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意义及目的
傩,祭祀仪式的一种,能驱鬼、逐疫,还愿、酬神纳吉,是人与神互动、沟通的一种方式。我国幅员辽阔,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加上不同派系便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傩文化,使得傩文化的研究不断升温,国内外各界人士都在积极参与。湖南——从古至今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文化魅力,傩文化研究占据其中重要位置。因此于1981年初冬,在湘西风凰县召开了湖南傩堂戏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是国内最早的傩戏学术研究会议,“开我国傩戏研究之先河”。同时湖南各地也展开了傩文化的调查,并产生“湘中无傩”的结果,在很多调查报或者集成中都没有对湘中地区傩的介绍。比如具有代表性的大范围的普查著作《中国戏曲志·湖南卷》和由杨荫浏先生带头调查编写的《湖南民间音乐普查报告》都只是介绍了湘西、邵阳等地的傩戏,完全没有提及湘中傩戏,这是调查工作的一项失误。直到近几年梅山文化研究的兴起,梅山傩才慢慢得到部分学者的关注及重视。
湘中属于古时的梅山地区,傩也称为梅山傩。梅山傩的功能与其他地区尚为相似,但它包含的文化却是独特的,它源于古三苗部落,拥有的历史不少于四千五百年。作为苗、瑶族群发源地之一的梅山,其傩文化与苗、瑶傩文化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研究梅山傩不仅为湖南傩文化研究填补了湘中地区傩文化研究的空白,也为研究苗、瑶文化提供一些比较、分析的新材料。
由于古梅山地域广阔,受到地理位置与传承派别以及外来因素的影响,梅山傩又产生了众多分支。本文重点以新化县广阐宫傩仪为例,对其仪式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并与其他宗教仪式进行比较分析,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一文化现象。
二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状况
对于傩文化的研究,我国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有所关注,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到八十年代才开始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且以江西、贵州、湘西以及安徽等地的傩文化研究偏多。比较全面介绍了傩文化的著作有:曲六乙、钱茀合著《东方傩文化概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12);庹修明著《傩戏·傩文化:原始文化的“活化石”》(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6);康保成著《傩戏艺术源流》(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陈跃红、徐新建、钱荫榆合著的《中国傩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刘芝凤著的《戴着面具起舞:中国傩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钱茀著的《傩俗史》,(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等等。这些著作都比较系统的介绍了傩文化的历史背景以及形式与发展,并记录下这种宗教礼仪活动的文化现象及它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保护价值等。
我国傩文化的研究多局限于在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及宗教学的领域,而从音乐学的角度对文化进行系统的分析,主要是从1993年,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设立了“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计划”,以中国汉族及少数民族的“近信仰”传统仪式音乐作为研究对象开始,直到1999年其拓宽了研究的领域,对汉族及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体系进行研究,课题名为“中国民间信仰仪式音乐的曲目、风格及传统研究”。其中出版了一本与傩相关的专著,邓光华著《贵州土家族宗教文化——傩坛仪式音乐研究》(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文章对傩乐结构进行了三种类型的划分,中原傩、荆楚傩、和北部傩,并要求研究者综合音乐学和人类文化学,把傩仪音乐放入祭祀仪式中去加以审视。
描述湖南傩文化的专著有:湖南省艺术研究所编的《湖南傩戏研究论文集》(香港:大世界出版社,1994);周明阜、张应和、谢心宁著的《沅湘傩辞汇编》(香港:香港国际展望出版社,1992);胡健国、湖南省艺术研究所著的《沅湘傩文化之旅》(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湖南省戏曲研究所著的《湖南戏曲传统剧本:傩堂戏剧:师道戏专集,总47集》(长沙:湖南省戏曲研究所,1982);金承乾、刘永清、王文明合著的《辰州傩戏》(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尚立昆、刘永述、湖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合著的《桑植傩戏演本》(长沙:岳麓书社,1998.12);张子伟主编《湘西傩文化之谜》(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2)等等。对湖南地区的傩仪傩戏进行收集与整理,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而专门研究新化县傩文化的著作仅有一本湖南省民协梅山文化研究委员会与秦国荣编著的:《上梅广阐宫傩事》(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7)。论文有:刘声超:《梅山傩舞》(艺海,2007年04期);孙文辉:《傩戏一搬开山一的文化破译》(戏剧,1996年01期);孙文辉:《人类学视野下的湖南傩戏》(艺海,2009年03期);曾迪:《梅山傩戏一和梅山》(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5期);陈征南:《梅山文化独有曲种“搬开山”探秘》(艺海,2008年04期)等。相对于关注度较高的新化梅山民歌来说,新化傩戏音乐的研究相对较少,两者研究的着重点也是大有不同。新化梅山民歌的研究大多都停留在歌曲的概述、曲目记谱和歌词整理这个表层,而新化傩戏主要从其文化背景、剧情介绍、审美及功能等方面探讨,但是将文化联系音乐本体一起论述的文章还是比较少见的。
作为本地傩文化保护基地的“湖南省冷水江市傩文化研究基地”成立于2007年,是中国傩学会第一个签约的研究基地。同年五月由冷水江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傩戏学研究会联合主办了“中国·冷水江首届梅山傩文化艺术节”。艺术节期间,由该市的16支民间傩戏表演队、120多位傩艺员、演出了54台傩戏。这些傩戏的剧目有很多重复的,但由于各表演队伍的傩坛源流不同,相继呈现了不同的表演风格。
近年来新化县广阐宫傩事也受到了一些外国学者的关注,并亲自前往采访调查。如:日本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兼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所员广田律子教授,以及同校的哲学博士泉水英计教授等;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的研究员华澜、范华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社会民俗与湘中宗教的陈子艾教授一同实地调查;还有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中国宗教文化的罗柏松(James Robson)副教授等等。
三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从音乐的角度来记录、研究傩仪式。关于仪式的记录与分析,主要参考了曹本冶先生的《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和容世诚先生的《戏曲人类学初探:仪式、剧场与社群》等著作。借鉴这些学者的思想和研究方法,也运用了民族音乐学和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对傩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和阐释。论文中对于仪式文化的阐释并没有单独列为一章,而是穿插在仪式记录当中作出解释。将“案例”与解释放在一起,更便于理解。
田野调查工作对于民族音乐学者来说是课题研究环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研究成果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田野调查得到客观、准确的第一手资料,研究才能得以进行。因此本人多次走访田野,与当地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当地傩仪式的活动过程、内容、音乐进行调查记录,收集了一定的音响与图片资料,并做好分析、整理的后续工作。
由于新化县属于古代的梅山地区,其历史文化悠久,笔者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试图从历史背景去分析其文化的传承发展,并结合田野调查结果,使其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
四 研究条件与限制
由于笔者家乡与调查地点毗邻,在1969年之前属于同一县级。虽不是一个村落,但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都是相同的。重要的是笔者可以使用当地的方言与村民交流,减少了以往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一些隔膜与思想障碍,显得更为亲切,村民和当事人不把自己当外人,获得的资料也更加真实和丰富。语言便利使笔者更好更快的融入调查环境,实现了笔者在调查工作中“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双重属性,既可以用局内人的身份来思考问题,有又可以用局外人的身份进行调查、采访和感悟,这是本人一个有利条件。
但限制条件也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傩戏的搬演时间多为秋冬两季的夜晚,且扮演时间又具有不确定性。是看谁家有什么事情要还愿或祈福、消灾,然后提前一段时间选取一个合适的日子,再临时通知笔者。所以笔者在时间上还是受到限制,不能完全做到“随传随到”,只能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仪式进行考察记录。笔者作为女性,在性别上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由于广阐宫傩事与当地梅山文化紧密相连,仪式过程与傩戏中都包含了不少原始文化中粗野的信息,如:对生殖过程的演示与表述,以及性暗示等等。村民和师公也不好意思与本人详细解释,大都是带过或不提及。但在仪式举行的过程中并不禁止女性的观看和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