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伴奏
凤凰傩堂戏的伴奏非常特别,它继承了高腔音乐的演唱特点,有打击乐伴奏,且在艺人演唱的过程中是没有伴奏的,只有在众人相合与乐句之间连接处才会出现器乐增强音效,烘托气氛。所用的伴奏器乐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锣
分为大锣,小锣两种,大锣直径35厘米,边高3.5厘米,锣面平滑,敲击时给人一种振奋激昂,热情澎湃的感觉,音色有“昌”“当”“钦”三种。大锣和小锣一般都起到帮腔的作用,在傩堂戏演员唱完主要唱段的时候,乐器齐奏,再加上全体艺人都加入帮腔,使得音乐推动到一个小高潮,后句唱腔起后停止演奏。小锣又叫镗锣,因为击打起来发出“镗镗镗”的音色还用在一些丑角和青衣,彩旦出场之前,制造一个诙谐幽默的气氛,一般小锣一起,就预知是一个小人物要出场了。
鼓
鼓是凤凰地区最常用的乐器,无论是祭祀、音乐表演、节日都会使用到这种乐器,傩堂戏中一般使用同鼓,又称堂鼓,鼓框木质,两面蒙皮,置于鼓架之上,演奏时双锤敲击鼓面,从鼓心到鼓边发出不同音高,音量能大能小,是民间器乐合奏中经常使用的乐器,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
钹(钞)
钹本是西亚北非流行的乐器,公元350年传入中国,钹的形制可以分为钹和铙,凤凰的钹按其形制当属铙类,分为头钹和二钹,铙的外形是一个圆形的铜片比较薄,中间隆起一个半球形的顶,四边是翘起来的。击铙的方法也是与钹略有不同,掌心朝下,中指无名指夹住铙巾,演奏的方式有正击,侧击,闷击,磨击,移击。
另外还有两种伴奏乐器:牛角号与唢呐。牛角号使用于苗族的傩堂戏中,一般放在在句首,起到提醒和增加气氛的作用。而唢呐用于一些大本戏如《龙王女》中,借用了辰河戏的部分音乐程式,加入了唢呐
三种主要器乐在傩堂戏演出当中有固定的摆放位置,如图3.1。

图3.1
锣鼓经
凤凰傩堂戏音乐采用“锣鼓助节”,锣鼓是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所谓锣鼓经是指锣鼓在伴奏中形成独特风格的鼓点子、锣点子,锣鼓经在很多地方戏曲中都有采用,即使各地方的傩堂戏音乐也有不相同的锣鼓经,如桃源的傩堂戏腔锣鼓经为【九缒锣】、【八缒锣】【报子】,衡南地区的锣鼓经为【七缒锣】、【四平腔】等,凤凰的傩堂戏腔锣鼓经主要为【十字锣】与【九子点】两种:
【十子锣】

【九子点】

锣鼓经演奏对照表:
仓——大锣、小锣、钹齐奏、或者是大锣独奏。
七——钹独奏、或是钹、小锣齐奏。
扑——钹扣打闷着。
二、念白
念白在曲调中出现的很少,傩堂戏以唱为主,但是也少不了念白的功能。念白在戏里起到导言,连接剧情,连接词的作用,像《搬算匠》中间有算匠与妻子的对话:
算匠:“莫走莫走!我们还是雀话少说,书归正传,人间还傩愿,张三把命算,岳王下圣旨,功曹把文传,我俩出桃源。”
算匠娘:“何时走”?
算匠:“马上动身”。
算匠娘:“我去打点雨伞包袱”。
算匠:“好!好!”。
算匠娘:“老公,你把胡琴夹好,拐杖拿好,我们走吧!”
这一大段念白之后接入了主题唱腔,在这里念白就起到了一个连接上下剧情的作用。有时候念白也可以作为调色的小插曲来给戏剧增添一点活力,并且使用地方方言,如《搬算匠》中“莫走莫走!我们还是雀话少说”,“雀”字就是地道的凤凰方言,意思是“巧、有意思、有趣的”,用在这里很有民俗风味与地方特色。比如童儿调里面童儿与幺妹的对白也是相当风趣幽默的,并且加入了很多民间的机智问答,一问一答还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还有念白还具有“减压阀”的功效,比如傩堂戏的演出中有不少悲情的唱段,为了调节这种气氛,往往在中间连接段插上一小段念白来改变堂上演出的氛围,以喜衬悲、相得益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