人的服装。当官的(如县官)、神仙(如土地)、有知识的(如华佗、秀才)、侗老师(巫师),在天井人看来均是一个阶层,这类人物于是都身着长衫,足着布鞋。给人以文雅、庄重的感觉。侗族男子在日常生活中是不穿长衫的,穿的是对襟衣,腰束布带。这种长衫专为演出所用。制作方法就是在侗族男子服装的基础上加长,将对襟改为连襟,类似民国时期的男人长袍。

  3、其他。剧中其他人物的服装则按照角色原形来设计。如瓜精,瓜是绿色的原形,就止瓜精穿上绿衣绿裤,以示由瓜成精;狗,生活中常见花狗,于是让狗穿上一套花衣;牛,黑色牛为多,就让牛穿一套青农服。而鬼公鬼婆,无生活根据,那么就按照当地人对鬼的想象,给鬼穿上红花背心、红色裤子。

  4、“咚咚推”的头饰也有它自己的独特处理。剧中各种角色戴上面具以后,头上均缠上约八尺长的黑色丝帕,帕子两端从后脑长拖下来,两手各执头,表演各种身段动作,如摸胡子、牵马、骑马等等。据民间艺人介绍,缠头丝帕是代表头发,垂下来又可帮助表演。它似乎类似其他剧种旦角的“线尾子”和生角的‘甩发”。

  “咚咚推”使用的道具也自成一格,比如《菩萨反局》一剧中就是一具穿上衣服的木雕神像绑在艺人的前胸,两条呈弯曲状的假腿紧贴演员的胯间捆住,从而造成菩萨背人的假象。《老汉推车》一剧中的人力车,则是竹杆、竹条和几尺布制作而成,貌似沉重,其实不过十来斤重,此剧的道具也不能缺少那对假腿,将似腿绑在车前,乍看剧中年轻女子确实坐在车上,实际上她是在地上走动,若不然,90多岁的老汉又如何推得动车与人呢。这些道具充分体现了天井人的智慧。其它道具如农具、蚊刷、师刀、排印、拐杖、武器等,都按照当地习俗设计,它们与整个演出的风格是统一的。但关公的青龙刀设计比较短小,原因是“咚咚推”中的关羽有一项特殊任务,天旱祈雨而搬演“咚咚推”时,开锣之前,必由关羽登场舞刀,要舞到天边出现乌云,也就是“磨刀水”快来了方能罢手。往往一舞便是几个时辰,若刀过长演员无法挥舞,刀过重演员自然也无法承受。

  五、演出场面

  “咚咚推”不托管弦,只以锣鼓伴奏。使用的打击乐有鼓、包锣、钹等。它的奏法很简单,两声鼓一声锣,以“咚、咚、推”为一个单元,后来配上唢呐伴奏,无限反复以配合“跳三角”的舞步节奏。唢呐曲子也较简单,旋律大致如:  

  咚咚 推  咚咚 推  咚咚 推推 咚咚 推

  “咚咚推”中道白和歌唱时不用锣鼓和唢呐。“咚咚推”的“锣经”虽然简单却是剧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与“跳三角”处在同等地位。“咚咚推”的名称即是从“锣经”得来。

  六、影响与发展

  “咚咚推”和天井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天井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天井人也以拥有“咚咚推”为骄傲。

  天井寨是纯侗族地区,天井人如今尚有不能操汉语者。“咚咚推”以侗语演唱,人们自然感到亲切。因此全寨人包括女性都能学习和演出(三国戏中的貂蝉、甘夫人、糜夫人,本民族传说故事剧中的农妇、姑娘都要由女性来演的),全寨既是演员、乐手,又是观众,大家轮流转。在深山老林里,这种全民性自娱自乐的演出是他们最好的文化生活。每逢演出,附近数十里的侗胞都要赶来观看,于是使天井人对“咚咚推”愈加引为骄傲而倍加宠爱。所以天井人从十几岁就开始参与“咚咚推”的演出直至老迈此亡。现年已96岁的龙子明老人还能登场演出。充分体现了艺人们对“咚咚推”的钟爱程度。

  天井人把自已要表达的情感全部倾注到“咚咚推”中,比如他们爱护耕牛厌恶不尊重牛的人,于是就有了《癞子偷牛》、《刘高斩瓜精》这样的剧目。他们崇拜关老爷,就让他在戏场上出尽风头;他们敬重华佗,鄙视看香婆和巫师,就让华佗大显身手,让看香婆和巫师颜面丢尽,无地自容;他们善恶分明,就有了《背盘古喊冤》这样的警世剧;他们为缓解生活之沉重,就有了《铜锣不响》、《土保走亲》、《杨皮借锉子》、《驱虎》等诙谐成趣的剧目;他们起义失败后的压抑感情,更在《造反》这个剧目中尽情发泄。

  天井人同时把“咚咚推”作为最好的酬神活动。到神庙去祈求神灵,祷告之后,只有烧香上供而己,没有情感交流。而“咚咚推”可以把“神”搬上戏场。回答人们的种种问题。允诺天井人的种种请求,这比进庙祭祀来得更为实在,有较强的情感浓度,于是使“咚咚推”的演出成为酬神的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

  正因为如此,几百年来,“咚咚推”始终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同治十三年(1874年)侗民起义失败后,天井寨中原来的二百多户人家锐减到十余户,但“咚咚推”却没有消亡。“文革”期间,它又停演了十几年,执着的老艺人龙子明、龙开春、姚绍尧、姚祖柱、姚绍成等人硬是将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七、相关器具及制品

  (一)、面具

  “咚咚推”有42个面具(侗语称交梅)。“咚咚推”的面具用楠木制成。通常是将直径为25厘米左右的楠木对劈,再截为长30厘水左右的木坯,由当地工匠雕制。“咚咚推”的42个而具,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神鬼精怪:傩公(姜郎)、傩母(姜妹)、土地、雷公、雷婆、小鬼公、小鬼婆、瓜精共8具。

  2、士人:秀才1具。

  3、劳动群众:农人2具、农女12具、后生1具、姑娘1具、孩童1具,共7具。

  4、官衙人物:县官1具、差役4具,共5具。

  5、迷信职业者:看香婆、巫师、神童,共3具。

  6、乡间恶棍:癞子、强盗,共2具。

  7、历史人物:刘高1具。

  8、三国人物:刘备、关公、张飞、关平、周仓、王允、吕布、貂蝉、华佗、蔡阳、甘夫人、糜夫人,共12具。

  9、动物:牛、马、狗共3具。

  (二)、乐器

  1、打击乐:鼓、包锣(一种中间有小圆形凸包的锣)、大锣、钹两副。

  2、管乐:旧时“咚咚推”无管乐伴奏,后来增加了唢呐。

  (三)、服装

  “咚咚推”服装依照剧中角色由当地裁缝自行缝制。

  (四)、道具

  1、菩萨神像1座。

  2、盘古神像1座。

  3、推车(用布和竹条制作)一辆。

  其它:刀、剑、戟、梭标、布带、龙头拐杖、拂尘、锄头、镰刀、油纸伞、本凳、竹簸等。

来源: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