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
今天,韩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民俗傩戏和假面戏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特别是韩国的年轻人对假面戏的现代性继承和再创造中倾注了心血。他们经常在全国各地公演,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日本能乐,作为镇国的艺术,当时虽然经常在寺院和神社内演出,但是进入平安后期就逐渐衰落了,现在,只有在正仓院和法隆寺还有伎乐痕迹的伎乐面具和服装。正仓院保存有171具面具,法隆寺珍宝馆藏有多种伎乐面,东大寺有200个伎乐面,正仓院藏有“伎乐”服装,为丝绸制作,里子上写有墨书“吴公用具”,是戴吴公面具表演者所穿的服装。
作为民族民间艺术,傩舞在过去几百年的时间里,经历极其艰难的发展过程。历来的统治者,大多认为这类艺术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因而长期遭到冷遇。建国后在极“左”文艺路线的影响下,傩舞、傩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批判了“左”的错误,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政策得到了进一步贯彻,因而傩舞引起人们的重视。很多地区的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局都曾举办傩舞的调演,做了很多发掘、整理、研究的工作,为发展和改革傩舞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我国有着很多丰富的传统舞蹈资源,亟待我们深入地开发利用。当前提出的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对我们提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要求,我们有必要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加强认识,提出有效措施,才能使傩文化有所创新发展。
二、保存方法及借鉴
作为韩国的传统和国粹,假面舞在韩国全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鼓励。韩国假面舞属于民俗舞蹈,但它的保存与发展却以领先的姿态走在了中国的前面。我们不妨通过对韩国假面舞保存的学习、借鉴,来弥补中国传统文化冷遇后的缺失,并使之发展、弘扬。
韩国对假面舞及传统舞蹈的保护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民间保护
韩国有很多民间的保护团体,一种是民众自发地非组织形式的保护,一种是有组织的保护。前者的保护是以民俗活动为依托,以村落为单位,所保护的是与该地方的民俗有直接关系的舞蹈形态。这种方式也是我国对傩舞保存最普遍、最主要的方式。后者是有组织地传承某种或某地方的几种舞蹈形态。例如:一些民间艺术团以保存某种形态的传统乐舞为己任,像凤山假面舞保存会、松坡假面舞保存会等。这种组织的工作人员都是业余爱好者,他们组织参加某些公益性演出或民俗节日的表演。财政经费除了自筹之外,国家文化财保护财团给予一定资助,有的地方传统文化企业也给予资助。这些资助不仅用于演出,而且参加这些演出的学习者也能接受到一定的学习费用。这使得这些被保存的舞蹈形态不仅完整,而且往往具有超出自娱性的艺术性。
从传统舞蹈本身我们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因此,要加强本民族的文化意识。我国的传统民族舞蹈资源非常丰富,这些传统舞蹈是祖先们流传下来的,如果我们不加以精心保护,传统舞蹈将在我们这一代失传。我国也可以建立起以地域为划分的保存会,工作人员以业余为主,逐渐培养爱好者,由国家给予一定的资助得以保护。
2、国家保护
韩国文化的成功,跟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分不开的。
(1)通过相关政策进行保护
韩国政府在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有一个叫做无形文化财产厅的部门,把韩国传统的说唱、假面舞、摔跤、拳击、宫廷御膳、魔术、礼仪、传统医药等等传统艺术以及艺人进行编号管理,采取特殊政策,鼓励年轻人向老艺人学艺。
我国也应该建立类似的法律保障体系,明晰保护对象的程序、保护的方式方法、保护者的义务等,使传统舞蹈的保护有法可依,否则无论怎样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都无济于事。
(2)通过表演的形式进行保护
现在的韩国国立国乐舞蹈团,不仅传承宫廷乐舞,而且还传承众多的民俗舞蹈。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凤山假面舞。几十年来,这个团体的足迹踏遍了世界的各大洲,向世界各国人民介绍了韩国的传统民族舞蹈,受到极高的评价。
各地都有老中青三代组成的演出团体,他们定期为当地的民众演出。在韩国日趋现代化的氛围中,假面舞非但没有衰落,反而受到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就连韩国总统也愿意在公众场合用假面舞传统的面具表达美好的祝愿。
(3)通过学校教育进行传承
韩国的大学大多都设有舞蹈专业,以学习韩国舞为主要的舞种。并且,凡是学习韩国舞的学生,都必须学习韩国传统舞蹈。传授假面舞,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专业的假面舞演员,而且也是为了亲身体验他们的传统。
(4)通过旅游观摩进行传承
韩国的旅游事业以社会环境为背景,以观光旅游为依托,,使得一些传统舞蹈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比如在韩国安东河回村设有民族村,其中有表演河回假面舞的项目。
(5)通过国际盛会进行交流
同时,韩国每年还定期举行国际性的假面舞大会。届时,世界各地对韩国这种传统民间舞蹈感兴趣的人士都可以到韩国交流经验,展示技艺。作为这项对韩国传统假面舞的传播与发展功不可没的盛事,她每年都会确定自己的主题和宣传画,其重视程度和组织过程甚至可以和奥运会相提并论。
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要给予传统舞蹈以保存和发展的空间。没有良好的空间,没有营养的土壤,再顽强的生命力也难以存活下去。我国可以指派有专长的民间艺人,保存、传授传统舞蹈;设立一些民俗村、民俗博物馆,提供可存续的空间;指定一些文艺团体、艺术院校,人为地保护一些传统舞蹈,这些方式都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三、保护的意义
当前,我国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从中央到各省、市、县、区、乡、村等均成立的相应的保护、弘扬传统文化的机构。陕西省已有24项民间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形式被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保护项目。这对我们今后进一步保护和弘扬以面具舞为特点的傩文化将会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如果国家和社会都不遗余力的进行传统舞蹈的保存工作,那它的意义何在呢?我认为因从下面几点来看。
首先,防止传统舞蹈的消失。一种舞蹈的出现,是人类精神智慧的体现,一旦得不到很好的保存,就仿佛一个物种濒临灭绝,只有精心保护才能得以继承,甚至发展。
其次,促进传统舞蹈的发展。在保护继承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发展。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不为发展的继承是毫无意义的,通过进行传统舞蹈的二次创作得以实现。那传统舞蹈是进行舞蹈创作的基础和资料,编舞者要紧紧抓住传统舞蹈的民族特色和风格,才能不偏离本民族的文化范畴。
再次,文化观赏价值。让传统乐舞得到传承,使其成为资源,并且开发出它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不仅弘扬了本民族的舞蹈文化,还吸引了本民族及外国游客,作为一种资源保存下来。
另外,强化国民的民族文化意识,增强民众的爱国、爱民族心理。我国经历了文革之后,很多传统文化濒临消亡,包括我们传统的舞蹈文化。很多年轻人未曾见过我国丰富的假面舞等传统文化,不利于加强国民的民族文化意识。因为在这些传统文化中不但潜含着我国各族人民的美学理想、哲学观念,还凝结着各民族的性格和气质,透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有利于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的心理。
在此意义上,我国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让纸上濒临失传的面具舞等传统文化“活”起来,让它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为增强民族团结服务。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博大精深。中国理应成为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大国、强国。
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面具舞将以雄健的步伐走向崭新的发展阶段,这颗艺术瑰宝将在祖国的百花园中大放异彩。
面具舞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整体,它所涉及的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就傩文化中的傩戏、傩舞而言,它们不仅是一种表演,同时也是流传极久的民俗事象,围绕傩舞所展现的内容包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民族性格和心理都通过傩文化表现出来。傩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独特的贡献,价值也是多方面的。作为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通过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异,顽强地生存下来,并由此打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伴随着中国文化东渐所产生的一系列文化现象,构成了人类文化交流史上壮观的奇景。在各种东渐的中国舞蹈中,假面舞或许是流传最为广泛的,并且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得到极好的保护。据舞蹈研究家说,这些舞蹈的目的是“为了与祖先融为一体,忠诚国业,强化伦理”。可见,它在当时起到了巩固国家秩序、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的积极作用;同时,它也有消极的一方面,它与舞蹈自身的审美功能背道而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舞蹈自身的发展。
在这里,我们应该从积极的一方面看到日本、韩国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做出的示范先例,我国的研究和保护人员也一定会做得更好,真正体现了它在中国舞蹈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