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湘西凤凰傩堂戏声腔演唱形态特征

周岚

  一、唱腔分类及其特征

  凤凰的傩堂戏剧目发展比较其他地方傩堂戏曲剧目来说还算很丰富的,由此它的唱腔分类就更加细腻了,早期的凤凰傩堂戏演出剧目中,已具有了行当分腔的雏形,这些简陋的分腔从音色、旋律方面以及节奏对比看来已经具有行当分腔的特征,后来随傩堂大本戏的产生、发展便出现了更为细腻的分腔。现今从傩堂戏剧目分为内坛与外坛来看,可以把傩堂戏分腔可以分为两大类:傩堂调与高台腔。

  傩堂调包括五大唱腔,分别是《开山》、《先锋》、《师娘》、《搬算匠》、《童儿》。这些唱腔曲调最初都是傩师为配合开坛做法的内容而编排的唱段,所以有古老而神秘的巫教酬神色彩,但是它们的曲风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曲调流畅明快、极富地方特色。

  这些曲调因为历史悠久,被当作创曲的“母曲”,由此又派生和发展了七个唱腔:《姜郎腔》、《白望腔》、《安安腔》、《卷子腔》、《庞氏腔》、《姜女腔》、《丧堂腔》。这七大腔就是高台腔也称“五竿腔”,其特色是:富有戏剧情趣、喜怒哀乐曲调分明,为塑造戏剧人物创造了条件。

  由于曲调很多,各行当都是以一个母曲作为“本源”加以变化,用于生角的有由母曲《土地调》变化而来的《土地腔》、《八郎腔》、《笑和尚腔》;旦角有母曲《先锋调》变化而成的《先锋腔》,谱例17《先锋调》

  

  谱例18《先锋腔》 

  

  从谱例15《先锋调》来看它的调式是羽调式,第一句中由来起音,由《先锋调》衍生的谱例16《先锋腔》主音也在,只是在节奏上使用的音符更加密集,但是采用的仍然是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音组合,最后在句尾结束的时候采用了同样的旋律线,一个是,另外一个则是,充分体现了这两个唱腔间母曲衍生新曲的关系。

  用于净行的有《开山腔》,《判官腔》,用于丑角的有《算匠腔》,《童儿腔》,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算匠腔》,这是凤凰特有的唱腔曲调,丑角在演唱这个曲调时候节奏与旋律都较简单,而且诙谐幽默、朗朗上口。

  以上分析了傩堂戏中的正戏声腔,随着大本戏的盛行,声腔的分类越来越细流,而且也完善了很多,每个行当基本上都是围绕母曲进行展开,发展了多个不同的唱腔,如旦角的《先锋腔》可以由正旦演唱,也可以由老旦演唱,甚至是丑旦也会使用这一腔调,但是根据每个角色所处的位置和环境不同,每个唱腔也各不一样,但是它们都是由一个共同的母曲发展起来的。

  这些唱腔的发展与完善是靠曲牌的派生来实现的,主要运用了改变调式、改变节奏、改变旋律等方法来创腔,如流行与阿拉的“芦花腔”的下腔句就是采用了“原型加花”与“同宫犯调”相结合的手法,将音乐元素融合进傩堂戏唱腔而形成了《先锋调》的唱腔风格。 

  二、凤凰傩堂戏唱腔的演唱形式

  傩堂戏唱腔演唱形式丰富多彩,有男声领唱、伴唱、对唱、齐唱、有女声独唱、男声独唱等等,最早期的傩堂戏唱腔只有男腔,没有女腔,即使是在表现女性角色的时候也是由男艺人反串女声;“一唱众合”的方式倒是出现的很早,这种传统的演唱形式还保留至今;随着傩堂戏文化的推进,这种音乐形式也有了创新,出现男女分腔,“可以说分腔是戏曲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分腔的第一步是男女分腔,第二步才是角色分腔”这是袁静芳在《乐种学》中的一段话,体现了傩堂戏戏曲文明程度随分腔而提高,女艺人唱腔的出现是这个表演艺术的一大进步。

  男声领唱的任务一般由傩师担任,这种表演形式出现在句首,多于傩堂正戏的傩堂腔中出现,用来打醮、祭神、祈福,傩师唱诵一大段经文、祷词,傩台上所有的乐师、演唱艺人、学徒在最后一个句子(一般为最后三个字)中加入伴唱与伴奏。

  男声对唱这种唱腔演唱较为多见,正戏,小戏,大本戏中涉及的范围较广,傩坛正戏中《搬算匠》唱腔中收录了开山与算匠一问一答的对话就是典型的男声对唱形式,男女声对唱出现在大本戏当中,这是有故事情节发展与人物角色扮演的唱腔,所以一般用于表现男女人物的活动状态与情绪对比。

  总体看来,傩堂戏的音乐总体形式是:唱腔+打击乐。

  以下是摘录的唱词可以充分体现音乐形式的多样性:

  法师唱词:(男声领唱,伴唱)

  (领)

  开堂洒扫近廷华,

  (领)

  金鼓齐鸣透远霞。

  (领)

  金鹿香暖迎仙太,

  (伴)

  神从仙界下天涯。

  (男声对唱,合唱)

  甲:云淡风轻进午天,

  乙:一封书信众仙来。

  合:拨开云下红城进,

  合:水远山长路几千。

  (女声独唱)

  正月元宵放灯光,

  二月芙蓉花草香。

  三月又是清明节,

  四月家家菜籽黄。

  不过在众多的演唱形式中最有艺术特征的是伴唱,所谓伴唱,其实就是帮腔,也是傩堂戏最突出的特点“一唱众合”的形式,如节选自《先锋调》(谱例15)这种演唱形式与高腔的特征非常相似,伴唱一般都加在唱腔最后的三个字进入,等于把最后的一句话又重复了一遍,使得这个部分形成了一个小高潮,烘托了气氛,增加了厚度,而且还使得唱腔由高潮到低潮形成了一个对比,让音乐不再单调,并且不断往前发展,这种伴唱形式在各地方戏曲的唱腔中是不多见的,集聚湘西音乐风格,从众多的音乐体裁考证,如阳戏,辰河戏,土家民歌,花灯戏中的唱腔几乎都采用这种“一唱众合”的形式,这种形式来源与高腔的唱法,是典型的弋阳腔的演变与分支。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