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田野调查引发的思索(二)

蔡芳

  二 对常德汉剧生存现状的思考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发展意味着前进与螺旋式的上升,关键在于产生质的变化。和其他艺术种类一样,常德汉剧也经历着产生、发展、繁荣到衰落的过程。如今在常德地区,虽有常德市汉剧团、桃源县汉剧团、汉寿县汉剧团等专业演出团体还在演出,仍有为数不少的民间常德汉剧团在从事着演出(如小梨园常德汉剧团、凤凰班、新文华班)。从古代“村伶一部”的本地高腔班,到如今的活跃在城镇和乡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专业剧团和乡班,常德汉剧的发展中带有各时期性的时代烙印,在如今的舞台上,它继续传播着中国历史文化,也面临急需走出困境的现实。

  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团体发展的普遍方法是依靠国家的政策,在国家政策下,保证了如常德市汉剧团等专业团体的生存。联合国于2003年10月7日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并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新定义:“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展现、表达、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各社区、各群体为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为应对他们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由此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随着国家在与国际文化的碰撞中意识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及通知,经常德市有关部门积极申报,在《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中把常德汉剧中“常德高腔”列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中,使其有了依靠的码头。常德市有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一)、及时开展对青年演员的培训工作,在常德汉剧院与湖南文理学院艺术附中联合招收戏剧班学员,进行常德高腔专业培训,使常德高腔后继有人;(二)、在全市各专业剧团抽调部分业务骨干组成“常德市第二届高腔培训班”,由老艺人传授高腔剧目和音乐。如2007年7月请刘炎卿老艺人新编赶排常德高腔,其中就有常德汉剧新戏《天官赐福》等剧目。(三)、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小组,紧急挖掘和整理常德高腔剧目,对参加1954—1956年常德高腔学习班的老艺人进行紧急采访、录音、录像,另请木偶戏班李家班老人学习常德高腔,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对早期常德高腔录音资料实行“音配像”。

  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强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力度,核心问题是政府部门要承担起保护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的责任。它可以在政府部门的保护之下求得平稳的发展,其途径就是把握保护中的整体性原则:

  1、既要保护非物质文化事项本身,更要保障物质文化的载体即常德汉剧演出主体的生活;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拥有者和保护者之间的利害关系,注意保护常德汉剧的人员队伍建设:发动大批常德汉剧弘扬者对剧种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记录,进而研究和传播。当我们强调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时候,应该意识到,在田野工作时,我们应该把民间表演艺术的创造者、持有者和继承者也纳入到我们工作的视野中来,由于传承都靠口传身授、口传心授,而大多数民间艺人又都年事已高,对这一艺术应抢救及时。因此,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首先要抢救优秀的民间常德汉剧艺人。把他们的主体性、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来,这样我们的保护和抢救工作才可以说真正是对人的关怀。重视传承这一艺术形式的特定群体(尤其是民间戏班)或个人,必然要遵循历史发展的要求,处理好传统保护与现实追求之间的矛盾,它需要行政部门、学术界专家、学者等进行多方重视、研究,甚至可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相应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改善其生活处境。只有这样,才可能确实实施以人为本的保护原则,切实解决从业人员断层危机,继续努力培养和造就常德汉剧的新一代艺人。

  2、既要保护非物质文化文化事象本身,也要保护它的生命之源。对于常德汉剧的未来发展之策,应考虑到其生态环境。对于常德汉剧的未来成败、兴衰,关键因素在于当地的语言和民俗。语言兴、民俗留,民俗环境保留的环境下,常德汉剧才能更好的得以生存。在《保护公约》中也强调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应保持常德汉剧这一文化传统与民众生活方式的关联,不单把这种文化传统固定在既有的时态上,更要注重它在新的生存时空下的新发展。结合孕育其生长特有的生态环境,走上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

  在本人看来,常德汉剧团体自身不能单单等、靠、要。它可以迎合商业化的市场发展要求,允许其多元化的发展。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完善,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常德汉剧自身面临着多重的与时俱进,必然不断适应时代的变迁和观众的审美趣味的变化,在剧目、服装、道具、化妆和配器等各方面就得要有很大的改进,以促进它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在城市,休闲文化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电视、卡拉OK、流行歌曲的盛行成为城市休闲文化的主体。然而,我以为,在目前情况下.城市戏曲市场开拓很难,常德汉剧与现代传媒技术相结合是当前常德汉剧寻找城市发展之路的突破口。城市的常德汉剧迷习惯于自我娱乐的业余演出方式预示着常德汉剧与传媒技术结合的必然性,常德汉剧电视、常德汉剧音乐电视、其VCD、DVD光盘是城市戏曲市场的主要内容。本人曾与常德市汉剧团的演员了解情况,面对城市中年轻人热衷泡吧的趋势,有位青年演员就说了开间“常德汉剧吧”的提议。城市商机市场的占有有待于戏曲工作者对于城市市民休闲娱乐的内容和形式更为详细的调查与研究。我建议,目前常德汉剧的生存策略是开拓城市生存渠道,占领广大农村市场。另外,定期组织民间艺人把富于教育意义的常德汉剧折子戏带入当地的大、中、小学,让学生了解这一文化财富,进而扩大观众群体,走进课堂和授艺场所,只有先从教育入手,让年青人了解传统文化和文明,保证民间艺术的传承后继有人、生生不息。对于常德汉剧的未来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对于常德汉剧的多元化生存之路的建议,是在调查中产生的,这只是个初步分析,笔者抛砖引玉,期望引起更多的关注,为今后的抢救、保护工作提供一个思路。

来源:厦门大学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