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昆剧“俊扮”探源
“俊扮”为戏曲行话,即指生、末、旦行的面部化妆。俊扮化妆手法单纯精炼,除了须发的处理以外,属于面部化妆的仅画眉毛、画眼圈、涂脂粉,根本不画阴影,绝少画纹理。戏曲俊扮化妆不强调性格化,只按人物年龄身份等作类型化处理,人物的性格全凭演员的表演来完成,亦可称之为中性化妆。具体分为三步:1、描画眉毛,不同年龄分别以染黑、不染色,染白来区别。2、描画眼圈,以增加眼圈的清晰度。用色则青年角色浓些,中年角色淡些,老年角色不画眼圈,以示老眼昏花之意。3、涂脂粉。
据学者研究,唐代俳优演剧“弄假妇人”时化“脂粉妆”,“弄假官”时则采用本色脸或“脂粉妆”。宋金杂剧戏剧性表演中已有俊扮化妆。俊扮又叫“素面”、“洁面”,以演员的本色脸为主,或描眉勾眼,或敷粉施朱,重在美化。末泥、引戏、装孤、装旦用俊扮。但从根源来看,“俊扮”的面部化妆是源于以脂粉涂面,以青黛画眉的古代生活习俗。古代不仅女子抹脂粉美容,而且自汉至明的史籍中均有男子敷粉的记载,如《汉书·佞幸传》等。但是传统观念又倾向于否定男子的脂粉气。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写道:
“妇人傅粉固为恒事,然国色必不尔,古来惟宫掖尚之。北周天元帝禁人间傅粉,但令黄眉黑妆,已属可笑;但北朝又笑南朝诸帝为傅粉郎君,盖其时天子亦用此饰矣。予游都下,见中官辈谈主上视朝,必用粉傅面及颈,以表啐穆,意其言或不妄。至男子如佞幸藉闳之属所不论,若士人则唯汉之李固胡粉饰面,魏何晏粉白不去手,最为妖异。近见一大僚,年已耳顺,洁白如美妇人,密詷之,乃亦用李何故事也。昔齐文宣帝剃彭城王元韶须鬓,加以粉黛,目为嫔御,盖讥其雌懦耳。今剑佩丈夫以嫔御自居,亦怪矣!金自章宗后,诸主亦多傅粉,为臣下所窃诮,岂宋世帝王亦有此风,而完颜染之耶?若乃陈思王粉妆作舞,骇天下之观,李天下粉墨交涂,分伶官之席,此不过狡猾戏剧耳。”
这里说到明时男子亦有傅粉的风气,皇帝上朝傅粉,年过耳顺的大臣亦有傅粉的。用粉使人的肤色变得苍白,用胭脂使两颊呈现病态的桃红色,以此为美,这是古人审美观的反映,认为那种不受日晒形成的肤色苍白,以及两颊泛着病态的红晕是与“高贵”、“富足”联系在一起的,因而被认为是面貌美丽的必备条件。但对于男子敷粉人们却存有保留态度的。在沈德符的议论中已经可以见到他鄙薄男子傅粉的态度是很明显的。
昆剧化妆使用脂粉的原意主要不是美化人物的肤色,而是表现古人涂脂抹粉的生活习俗。昆剧化妆对于脂粉的使用向来慎重。所以俊扮又分清水脸、淡妆、艳妆三种。所谓清水脸是根本不施脂粉,主要用于表现病容、或穷苦。俊扮男角,脂粉气过重被认为是对正面人物的歪曲。所以,小生只用少许干粉敷面,以匀净肤色为度;眼膛及眉心略染干胭脂,以透露青春气息。至于穷生,照例不用脂粉。老生只在扮演具有富贵气或英武气的人物以及表现老当益壮鹤发童颜时,才在眉心、眼膛染红,但比小生要淡得多。旦角也并不一律施脂粉。一般只有少女角色脂粉略重;扮演中年妇女脂粉就用得很少,甚至不用。清水脸在清末民初的昆剧舞台上还有,据曾长生、尤彩云回忆,表现病容时还有一种办法,即以荷叶水洗脸。但到了晚近舞台上,清水脸几不可见,淡妆仅老年角色用之,而大多俊扮角色都改用艳妆了。
(三)昆剧丑角化妆探源
“丑扮”是指昆剧化妆中的净丑化妆,因常常表现面貌不俊秀、五官不端正或面目丑陋、以及心存奸恶的人物,所以得名。“丑扮”的基本手法就是涂面。涂面化妆,简言之,是将人的五官及面部纹理作图案化夸张描绘。涂面手法分抹脸、揉脸、勾脸三种。又因角色家门不同而以脸部描画的面积大小分别为大面、二面、小面三大类。
所谓“丑角化妆”是涂面化妆中的二面和小面化妆。昆剧中丑角分副、丑二家门。丑又称小面,多演下层小人物。副又称二面,副类角色多为外貌俊秀而内心丑陋的角色。丑角化妆均用“抹脸”手法在脸部涂白。二面的涂白抹脸上及眉际,下过鼻尖,两侧过眼梢。小面则上及眉际,下及鼻尖,两侧及双眼之半,参见图1-10。再根据年龄的不同用黑色或灰色描绘眉眼的纹理。丑角抹脸在涂白的边缘处可以略染胭脂,使涂白界限分明,且能增加化妆的美感。

丑角化妆在我国戏曲的初创时期就已使用,即所谓“抹土搽灰”。抹土涂灰主要为副净的妆饰。如《复落娟》杂剧一折[混江龙]:“副净的取欢笑抹土涂灰。”所谓抹土涂灰,土指黑色,灰指白色。它的原意无非是抹些白,画些黑道儿,使面貌显得威武些或狰狞可怕些、或滑稽可笑些。所谓“满脸石灰更着些黑道儿抹”(语见《张协状元》及《庄家不识勾栏》套〈四煞〉)。河南荥阳北宋石棺的杂剧线刻图上由所反映,三个副净中的两个均画八字眉,墨迹也是从额头到颧骨,斜贯眼部。山西侯马金墓戏俑(金大安二年,即1210年)让我们看到了770多年以前杂剧副净的粉墨装扮。这位副净化妆的十分生动,不仅在鼻梁间涂了一块白粉,还将两道眉毛用黑墨勾画成倒八字,墨迹从额头画下来,斜穿眼部,一直画到颧骨;嘴部用黑墨加以夸大,呈大笑形象。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潘德冲石棺的杂剧线刻图中的副净同样是这种八字眉,此画年代在蒙古宪宗二年(1252)前后。可见,大八字眉在当时是比较普遍的丑角涂面化妆谱式。从侯马金墓副净鼻梁间涂饰白粉的化妆中已可窥出几分昆剧副丑化妆“豆腐块”的雏形。而艺人们丑角化妆时的在额部、眉梢、两颊上看似率意的粉墨涂抹,更是深得宋元时“涂土抹灰”的遗意了,参见图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