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湖南花鼓戏的基本特点及其分类

周娣

  一、湖南花鼓戏的基本特点

  1、乡土气息浓

  乡土气息浓是指湖南花鼓戏音乐来源于广大民众。如早期的民歌、小调、灯戏、地花鼓、弹词、庙堂音乐,都可以说是湖南花鼓戏音乐的前身,通过艺人们的艺术加工提炼,使其成为艺术化了的、人民群众了解熟悉的、听之亲切看之喜悦的地方戏音乐。湖南花鼓戏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活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幽默诙谐、通俗易通,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湖南花鼓戏取材于生产生活,因此它能够直接的反映群众的生产生活,甚至连剧目和内容都可以与百姓生活“对号入座”。比如元宵节有《闹元宵》,端午节出《白蛇传》,中秋节上《杀蔡鸣凤》,《起潘》,《黄金龙》,婚庆时推《玉堂春》,《打金枝》,生子时唱《仙田送子》,《早生贵子》,《三喜临门》等。五十年前后所不同的是此前吊丧时一般很少接戏班,今日则不仅接戏班已成风气,且专点旦角为之哭灵。

  所以,湖南花鼓戏音乐,能良好地在“乡土”中不断成长,由原只有几个基本曲调,用于简单情节的戏剧之中,变成了各种不同节奏、表现不同情感、分别适用于男声、女声演唱的三百多个曲牌,能表现复杂的戏剧情节以及表达人物思想感情,不断丰富和壮大。

  2、演出灵活多变

  早年的花鼓戏是“两小戏”、“叁小戏”,说的是他行当少、演员少,是“千军万马就咱俩”的小戏班。不过花鼓戏还有一小,就是剧本一般都很短小,演完一本戏就半个小时,长也不过一个小时。但花鼓戏并非只能短小。它可以应观众的要求任意拉长。这正是人们所熟知的“大桥戏”。同一个剧目半小时演完,将他拉长3—5小时也行。这种死戏活唱,一人常多角的特点,正是旧日花鼓戏的一大特色。

  花鼓戏对演出条件要求相当低。即使无戏台,也可以在地坪中展开(花鼓戏出入长沙市时,就是在天井中演出的)。搭一个“草台子”也容易。这就使得花鼓戏的演出更加灵活,能够随时随地演出。

  3、节奏快

  花鼓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节奏快。各类音乐,特别是戏曲音乐,多是节拍缓慢,情调深沉,反映着那个社会的心理节奏,但是花鼓戏就不是这样。那种连珠炮似的对白,打情骂俏。节拍明快,情调开朗的唱腔,正是快人快语,风风火火,辣味十足的“湘俚人”所接受,甚至被他搅得“疯疯癫癫”的。

  二、湖南花鼓戏的地区分类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的各地花鼓戏总称。旧时花鼓戏名目繁多,湘北的花鼓戏叫小戏,常德的花鼓戏叫“戏”,长沙花鼓戏叫打花鼓、地花鼓,也曾叫“楚剧”,衡州花鼓戏叫衡阳马灯和衡阳花鼓灯,邵阳花鼓戏也叫花鼓灯,零陵花鼓戏、祁阳花鼓灯,基本上都是以自己所在县命名。益阳的剧团就叫益阳花鼓戏;浏阳的剧团就叫浏阳花鼓戏;此外,还有桂东花鼓戏、永兴花鼓戏、湘潭花鼓戏等等。湖南有多少花鼓戏,谁也做不出定论。但我们按照中国的戏曲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来讲,地方剧种的确定,主要依据剧目、声腔、语言、班社以及表演特色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舞台语言及唱腔音乐,声腔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湖南各地区的语言区别较大,可以说十里不同音。在艺术实践中,湖南花鼓戏依据地域为界线,已规范成为六个不同特点的剧种:邵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其中,长沙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的主要代表门类。

  长沙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中流行地区最广、艺术发展最成熟,影响最大的一个花鼓戏剧种,流行于湘中、湘东及洞庭湖一带(长沙、湘潭、株州、宁乡、浏阳、平江等地)。早在清代中叶就在这些地方流行开来,盛演不衰。长沙花鼓戏按声腔剧目、表演风格、方言方音的不同,又可分为益阳路子、西湖路子、宁乡路子、湘醴路子、长沙路子等不同流派。

  虽然这些地方土语乡音彼此不通,音调也有千差万别,但一到舞台表演,演员们统一按要求讲规范的长沙官话,这就使舞台语言统一,方便和提供了各县、市的艺术交流,风格的统一又使这个剧种走向成熟而唱遍全国,誉满三湘的《刘海砍樵》就是由长沙花鼓戏演唱的。因此,长沙花鼓戏,是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一花鼓灯)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

  长沙花鼓戏在地花鼓阶段,是从“两小”(小丑、小旦)到“三小”(两小加小生),再从“三小”发展到多种角色。但以“三小”为主,至今仍是长沙花鼓戏的重要特点。

  长沙花鼓戏的声腔分为川调、打锣腔和小调三大类。前两类称为“正调”,有较固定的声腔格式、旋律特点;后一类的曲调旋律、节奏、调式都变化较大,基本上各自保持原来的民歌结构。长沙花鼓戏的过场音乐,曲调来源于民间歌曲和古典的曲牌。长沙花鼓戏主要声腔是川调,为大部分剧目所采用。因伴奏用丝竹乐器,民间称它为“弦子腔”。“弦子腔”同样受汉调皮黄影响,逐渐靠近板腔音乐,也有(一流)、(二流)、(三流)、(导板)、(哀子)、(四腔哀子)、(吟腔)、(梢腔)之类,主要剧目有《盘夫》、《祭塔》、《捉蝴蝶》、《放风筝》、《梁祝哀史》、《白蛇传》、《菜园会》、《讨学钱》、《芦林会》等。无论“琴腔”还是“川调”弦子,都以大筒等弦乐伴奏,其发音沉郁淳厚。

  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小戏和折子戏,是最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小戏包括“对子戏”和“三小戏”。小戏大都是在山歌、渔歌、小调、地花鼓、竹马灯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折子戏则是大本戏中经常作为单独演出的,都是长沙花鼓戏中最流行的剧目。建国后,依靠老艺人和文艺工作者的合作,对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进行了挖掘、改编。重点加工整理的有《刘海砍樵》、《芦林会》、《阴阳扇》、《南庄收租》、《刘海戏金蟾》等五十个剧本。

  因此,长沙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戏种,本文将以长沙花鼓戏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唱腔分类以及演唱特征与湖南民歌进行分析比较。下面将长沙花鼓戏简称为“花鼓戏”。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