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演唱流派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有的艺术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生活中的艺术品都会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互为侵染、互为影响、互为制约的缓慢过程就是艺术的源与流,由于这种源与流的关系慢慢派生出各种不同的文艺流派,傩堂戏也是艺术中的一种,它经过长期的演化和变革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气质与特色的流派,凤凰地方的傩堂戏流派主要有南北两派。
南派
南派最早的雏形是五峒流派,所谓五峒流是指古思州(现贵州的司南,镇远一带),现凤凰田氏鼻祖田宗显原籍是山东人,隋朝时被举荐做了黔州刺史,他的后裔田佑恭又被南宋皇帝封为思州宣慰使,历经八世传至后辈田儒铭时,因被封为五寨长官司而从思州迁到了五寨司城(现在的凤凰沱江镇),土司制下的巫楚文化也随之流传到了五寨城,形成了最早的傩堂戏,南派傩堂戏始祖,就现在所有的资料可查应该是刘大昶,他的首批徒弟一个是茶田镇的周法雄,一个是刘世发。周法雄回到家乡开班授徒,又收了田玉光,杨胜妹,黄丝桥的田老万等人。随着代代传承,南派的傩戏班子遍及土乡苗寨,百花齐放,自起始至今,南派傩堂戏的学徒弟子大概有300多人,而且代代相传、子承父业,现存的南派艺术家基本上聚居在凤凰农村的阿拉、新场、黄河等地,这些地区处于凤凰至铜仁公路的南面,多为土家族聚集的地方,现在还保留着逢年过节唱傩堂戏的风俗。
南派傩堂戏的鲜明特征是古朴深沉,唱腔带有浓郁的巫师风格与土老司做法事的韵味,它的唱腔简洁,起伏不大,曲牌简陋单一,调式内容都大同小异,但是正是由于这些古朴的唱腔节拍和简单的乐器伴奏使得音乐朗朗上口,在阿拉营连三岁的小孩也能哼上两句,这就是它至今流传民间而不衰退的原因。
北派
北派傩堂戏称镇杆流,主要是从现在的常德,辰溪等地传入的。虽然它受到了原始土傩的影响,但是在风格上却与上五峒傩风格迥异,人们把它称为新派傩堂戏,它的地域分布为吉信、吉首双塘、吉首寨阳、泸溪等地。田儒铭在任五寨长官的时候提倡文治心、武治力的以土治土的政策为傩堂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北派形成的时间推算起来较南派傩堂戏短些,据调查的资料表明文天送可能是北派的开山祖师,文天送是一个文武兼备的角色,早期擅长武生与小生,晚年扮青衣须生,他一生传艺授徒,徒弟遍及凤凰,麻阳,泸溪,吉首几个县市,他最得意的弟子有两个:一个是吉信的谭仁静,一个是泸溪的侯桥堡。这一派傩堂戏在凤凰的影响是最大的,徒弟众多,它成了整个凤凰傩堂戏活动的主流。吉信属北派,因为离凤凰古城较近,而且公路修通交流颇多,它现在的表演风格与剧目与现在南派的表演风格有诸多相同特征,现存的傩堂戏班最出名的为“谭本家”戏班,本家的意思就是私人组织的剧团,是从谭仁静传承下来的,代代繁衍,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北派与南派相比最大的特色就是新颖明快,唱腔细腻,戏剧味道浓郁,它的曲牌调式种类很多,并且融入了其他地方剧种的特色,在器乐伴奏方面也有所改进,唱腔,身段方面吸收了不少阳戏的精髓,所以它的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祭祀还愿的娱神,而转为娱人。
二、代表艺人
文天送(1837——1897)凤凰县靖疆营人,十二岁在杨家堂子学艺,他文武兼备,口齿清楚,念白风趣诙谐,尤其善于即兴创作,他的学徒众多,如凤凰的谭世全,泸溪的侯桥堡,吉首张清臣。
谭仁静(1872—1952)又名谭文才,祖籍凤凰得胜营,年幼时学过裁缝,后拜文天送为师,学唱傩堂戏,阳戏,花灯戏,擅长生角,花脸,唱腔苍劲有力,观众称赞,同行折服,并且因为他待人谦和,为人厚道有很高的声望,他曾在凤凰,所里,泸溪等地开班授徒,桃李满天下,这些徒弟后来都成为了著名的艺人。
侯桥堡:泸溪狗爬岩人,活动于泸溪,所里,乾州等地,传授徒弟也众多,其中名气比较大一点的有乾州的黄得玉,李三,双塘的吴庆忠等,虽然师从文天送,继承了北派艺术,但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又不断增加加工和创造,形成了新派傩堂戏。
杨光孝(1832——1894)凤凰人,工生行。因为擅长演员外,所以人称“杨员外”自幼从父习艺,后来与兄弟组成一家戏班,他嗓音洪亮,吐字清楚,气息充沛,表演凝炼深沉。
洪老生凤凰人,生于清末,以丑角见长,白口流利,吐词清楚,另外还精通算命,占卜的一套动作。
姚汉卿凤凰人,三十年代以演判官而出名,他的判官形象十分威武,左手执账本,右手拿笔,大袖飘舞,常跳同边步出来,颇有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