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其他戏曲的影响(二)

管骍

  京剧的影响

  从舞美角度,京剧服饰、化妆不可避免吸收了花部演出的一些特点外,大部分继承了明代昆弋腔发展起来的舞美传统。如周贻白在文中写道“但今之皮黄剧班所有服装,皆系承袭旧日昆曲班所用,间有独出心裁更改式样者,亦不过从穿着便利或外表美观入手,其大体仍无特异。然则戏装成为今日之形式,应早在明代(昆曲起于明中叶)奠定其基础,然后逐渐演变,至清代乾嘉之间乃大备(《扬州画舫录》系成于此时),相沿至今,乃成为一种无分朝代的所谓‘剧装’。文中提到京剧舞美在艺人们不断的摸索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事实上,京剧舞美对一些内容的改进又反过来对昆剧服饰和化妆产生影响。结合京剧的发展时期及对昆剧的影响力度,这种影响可分为京剧早期与京剧繁盛期两个阶段。而其中京昆脸谱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又呈现一种胶着状态,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来进行时期的划分,因此在阐释时单列段落。

  1、早期京剧对昆剧服装影响

  早期京剧形成及发展时期,艺人对戏衣改进之处并不算多,且更多是基于几代艺人的长期积累,因此,对于一些具体创制是何人在何时发起都是疑雾重重,只能根据其他资料进行粗略的推测。如翩舞的水袖,或疾去翻飞或徐回慢转,不仅富有舞蹈及造型的美感,更能配合念白、身段与表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虽然“长袖舞衣”由来已久,戏衣中水袖的发明也不能排除其影响,但从目前资料来看,戏服水袖是随着艺人们对戏服可舞性加强的摸索中逐步形成,出现于京剧时代,并为昆剧所植用。

  水衣即衬衣。昆曲戏衣制作十分考究,很多都采用真丝面料,并在绸缎上饰以手工的刺绣,价格昂贵,不宜水洗。为了保护外面的行头,以防被汗水浸湿,艺人们便在行头之下穿着水衣、水裤。水衣水裤一般以白布裁制,考究一些,也有用白绸的。早期的水衣袖子为了保护外面的衣服通常较长,一般要长出一尺二寸(一尺为三十四厘米),现在的川剧服装中还是如此,袖口是缝合的,不开叉。“水袖”名称就暗示了水袖与水衣的关系。如梅兰芳先生这样解释水袖:     

  “何以称为‘水袖’?早年舞台上,演员扎扮登场,不论哪一行当的角色,必须内衬一件‘水衣’,‘水衣’的袖子露出一段在蟒、帔、官衣、褶子以外,故称‘水袖’。后来,‘水袖’放长加宽,脱离‘水衣’,就缀在每一件行头的袖子上了。”

  从实际演出的角度来看,这种发展是有据可循的,且与艺人的创造有关。在过去戏班里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由于每个人的尺码不一样,演员必须自己带几样私用的行头,其中就包括水衣。这个行规起于何时不得详知,但从相关文献来看在明代艺人们已经开始这样做了。清·史承谦《菊庄新话》引王载扬对明代吴郡长洲县村优净角陈明智的记载中,就描写了他携着里面装有两三样私带行头的布囊奔走串戏的情况。因此,水衣的产生很有可能与艺人的创造有关。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他们发现倘若将水衣的袖子加长一些,做起身段或是舞蹈起来更具美感和富有表现力,可以说获得了另一种自由。于是,水衣之袖逐渐加长,加长后活动不便,于是出现开叉,并逐步脱离水衣,转而加接于外衣袖口之外,渐为定式流传下来。

  水袖出现的准确时间目前也无从考证。但通过一些材料可以大体界定其产生时代的上下限。光绪末年到民国初年的那代昆曲演员,即传字辈(1921)的早一辈的老师在解放初年仍在世,根据他们的口述,当时的“水袖”还是一尺二寸。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沈蓉圃绘了许多戏画如《群英会》(程长庚、徐小香、卢胜奎(1822-1889)、《虹霓关》(时小福(1846-1900)、陈楚卿和梅巧玲(1842-1882)、《探亲》(刘赶三)、《思志诚》,真实再现了同光时期的许多名伶及当时的戏曲扮相。服装的色彩、图案、发式及头饰都非常准确逼真。《群英会》反映,鲁肃的官衣、诸葛亮的八卦衣,周瑜的褶子上的“水袖”,都是短而窄的,今天川剧舞台上服装的袖子仍是如此,参见图4-11。程长庚(1812-1882)是京剧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与余三胜、张二奎并称为“老生前三杰”。梅巧玲、时小福都是京剧形成初期的著名演员,兼演昆曲。由此可知,水袖在同治光绪年间还没有形成。这与昆曲老艺人们的口述资料在时代上是基本一致的。而到了京剧第三代,即梅兰芳的时代,已经有了开叉水袖的形式。因此,可确定水袖的产生早于梅兰芳的时代,大约在京剧第二代到第三代之间。至于水袖中的开叉,当是与“加长”、同步发展起来的。

  

  战裙也是早期京剧时代艺人的发明。《穿戴题纲》记载《白蛇传·水斗》的白蛇和青蛇的穿着时,是“纱罩、衣裙一分”。存世清代惠山泥塑《白蛇传·水斗》中仍可看到,白蛇和青蛇著衣裙的形象。到了清末光绪年间,反映京剧南下的桃花坞木板年画中,白蛇、青蛇的穿着已改为衣、裤、战裙,参见图4-12。近世的《昆剧穿戴》记载,白素贞和小青戴纱罩、穿战衣裤裙。京剧中武戏较多,艺人们从舞台效果出发创制了战裙。发明者是早期京剧演员万盏灯,“初时,刀马旦穿打衣袄裤,外系裙子,演员万盏灯改添系绣花战裙两片,于是风行一时并延续下来。”万盏灯即李紫珊,是与时小福、陈德霖一代的京剧演员。

  

  此外,明清以来的传统,昆曲女褶子为斜襟矮领,近代受京剧影响演变为立领对襟的时式褶子,只有老旦还保留旧式女褶子,参见图4-13。

  

来源:苏州大学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