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花鼓戏”演唱特征研究(二)

周娣

  三、装饰音

  装饰唱法在“花鼓戏”唱腔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丰富了唱腔的表现力,增加了唱腔的色彩,使“花鼓戏”唱腔具有独特的韵味与浓郁的生活气息。装饰唱法的具体体现有如下几种:

  1、曲调装饰

  即在曲调主音符的前、后加上倚音,可加十六分音符倚音,也可加八分音符倚音,这要视唱词与唱腔的需要而定;在曲调主腔尾部加滑音,在字与字的过渡中加滑音;在半音关系中升高音符的半音,成全音;在原曲调上进行延伸、收煞、顿停等变化来进行装饰,如《洗菜心》等。

  2、气息装饰

  气息装饰的手法多样,有颤音、气震音及嗽音等,都是运用气息控制与震动来体现。

  颤音(用tr为记号,亦可用“﹋”表示),即是在主音与主音的上方快速互颤,又可称为上颤音或掇腔。颤音的发出,主要由气息控制好声音,发声时在主音与上方音之间做轻微颤动。要求喉部放松,有气息支托,颤动的频率要快,松弛自然。如《洗菜心》段中第二小节“下河”第二至三拍。颤音在“花鼓戏”唱腔中用得最为普遍。各地花鼓戏唱腔的小调中,也多有颤音的运用。

  气震音(记号为→),即以气息的震动使声音产生一种明显的波动感,与颤音相比,要求气势来得强烈而鲜明,声音波动的幅度亦较颤音大,运用准确时,在腹肌部位有震颤的感觉,其着力点在腹部。若二者相比,亦可称颤音为小颤音,而称气震音为大颤音。演唱时,要特别注意音准,抓住主音与主音相邻音互震时的感觉,用腹肌部位的震动将声音送出来,它的效果如同弹拨乐中的柔弦音。气震音多在每一乐句稍尾或衬词中运用,也在过渡音中运用。如“花鼓戏”《洗菜心》,“忽听得我的妈妈娘叫奴一声”的“声”字,就要用气震音唱。颤音与气震音可同时运用。

  嗽音(记号为0),又称擞音,湖南有的人称为水嗽音,出现在某个音符的上方。要求演唱时,高出某个音的本音,而且用一带而过的方法体现。即唱句中字音吐准之后,行腔之间出现的波动音,多在高音时出现,且在唱嗽音的前后都为中音或低音。因此演唱时,气息要有准备,将唱嗽音的音唱准、唱活、唱得轻巧而明亮。如;在《洗菜心》《刘海坎樵》唱段中几处有“O”记号的地方,均采用嗽音唱法。

  3、声音装饰

  声音装饰即用发声部位,如鼻、咽、喉、舌等部位本身所具有的色彩来进行装饰。声音装饰有花舌音(打嘟噜)、鼻音(鼻韵母字)、喉音(喉部着力)等。

  花舌音(记号为★),即用舌的灵活来打嘟噜,出现在某个字的后面或某个音符的下面。舌头轻轻上抬,气息从舌头上下,两边推出,使舌头前部分振动而发出的声音。一般用“得”体现。打嘟噜是“花鼓戏”常用的演唱技巧,有小嘟噜、大嘟噜之分。小嘟噜如《洗菜心》中第九、第十节的“嗦★子啷当,啷★嗦”一句与《瓜子红》中的“一★面黄”及“★溜子情郎”等句,都是用的小嘟噜。在“花鼓戏”小调《放风筝》中,花舌音打的都是大嘟噜,《放风筝》共计五段,由放到收,每段结尾都有长嘟噜来表现人物的愉快心情。花舌音运用自如,说明舌头在口腔内放松,只有舌头放松,当气息震动时,才会发出嘟噜的效果,因此打嘟噜还可作为发声训练的内容。

  鼻音,出现在某个唱字的后面。说明那个字需要归鼻音体现,小舌和软腭分离,嘴巴微闭或全闭,声音从鼻腔中出,软腭处轻松抖动,才可产生其效果。如《洗菜心》中“失落一只戒箍子,一钱八九分”的“分”字的演唱,即要归入鼻腔内,并用颤音来演唱。这种鼻音带颤音的唱法,具有“花鼓戏”突出的特点。

  喉音,在科学发声的训练中,最不主张用喉音,它会使喉部紧张,影响声音色彩,并妨碍上高音。但作为一种风格或特殊的技巧,在某一句或某种情感的唱腔中表现出来,仍有它一定的魅力。如《打铜锣》中蔡九唱段“我好荒唐”的第一句起板:这句起板最高音“5”到g2音,一般都要用真声唱上去,学了发声方法的,可以揉进些许假声,但不可失去真声质朴的色彩。如果抬高软腭,用高位置的共鸣来唱这里的“5”音,可能会影响到声音色彩的和谐统一及“花鼓戏”演唱的风格。因此,高音区的演唱,用上一点打开了的喉部的声音,对保持整体声音的统一是可行的。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