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中日韩面具舞对比(一)

王童

  1、中日韩面具对比

  傩面和能面分别是傩戏和能乐演出中使用的面具,它们在中、日、韩三国的面具舞中最具代表性。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对比:

  (1)面具作者的比较

  傩面一般是由傩坛中的“雕法师”制作而成的。雕法师由农村中具有一定的雕刻和绘画技能的匠人担任。如果在傩坛中没有擅长雕刻和绘画的人,那该傩坛的面具就需要向民间的面具艺人定购,或者由善男信女捐赠,也有些面具是由师父代代相传所得。中国的民间艺人一般不在傩面具上注明作者和制作年代,因为封建士大夫往往视其为“雕虫小技”,从而后人只能根据其艺术风格、木质的残朽程度判断其大致年代,这种判断方法存有一定的误差。

  能面通常是由训练有素的“能面师”制作成的。他们的技艺或出自家传或由老师传授,具有比较高的艺术修养。在中世纪,能面师一般都会受到幕府的庇护,可以倾注毕生的精力来研究、制作能面,促使其技艺精益求精。在日本能面被视为珍贵的艺术品,因而能面师们争相在自己的作品后面留下签名、铭印甚至还有制作年月。

  韩国假面具随着地方而各有不同,其数量也非常繁多。

  (2)制作工艺的比较

  傩面的质地比较多样,其中有木、竹、纸、布等数种,以木面居多,木料中的杨、柳、柏、樟都可用来制作傩面。方法是取一段长一尺左右、海碗粗的圆木,从正中锯成两半,成为两个半圆柱体,然后在上面雕刻、加工、上漆、着色。在雕刻各种角色时不必按照统一的范本制作,作者享有很大的创作自由。傩面的着色崇尚鲜艳,但现存的古傩面,大多因为得不到妥善的保管,遭到日晒雨淋、烟熏火燎,色彩都比较灰暗陈旧。我国古丝绸之路上,也曾使用过布面具,这种布面具曾流传到日本,它由一种麻布制成,两眼处挖两个空洞,两耳系两个带子,演出时戴到面部把带子系牢。

  能面皆为木质,大多由桧木制作。制作方法与傩面不同:采用两块对称的木料从面部中间拼接起来,然后进行雕刻、加工。这样做是为了结实耐用、节约木料。历史上各流派的能面都有自己的“母面”,能面师按照“母面”制作面具,创作上受到很大限制。不同作者的面具从细微处才能反映出各自的特点与差别来。能面的着色崇尚素雅,先在面具上涂一层胡粉(用珍珠粉和胶水混合而成),再在上面着色,面部涂成肉色或褐色,嘴唇涂成红色,眉毛、头发、髭须用黑色画出或用棕毛和马尾制成。有些造型凶猛的鬼怪面具,常用金粉涂画眼睛和牙齿,这也许是受中国古代方相氏“黄金四目”的影响。

  韩国假面的制作主要是用木头或者葫芦,也有用纸或兽皮做的。用木材制作的假面中,屏山假面属于高丽时期的风格,被定为国宝。河回别神假面戏在1980年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殷栗假面舞1978年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第61号。

  (3)面具造型的比较

  傩面通常大如人脸,平均高28厘米、宽18厘米左右,最大的长近50厘米、宽近30厘米。傩面类型大致分为男、女、老、少、僧、道、鬼、丑、动物等几种,他们外貌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造型夸张,表情强烈。有的傩面为了取得强烈的戏剧效果,使用特技,如眼睛、下巴可以自由活动,眼白挖掉留下瞳孔。傩面大多都可有耳朵,但除了小鬼等个别角色外,很少有刻出舌头的。

  韩国假面只盖着脸,演员先戴上一块黑布遮盖头的顶部、两边和颈部。其中一种是河回剧的带有活动下巴的男子假面剧,一种是“新娘”假面剧,这是一种模式色彩很浓的女子假面剧,发髻盘在一边,会乐假面剧是用泡桐木制作的,盖住整个头部。韩国山台假面剧假面的颜色是五种:红、黄、蓝、白、黑,这是道教的“无方色”,韩国人把红色看作是“辟邪色”、把黑白两色看成是“神圣色”,这是与中国人相似的。假面剧在每次表演最后的仪式中,都要被付之一炬,在每次演出前,都必须重新制作。

  能面往往小于人脸,平均高21厘米、宽13厘米,比傩面小很多。能面类型大致分为女面、老人面、鬼神面几种,除了鬼神面的造型比较夸张、感情较外露,老人面和女面的造型平实,感情十分含蓄。能面是无表情的面具,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各种表情。能面微微向下时,表示悲伤;微微向上时,表示高兴。能面没有动眼、半截面具,也没有附属饰物的面具,但能面中有些角色没有耳朵,另一些角色却精心刻出舌头。

  韩国假面剧本身就是具有价值的,这种假面剧又是最后形成日本“能乐”假面剧的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傩面、韩国假面剧和能面,前两个是“下里巴人”,一个是“阳春白雪”,但他们都体现着本民族的精神,成为其无愧的代表。

  2、其他道具服装

  傩戏的道具服装,巫师们把它概括为:旗、冠、衣、裙、角、卦、杖、令、牌、水、刀、鞭等。傩坛服饰主要有三大件:头扎,掌坛师的冠;法衣,又名“朝服”或“礼衣”;法裙,分八幅罗裙、太极罗裙、山河社稷罗裙等。这些道具和服装,充满神秘色彩,在傩事活动中有重要地位,它是沟通人神交往的中介和符号。日本方相氏的“玄衣朱裳”与中国的有所区别;盾也有所不同,是活扉形,一边长,一边短;戈则变成了鉾(mao,古同“矛”)。

  韩国假面舞的道具服装大体上按照贵族和和尚、男女老少等登场人物的不同,多带有象征性的特点。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