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河高腔又称辰河戏,旧时辰河戏包括高腔、昆腔、弹词几种形式,但以高腔为主要唱腔,故辰河戏又称辰河高腔。辰河高腔长期活跃于湘西地区,交通闭塞,交流不便。故对于一个流传较广而又颇有声誉的地方剧种,对于它的源流沿革却无任何文字资料可考,仅有一些零散传闻。
根据辰河高腔围鼓堂名家已故的老中医杨锡寿谈:“有山东高唐州卢公,四川为官。明末清初去官回籍,时值战乱,遂客居辰溪,游于士绅中,以琴棋书画为娱。卢公固精音律,谙戏文。乃与诸绅结合地方辰河高腔音乐研究土调,创曲牌,定唱腔,是为辰河高腔之始……”
旧时戏班前辈又传从明代到清中叶,浦市一直都是沅水中、上游最大的商业口岸,作为湘西重要的经济口岸,浦市在当时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在江西地区流传的弋阳腔通过来浦市避难的曾氏兄弟演唱而逐步与辰河流域的音乐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当地人称它为“悲调”或“高腔”,由于其音乐唱腔的独特性,也有人称之为“辰河高腔”。
其次,辰河高腔源于戏曲四大声腔之弋阳腔,元末明初“扯江西、填湖南”大迁徙,随着众多移民由江西流入辰河地域,弋阳腔也同时传入。在弋阳腔与当地民歌、语言、宗教音乐形成的过程中,还受到青阳腔的影响,逐渐形成辰河高腔。辰河高腔的原型曲牌,牌名与词格多与南北曲相同,其变格是增加了大量的滚唱(放流)。
清康熙平定吴三桂叛乱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各地先后修建了大量配有戏楼的庙宇、会馆、祠堂,为辰河高腔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宗教祀神活动更盛,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辰州府志》载“岁时祈赛,惟僧道意旨是从。有上元醮、中元醮,土地寿、梓潼寿、城隍寿、伏波寿、傩神寿、佛祖寿、火宫寿、五通寿、傩神会、龙船会、圣母会、降香会、阳尘会。”在名目繁多的祈赛活动中,演唱高腔戏,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祠堂宗族的祭祀演唱,也同样普遍。
据以上的说法,辰河高腔最初在湖南的发源地是浦市,来源于江西弋阳腔,形成于明末清初,兴盛于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在发展过程中又受青阳腔影响,与当地民歌、语言、宗教音乐等结合,形成了现在的辰河高腔。对于这样的说法,是有一些零散的文字记录可以得到印证的。清《湖南通志》载:“浦市产高腔,虽三岁孩子童亦知曲唱。”经过当地艺人长时间的努力,弋阳腔融和了浦市当地的佛、道、傩的有关锣鼓和音乐,使辰河戏从弋阳腔中脱胎变化出来。辰河高腔的母戏目连戏的演出在当时浦市也十分流行,在现今在浦市浦兴古寺前,曾有明崇祯四年(1631年)所立石碑,碑刻内容大意为:浦兴古寺为阖市礼佛圣地,每年中元节内修盂兰盆会,超度伤路亡魂,因果圆满之日,高挂郗市幡旌,演唱《目连戏》,忠孝节义,普劝善缘。
从以上可以看出,辰河高腔历史悠久,在流传过程中又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戏曲声腔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